楊柳
【摘要】當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普遍關注的熱點背景下,對學校課程系統構建的關注也成了熱點。幾乎公,課程是學校的產品,課程為推出適合學生的教育服務,為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落地服務。而教師是課程建設的關鍵要素,教師發展是教育改革的原動力。引領教師在對學校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在課程建設中解決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共同融入學校的課程建設,這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之路。筆者試以成都市雙流區棠湖小學為例,闡述在課程建設中推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舉措,即緊緊抓住“人”這一關鍵因素,摸索并堅持“三三三”策略,即抓好“三課”,體現“三共”,引領“三個走向”,著力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并通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反推學校課程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三課” 課程共建 課堂共舞 課題共研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188-02
一、課程共建——教師從“消費者”走向“生產者”
我國建國以來一直運用國家課程開發模式,教師被當作課程實施的工具,是課程的使用者或消費者。教師考慮的是“怎么教”,從來沒有考慮“教什么”的核心問題。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賦予教師一部分課程開發的權利,在學校課程開發模式下,校長、教師、學生甚至家長、社會人士,都有權參與課程開發。如果說課程是學校的產品,那么教師則由課程的“消費者”變身為“生產者”,“生產”者,必然需要專業能力的提升與之共生。
1.校長與教師共建
校本化課程建設,是一個合作、民主、開放的過程,校長是學校課程改革的組織者、管理者、指導者、領路者、參與者。校長承擔著對校本化課程體系進行頂層設計的任務,同時還要從學校和學生實際出發,組織教師、學生、家長乃至社區成員共同參與到校本課程建設中來。
但是,校本化的課程建設,絕非校長一人可為,而必須把全校教師吸引到課程建設的實踐中來。校長與教師共同承擔課程建設的過程,是教師專業發展最好的途徑。棠湖小學成功體驗課程體系,就是校長與教師共建的成果。該課程體系分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綜合課程三層階梯,從道德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健康素養、藝術素養五個方面進行分類。在實施策略上,努力實現將基礎課程做“實”、拓展課程做“精”、綜合課程做“活”。棠湖小學的校本化課程建設,顧教師之“興趣”,還教師之“自主”,教師參與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的過程。最能體現這點的,便是綜合課程中的“興趣創意課程”的開發:學校行政與教師齊動員,全面參與,全程參與,鮮明提出“我的課程我做主”,充分激發教師建設課程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并引領教師思考:
“我的課程背景”——課程因何而來;
“我的課程主題”——課程理念是什么;
“我的課程目標”——課程要達成的效果;
“我的課程安排”——課程實施的進程;
“我的課程內容”——課程可以教什么、學什么;
“我的課程粉絲”——如何豐富課程活動形式吸引學生參加;
“我的課程評價”——課程用什么方式評價,實際達成什么效果。
當教師有了自主開發課程的權利,當課程建設成為教師自己的事情,教師的專業學習動力也就成倍增加,教師專業發展提速也就成為可能。同時,重視行動跟進,堅持“做中學”,“學中思”,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能力與個性也自然得到持續提升。
2.教師與學生共建
在校本化的課程建設環境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學校課程建設的核心,其依賴于教師“教”的方式轉變和學生“學”的方式轉變。它有利于建設師生共同經歷和享受美好生活的幸福課堂。正如陳大偉教授所說:“課堂是教師生活的場所,理想課堂上的教師表現出的不應是‘蠟燭燃燒、‘春蠶吐絲的凄苦和無奈,他們會因為創造性設計而對教學充滿渴望,會因為教學中的創造和超越充滿快樂,會因為和學生教學相長充滿欣喜。在這樣的課堂上,看到的不僅是授課教師的智慧和激情,還有授課教師的生長喜悅,生命的張揚和釋放?!?/p>
對于選擇性課程而言,學生可以參照學校提供的學校課程菜單,圈點自己喜歡吃的“菜”,教師不再是點菜者而成為菜單提供者,點“菜”的權利交還給了學生。此外,學生有權和教師一起對菜的配料、制作工藝等進行改造。新的基礎教育課程結構應體現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它強調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并為其設計或提供個性化菜單,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這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體現。
3.學校與社會共建
校本化的課程建設,需遵行一條重要原則——開放性。一是課程資源的開放。凡是有利于實現教育的理想和辦學宗旨,凡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要的資源,均可以成為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有益補充,或通過教師對身邊資源的挖掘開設適合的課程。二是吸引來自校外的優秀人力資源參與到課程建設中來,特別是吸引家長、社會人士等以義工角色參與進來,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資源網絡。
當社會資源融入學校課程建設中來,就意味著優秀的師資、先進的經驗、理想的教育環境進入學校教育領域。這些優勢資源,一方面通過對比激發學校教師努力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另一方面也為教師在個人優勢領域的選擇與發展上提供成長土壤。開放的課程共建環境,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快速提升。
二、課堂共舞——教師從“單打獨斗”走向“合作共生”
課程建設,把諸多原本不同學科、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聚焦在一起,締結成基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學習共同體,相互交流、共同學習,形成了互動、協同發展的良好同伴關系。校本化的課程建設,最終通過課堂教學落實學校辦學理念,迫使教師的專業活動由傳統模式下的“單打獨斗”走向“合作共生”。
1.學科與學科共舞
