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
——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初級中學特色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
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包括社會責任、科學精神、審美情趣等在內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校本課程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和魅力。因此,學校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致力于學科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統籌和融通,更具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1.“大國學教育”概念釋義。
近年來,“國學熱”對青少年的啟蒙修身、人格塑造、素質培養等的確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對國學教育概念的界定比較狹隘、內容大多為誦讀古典詩詞與經典名篇、重形式輕內容等。
季羨林先生認為,國學不是“漢學”“儒學”等狹隘的國學,而是集全中國56個民族文化財富于一身的“大國學”。鑒于此,我校提出“大國學教育”理念,這是對以宣揚儒學文化為主且以“經典詩詞和經典名篇誦讀”為主要形式的國學教育的超越,具有創新意義。
2.“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的目標與內容。
“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的目標是:通過課程建設,促使學生承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國學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機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幫助學生培養健全人格,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升綜合素質。
根據課程目標,我校構建了以文學、史學、科學、藝術、體育、軍事為基本類別,以“基礎性、體驗性、多樣性、合作性、可選擇性”為基本特點,以“必修、選修、自修”為基本學習方式的“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體系。(詳見下表)
課程類別文學類課程史學類課程科學類課程藝術類課程體育類課程軍事類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概述通過對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名篇,以及名家學術思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豐厚文學素養,培養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學批判能力。通過對中國古代、近代史,以及鄉土歷史中有益的史料的挖掘與學習,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統一,培養學生的歷史認同感,增長歷史知識,把握歷史發展軌跡,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過學習,幫助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科學探究,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把握科學本質,養成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讓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現代文明中交融貫通。通過對藝術知識、藝術作品的學習、欣賞,培養并發展學生的藝術感受、藝術審美、藝術鑒賞等能力,濡染學生的藝術氣質,涵養學生的藝術靈性。以中國象棋、圍棋、武術以及“校園三大球聯賽”等體育項目(活動)為抓手,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精誠合作、積極進取、追求卓越的體育精神,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具備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通過對“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古代經典戰例”等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對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軍事理論等有初步的了解,感悟先人智慧,加深國防觀念和安全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是立足學校現有師資,以項目引領的方式進行課程開發;二是校外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同時,貫徹落實課程開發格式的規范性、課程內容的適切性、課程形式的多樣性、課程目標的指向性、課程實施的可選擇性等“五性”要求。
(一)編制課程實施手冊是“大國學教育”取得實效的前提條件。
課程實施手冊涵蓋課程目錄、課程安排、師生名單、教學日志、課程評價表等內容。同國家課程實施一樣,學生在什么地方參加哪位教師開設的校本課程學習,都能在手冊上找到。
(二)“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的實施路徑。
1.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
必修課程包括《沙上文學》《沙上民風民俗》等,且均有教材、有計劃、有課時、有教師、有評價。而由外聘教授或教師自主開發的講座類課程,則由學生自行選修。
2.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例如,我們在七年級開展“中華成語故事介紹”活動,在八年級開展“中華經典詩詞、段落誦讀與評析”活動,在九年級開展“‘五名(名著、名詩、名曲、名畫、名片)’作品概述與賞析”活動,以及歷史學科的“讓歷史告訴未來——發生在今天的重大事件概述”、音樂學科的“每周一唱——用現代曲調演唱中國古典詩詞”等,這些均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固定環節。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大國學教育”內容,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保留了學科特性,對學科教學的實施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3.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
我們先后開展了“鳳凰優質水蜜桃背后的原因探究”“對梁豐高級中學校園網站的研究”“沙上水文與水利工程研究”“有趣的沙上童謠”等研究性學習活動,20人左右的學習小組必須自主完成人員招聘、職責分工、應急預案準備、成效評估等8個規定環節的任務。活動中,師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巧,開展網絡學習、知識探究,自創了很多草根式、接地氣的研究方式,并對課題進行了二次甚至三次開發,從而超越了一般性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效果。活動結束后,他們又通過辯論賽、小論文、PPT等途徑,分享獲得的成果。
4.與拓展性課程學習相結合。
“大國學教育”把豐富的社會資源納入拓展性課程學習范疇。近年來,我校先后開啟了“探尋中華悠久文化感悟華夏燦爛文明——走進市博物館”“中國的名片民族的智慧——走進市瓷器博物館”等“感悟、懷想之旅”;“在生活中學習美術美術中感悟生活——走進蘇州迎春書畫展”“獨領明清風騷的蘇州——走進市美術館”等“觀摩學習之旅”;“走進北京交響樂團音樂會”“走進中國名家攝影作品展”等“藝術欣賞之旅”;“感悟科技魅力放飛創新夢想——走進市科技館”“科技成就經典創新改變生活——走進智能電力研究院”等“科學體驗之旅”;“我們的幸福就是付出愛”“保護生態環境塑造潔美家園”等“志愿服務之旅”。(見圖1)
豐富的拓展性課程學習活動,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窗口,提升了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知水平與體驗水平,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5.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校注意將校本課程與主題文化活動相結合、與“三大節”活動相結合、與志愿者活動相結合、與校園文化布置相結合,“孔子小學院”“老聃大講堂”“白鹿新書院”“苦禪小美院”“沈括新空間”“魯班創意坊”等富有國學韻味的功能室牌彰顯出別樣特色,亭臺樓閣、假山噴泉等也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
圖1
我校對“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施行“五維評價機制”,即主體的多元性、過程的開放性、指標的多樣性、形式的適切性、結果的激勵導向性。評價內容涵蓋了誠實守信、文明習慣、自學能力、創新意識、責任擔當、領導能力等14個方面,超越了單一的以分數作為衡量的標準。并且,自評、互評、小組評和“星數進階式”的評價方式,也使得學生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看到了繼續努力的方向。
豐富、多元、多層級、可選擇性的課程學習平臺,走出了傳統學科教學知識性的狹隘,真正地把“育人”作為學科教學的第一要務。
首先,“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有機滲透,且教學手段多樣,說、找、辯、改、演等被廣泛運用,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性,使課堂變得更加豐滿、靈動、生態,教學效率明顯提高。校本課程學習后的800字感悟,幫助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提升了思辨能力、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為他們的成長旅程打下了人文的烙印、歷史的烙印、科學的烙印、審美的烙印、健康的烙印、思辨的烙印。
其次,“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培養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了他們綜合素養的提升,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此外,“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也引發了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提升了他們的課程意識,增強了他們的教科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校的辦學內涵得到了進一步豐富,辦學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根據“江蘇省初中課程建設特色學校”評選活動中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初級中學參評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