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榮
摘 要:貧困生的認定是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一大瓶頸,它關系貧困學生的學業發展和身心健康,關系教育公平理念能否得到真正貫徹落實。目前,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認定工作的實施還存在著貧困證明缺乏公信力、主觀因素過多、忽視貧困生心理健康等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貧困生認定工作。本文重點闡述了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現狀,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貧困生認定 貧困生資助
隨著高校招生制度的不斷改革,我國高等教育得到迅速發展。高職院校學生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同時貧困生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據一些高職院校相關調查數據顯示:高職院校在校生中貧困生比例約為20%~40%,明顯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的貧困生比例。這些貧困生大部分來自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增加投入,并采取財政資金、金融機構和社會各界聯合的新資助模式。然而在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貧困生認定成為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瓶頸
貧困生資助的效率與效益能否實現的一大前提是貧困生認定的準確性,可以說貧困生認定是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開展的首要環節。一般來說,我國的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認定程序包括三個主要步驟:首先,由學生出具由其戶籍所在地的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所開出的“貧困證明”,并提供相關材料,如低保證、殘疾證、疾病證明等,同時提出書面申請;其次,由學生所在班級輔導員(班主任)審查這些證明材料,核定申請人資質;最后,由輔導員(班主任)和班委等組成的班級評議小組進行民主評議,確定貧困生人選,向學院上報后由學院審核確定最后名單。然而這一程序中各個環節都存在一些影響認定準確性的因素。
1. “貧困證明”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有待斟酌
目前國家提供的助學金數額日益增加,希望獲得資助的學生數量也不斷增多,有些學生利用家鄉的人情關系等各種不正當方式開具了虛假的貧困證明,也有的學生生源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缺乏深入調查審核的客觀條件,結果導致很多不符合要求的學生也能夠拿到貧困證明。據學生反映,由于地方保護心態和礙于人情等因素,有一些貧困生證明甚至是先蓋章后填寫的。另一方面也出現一些確實貧困的學生難以開具貧困證明的情形,據一些資助工作者調查,有的貧困生由于家庭所處地區交通不便等家庭條件限制,或者相關職能部門官僚作風等原因,不能獲得相應的貧困證明,無法獲得資助。有一些貧困家庭的學生,出于自尊心不好意思說明家庭貧困情況,虛報或隱瞞家庭信息,喪失獲得資助的機會。除此之外,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有一定差異,對貧困的認定標準也有所不同,民政部門工作人員一般根據當地鄉鎮生活水平來認定,結果一些經濟發展較好的鄉鎮開出的貧困證明存在較多水分,不太適合作為貧困生認定的依據。上述情形都會導致在貧困生認定程序中,貧困證明這一認定依據欠缺公允,使真正有資格的大學生失去應得到的資助,甚至失去繼續求學的機會。
2.輔導員(班主任)和班級評議小組等認定貧困生時存在較多主觀因素
除了上述書面證明之外,輔導員(班主任)對申請者的審查、認定和學生的民主評議也都存在較多的主觀判斷。輔導員(班主任)作為最基層的管理者,所帶學生一般都在300人左右,難以對每一個申請人的貧困資質進行嚴格的審核,也不可能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進行深入的家庭走訪,因在評定時除了學生開具的證明,一般是對申請者的日常穿著、消費情況和學習情況的粗略觀察,認定工作的主觀性非常強,會影響認定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也有的輔導員缺乏強烈的責任心,在日常事務較多的情形下,為了減輕工作負擔,沒有認真審核,就將班級民主評議小組交來的名單直接上報學院。而班級民主評議小組在民主測評中也會存在較大主觀性,性格內向、人際關系稍差的貧困學生難以得到認定,而外向熱情、人際關系較好但家庭情況不太貧困的學生卻容易當選。
3.貧困生認定過程中忽視貧困生心理需求
高職院校貧困生大都來自落后偏遠的農村地區,或者城市中經濟困難的下崗職工家庭,從小的生活際遇導致他們容易產生自卑和迷茫心理。進入院校后,同學之間的比較也容易帶給他們很多無形壓力,容易產生較強的心理防衛和對周圍的敵意態度,出現焦慮、自卑和交際困難等心理問題,這些會影響貧困生認定和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
不論是在貧困生認定階段還是受助階段,這些學生都希望保護個人隱私。然而在認定過程中卻恰恰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公示。對于資助工作而言,要保證資助工作的公正公平,就必須按照學院規定公開透明相關信息。如在民主評議與公示階段,有的學校要求申請者進行公開陳述,一些自尊心較強的學生為避免公開個人家庭狀況而放棄獲得資助的機會。有的學校公示班級貧困學生的家庭困難,由班級進行投票選擇,這些簡單粗暴的方式都容易傷害貧困學生本就脆弱的心靈。
開展對貧困生的資助是學校的一個責任和工作,也是一門藝術。在尊重貧困學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推動資助政策的順利實施,需要高職院校不僅關注貧困生的物質需求,也要注重其精神需求。在資助工作開展中,對貧困生認定要處理好“公開公正”和“隱私保護”這個問題,提高貧困生資助工作的藝術性,避免貧困生心理健康的缺位,以利于對他們的真正救助。