在學校課程建設中,“課程整合”成為關注的重點之一。不論是學科本位的課程整合,還是兒童本位的學科整合,都要求教師解決課程之間“內容重復、交叉或割裂”等問題,促進學生對某一領域知識的深而廣的理解,進而達到省時、高效、提質的目的。圍繞課堂教學發生的同一學科不同知識技能或不同學科間的整合,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并創造性地進行課程內容的調整與改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課程意識和開發能力得到培養。
如棠湖小學《雙語科學》課堂,教師基于中國小學科學課程和英語課程雙重標準,將科學內容與英語語言整合學習,科學內容生動有趣,英文簡單地道。圍繞《雙語科學》課堂,一部分科學教師和英語教師參與進來,并在整合教學中得到專業技能的有效提升。
2.課堂與課堂共舞
校本化課程建設需要校本化的課堂,需要有效教學的課堂。棠湖小學各學科教研組在課程建設進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課搭臺,一課多上”的課堂教學研究模式。同一內容由同一執教者在不同班級經反復修改后試講,實踐,尋求最佳教學效果。通常與全校公開課,賽課活動的準備相聯系,目的明確,效果明顯。常用的流程為:
共同設計參與教學設計——首次試講,集體觀課——自我反思,互助改進——修正設計,二次講課——二次反思,再次改進……
這種普遍推行的課堂研修模式,能夠充分滿足課程校本化實施的要求,既有聚焦課堂的實踐提升,又有觀課議課的團隊合作。于是,校園內教研組研究課、新教師亮相課、骨干教師競賽課、名優教師示范課、老教師經驗課,課課共舞,亮點紛呈。這些指向教學優化的課堂研修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提高和校本化課堂的建設。
3.教師與教師共舞
和而不同,是教師抱團發展的重要價值追求之一。借助課程建設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合作,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能夠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的原動力。團隊中的不同教師,選擇相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設計,實施同課異構教學,尋求教學最優化。
“同課異構”在對教材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強調“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并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教學個性,是繼承和批判的統一,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教師與教師通過同課異構的方式,也會促進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變教學方式。這不僅能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打開教師的思路,真正體現同伴互助、共同發展的特點,而且還為教師們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學習、展示的平臺,使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與實踐者,通過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三、課題共研——教師從“教書匠”走向“研究者”
學校課程建設是基于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求,這就迫使教師或多或少地要從事實踐研究。教師只有站在研究的高度,才能樹立問題意識,才能養成思考的習慣,才能有效地與人合作,運用有效的方式協同配合,開展課題研究工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多獲得樂趣,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育科研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边@是“教書匠”走向“研究者”的必由之路,我們用三種方式,以做探討:
1.“導師+學員”型共研
這種方式具體做法是,遴選名優教師擔任課程導師,導師招募學員組建導師引領下的小課題研學會。導師與學員根據專業發展需要,圍繞課程建設,特別是學科建設,共同選定研究主題。研學會以“課題”為抓手,以“課堂”為切入點,以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為重要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小課題研究活動,在實踐中成就名師、培養骨干、發展學校。
這種“導師+學員”的課題研究組織形式在繼承了傳統形式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了借力課程建設對教師“培育”的作用:一是學?;趩栴}思考與解決的學術研究環境的培育,二是立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骨干教師培育。
2.輻射引領型共研
如果說“導師+學員”型組織屬于民間性質的專業發展團隊,那學校在課程建設中推進教師專業培養,則更像是學?!肮俜健毙袨?。以學科為單位,通過梳理,建立教師學科專業發展梯隊,納入教師發展系統管理。梯隊建設中,由縣級以上學科帶頭人組成學科中心組,承擔學科指導任務。中心組擔負兩大主要任務,一是承擔梯隊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育工作,二是發揮學科教師教育思想與行為的輻射引領作用。這種輻射引領,一定是基于共同研究的課題,共同參與的課程,方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科領軍教師的輻射引領作用,從而加速教師專業發展。
3.問題聚焦型共研
全體教師參與下的學校校本化課程建設,教師的風格不同,所教學科不同,教學年段不同,關注的興趣點不同,產生的問題與困惑也不同,這就為教師在專業發展上實現差異提升成為可能。老師們在用行動推進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共同思考與研究的問題將老師們匯聚起來,并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及同一學科不同的研究側重點上集結,學校課程與教學處及時引領老師們對問題梳理聚焦,形成共研課題,科學的開展課程研究活動,將學科課程做拓展延伸,逐步形成特色各異的拓展課程。這種問題聚焦型的共研活動,推動教師發展向著科學規范的方向前進。棠湖小學課程建設中,拓展課程“字理識字”、“群文閱讀”、“3D打印”、“心靈導航”等,皆為此。
總之,課程建設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以“三課”為引擎,在提升課程建設品質的同時,帶動教師課程意識的逐步完善,課程能力的逐步提高,能較好地解決課程建設中教師專業發展這一瓶頸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大偉.《觀課議課與課程建設》[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1.第一版.
[2]張廣利.《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思考》[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4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