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琳 王玲
摘要:傳統村落蘊含著豐厚的鄉土文化資源,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對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進行有效地保護與傳承,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于樹立良好的鄉村形象、促進鄉村文化、經濟等產業的順利發展。本文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背景,探索傳統村落所蘊含的鄉土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分析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與傳承策略,以期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美麗鄉村;傳統村落;文化保護;文化傳承
引言
鄉村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蘊含著豐富文化遺產,特別是傳統村落融合了土生土長的鄉土氣息和積淀千年的人類文明,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和經濟價值。但是,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不斷發展,鄉村文化面對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亡,尤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傳統村落文化,其消亡的狀況更讓人痛心惋惜。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其目標是既讓鄉村居民享受到現代化物質文明,又能確保底蘊深厚的鄉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護與傳承。這對于傳統村落文化的生存與發展來講,是契機也是更大的挑戰。
1.關于美麗鄉村建設
在建設美麗中國的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但又不是理念的簡單復制,“美麗鄉村”包含的是對整個“三農”發展的新起點、新高度、新平臺的新期待。農業,是國民經濟的第一產業,農業生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以多功能產業為支撐的農業生產才可使農村經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機活力;農村,是人類文明社會的最初形態,優良的生態環境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氣質,以環境改善為契機的農村建設才可重新凝聚起新時代農民守護宜居鄉村生活的愿望;農民,占我國總人口最大的比例,具有悠久歷史的鄉土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以耕讀文化傳家的農民在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的基礎上才可開拓新境界,實現農耕文化的自我更新,融入現代化進程。
美麗鄉村建設具體指通過鄉村的綜合環境整治、景觀建設與改造、綠化美化建設,推進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以及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鄉村的美麗不僅體現在物質環境的舒適,更體現在鄉村居民精神文化的提升方面。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以鄉土文化為核心的鄉風文明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堅守文化之魂才是美麗鄉村成為最美的標桿和旗幟。美麗鄉村的文化建設需要尊重鄉村的歷史和文化,尤其是傳統村落蘊含的文化遺產,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對文化的有效傳承。
2.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與價值
傳統村落是人類依據特定的自然、地理、氣候等因素建立的適于人類生存的場所空間,它是先民們在農耕文明進程中因聚族而居的生產生活需要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且相對穩定的社會單元。由于傳統村落具有聚族群體陛、血緣延續性的特質,它所承載的鄉村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極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傳承性。傳統村落蘊藏著的豐富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鮮活的“文化載體”,它所包含的鄉土建筑、歷史文物、宗族傳衍、村規民約、民風民俗、生產方式等等,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能脫離的“生命土壤”,記載著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民族地域特色,維系著中華文明的根。
傳統村落所蘊含的寶貴文化資源包含有形的物質文化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兩種形式。物質文化形態具有典型可識別性特征,它包括了鄉土建筑、鄉土景觀、歷史遺跡、農耕器具等有形文化形式;非物質文化形態則主要包含了宗族制度、民風民俗、民間技藝、特色飲食等無形文化形式。傳統村落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表面化一般形式的呈現,到隱性化深層次的內在文化結構,都充滿了濃厚淳樸的鄉土氣息,與現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對比,極具經濟開發價值。深入研究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實施有效的保護與傳承,是美麗鄉村建設中推動農村文化繁榮、守護文化根脈的重要支撐,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價值影響。
3.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
保護傳統村落文化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現階段我國對傳統村落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保護曾提出“原真性”、“整體性”、“動態性”保護等理論,這些理論雖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然而在操作過程中,往往存在著許多無法預見的問題難以解決,導致在實際保護的過程中出現許多誤區。例如,過分強調對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護,實施固化的、靜止的“博物館”式保護,極易造成因保護過度導致的有文物沒文化的狀態;過分強調整體性保護,把對傳統村落環境的損傷降至最低而實施“整體隔離”式保護,原住民全部遷出導致村落空心化,一個完全沒有人居住的傳統村落已是名存實亡;強調動態性保護,為傳統村落適應時代發展實施“旅游開發”式保護,其實際情況是極少有傳統村落能夠始終秉承傳統文化的根源,而不被市場經濟的大浪潮給淹沒的。
美麗鄉村建設中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的目的是保證傳統文化的根源性所在,對傳統村落文化最有效的保護是延續其自身的生命力,確保在其傳承過程中不走樣、不被同化,保持文化的真實性。傳統村落文化中一切物質的、非物質的遺產都是在農耕文明的背景下產生的,在現代工業文明的大環境下,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要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要調整自身適應新的環境。而這種自我調適的必須建立在自我保護的基礎之上,如同生物進化一樣,可能會導致一定的量變,但是其“質”永遠不能發生變化。對于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不是單純的維護,要尊重傳統,但要把傳統和其中所包含的永遠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加以區別,保護其具有珍貴價值的方面,同時要區分出其落后的不合理的方面,加以摒棄或改造,從而以實現長久的保護。
4.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村落的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的主體是人,客體是各種文化形態,傳承是文化的本質屬性,傳承的過程實質上是文化在代際之間的發展變化與再創造的過程。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對文化要素進行傳遞,傳承的過程縱橫交錯、錯綜復雜。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村落的文化傳承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實踐性,由于傳統農耕文明背景下產生的文化觀念和思想認知最初都來自于實踐和勞動,因此其傳承在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夠最大化被接受;隨意性,是指傳統村落文化的傳遞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的限制,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發生,文化的傳承是在耳濡目染的生活中進行的;專業性,對于一些特殊的生產技藝、民間藝術具有一定的專業特點,是需要依靠“師徒傳授”的方法來進行傳承的;開放性,傳統村落的文化不是以固步自封、重復自身的方式傳承的,而是保持其開放性,促進交流、借鑒和共享,如此才可在傳承中得到發展進步。
美麗鄉村建設中對傳統村落文化傳承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延續歷史文化來提升當代的文化價值和影響后代的文化價值觀念。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針對傳統村落文化傳承的特點可以采取如下三種傳承方式:第一,傳統傳承,實際上是一種“無意識”的傳承過程,針對其實踐性和隨意性的特點,傳承的過程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隨事件發生隨時隨機地進行,如家庭傳承和師徒傳承;第二,教育傳承,是一種“有意識”的傳承過程,選擇、傳遞、創新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應對其專業性的特點,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來實現,教育傳承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促進鄉村居民對鄉土文化的再認識,增強其對鄉土文化價值的認同;第三,新媒體傳承,如手機APP應用、微博專題、主題論壇建、微信公眾號等等傳承方式,具有速度快,范圍廣,接受度高等優勢,應對其開放性的特點,可以形成全體社會集體探討鄉土文化、傳播鄉土文化的宏觀傳承效應。
5.結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國家的靈魂和軟實力。一個民族丟失了自己的歷史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同時,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不與時俱進,不隨時代的進步繼續新的創造,同樣也會失去生命力的。美麗鄉村建設是關系到我國億萬農民生存狀況的重要舉措,也關乎到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將鄉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和鄉村建設有機融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所在,保護和傳承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統村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發展先進現代文化,有助于形成完整的、連續的文化脈絡,為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