二、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模式建議
1.完善貧困生認定機制
為了實現教育公平理念,需要嚴格貧困生認定工作的審核機制。這項工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申請、調查、審定、監督等一系列程序。目前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認定程序存在制度性缺陷,針對這種現狀,要從多方面著手進行改進。
一方面,當下高職院校應設置專門的監督機構,對學生生源地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和學生提供的其他資料進行專項調查和審核,從而進行貧困生認定。同時貧困生認定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監督人員要對已獲得資助的貧困生的在校消費、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跟蹤了解,對長期高消費、學業荒廢的學生應開展資格復查,直至停止資助、追究責任。
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應著手完善學生信息庫,建立信息完善的貧困生檔案。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學生資助資格認定制度是建立在較為完備的公民稅收系統上的,通過這一系統,可以查找每個學生的家庭財產和個人收入狀況,由此可以較為準確地認定學生是否具備接受資助的資格。大學生如果希望獲得資助,在填寫申請表后,學校根據信息系統資料,計算上學成本、預期家庭貢獻等,確定學生的資助標準,然后優化整合一個包含多種方案的“資助包”,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資助形式。
我國因客觀條件所限,政府部門和各級學校應聯手建立信息完善的貧困生檔案,其中包括學生的家庭構成、經濟收入、家庭狀況等,信息庫要及時增刪,在學生求學過程逐步完善,在大學生進入高校后,學校就可以采取動態管理方式對貧困生進行及時準確的認定。
2.創新貧困生審核的量化模式
要提高貧困生認定及資助的準確性,需要設定較為科學明確的、能夠量化的指標體系。在現實操作中,不同人對如何認定和資助貧困生存在一定差異,但從長遠的教學育人的視角來看,不能將貧困證明作為認定的唯一指標,而輔導員和班級同學也不能因為貧困生偶爾購買超過其生活水平的奢侈品、人際關系差、成績排名較后等表現而否定貧困生受資助的資格。學校應設置較為科學的量化評定體系,在各項指標中合理篩選并進行科學權重分析。有學者提出在貧困生認定中運用數學的思維,選取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員構成、學生日常消費、突發疾病等特殊情況指標定量化。科學量化的指標能直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情況,提高貧困生認定和資助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3.貧困生認定時應注重人文關懷,擴展資助內涵
目前,在高職院校貧困生助學政策實施過程中,無論在認定環節還是資助環節都較為注重物質層面,然而單一的物質援助對于精神層面訴求越來越高的大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高職院校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應注重對貧困學生的心理關懷,拓展精神助困,幫助他們能以正確態度面對貧困現狀,戰勝貧困,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念。
一方面,學院及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貧困學生心理素質。院校要從個體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其心理狀況,在入學后貧困生認定期間,開展有針對性和保密性的心理咨詢活動,引導這些學生走出心理困境。“立志不定,終不濟事”,學校和教師要協助他們確定自己的目標,有希望,才有方向,以此為契機提高他們在面對逆境時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對抗挫折的能力。鼓勵他們接受生活的挑戰。學校可以通過邀請貧困生校友演講等方式開展勵志教育,向貧困學生展示在困境中通過努力最終獲得成功的真實案例,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逐漸樹立自信、自強的進取精神,讓處于迷茫中的新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堅持不懈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另一方面,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樹立大學生誠信為人、回饋社會的意識。這對于貧困生認定和資助也至關重要,有的學生通過弄虛作假獲得國家和社會資助,會對其他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大學生造成傷害,也不利于學生自身全面健康的發展。高職院校在貧困生認定和資助過程中,要開展多種形式貧困生的回饋社會服務活動,組織他們到社會孤兒院、福利院等地開展服務等,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通過宣傳回饋社會、服務大眾的思想,讓高職院校的貧困生在享受國家和社會資助的同時,也能成為愛心的輻射源和孵化器,將愛心傳承下去,實現自我的健康和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冉育鵬.美國高等教育資助之“資助包”制度的運作及理念[J].教育理論研究,2012(5).
[2]李鑫.模糊綜合評判法在高校貧困生資助與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4(5).
(作者單位: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