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宇
摘要:唐詩在中國文化歷史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唐詩是如何延續及傳播的呢?據史料分析,唐代歌妓直接參與詩歌的創作和欣賞活動,這種行為不僅提高了文人的詩歌境界,還大大拓寬了唐詩傳播的范圍,因此,唐代歌妓為唐詩的發展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唐代 歌妓 詩歌 傳播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7-0172-03
傳播是文化得以發展的前提條件。在唐代這個中國文學的極盛時代,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絕唱的佳作,從唐代詩歌發展的情況看,唐代歌妓對唐詩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因為那時唐代的詩與樂是相配的,有了好詩可以配樂演唱,有了好樂曲可以寫新詞供演唱;文人能夠獨創,也能按要求寫,歌妓能演唱演奏,還能翻新曲。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是當時文學藝術傳播和發展的最佳方式,而與詩相配的樂就是由歌妓演唱的。本文主要闡述唐代歌妓與唐詩傳播之間的聯系。
一、古代民間和宮廷歌妓的由來和存在的形式
一提到歌妓,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打扮妖艷的青樓女子,再者才是宮廷中為皇帝妃子表演歌舞的宮女。那么咱們就先說一說這“青樓女子”,青樓最初始的意思是“用青漆粉飾之樓”。它原本所指的并非妓院,而是比較華麗的屋宇,有時作為豪門高戶的代稱。《晉書·麹允傳》這首詩中說到:“南開朱門,北望青樓”和曹植的《美女篇》中的名句:“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等許多詩詞都曾這樣使用“青樓”一詞。但由于大多數人認為華麗的屋宇與艷麗奢華的生活有關,不知不覺間,青樓的意思發生了偏指。唐代以后,青樓成了煙花之地的專指,然而本文所談的是唐代充滿文學藝術色彩的青樓。
青樓文化興于魏晉,鼎盛于唐宋。唐代的青樓文化的代表主要是詩詞,作者是文人和青樓女子,題材不僅限于情愛,還包括廣泛社會生活和理想抱負。古代的青樓不僅是最重要的消費場所,還是文化藝術之鄉。古代詩人們大多將青樓當作自己的精神避難所,而且文人們也發現青樓里歌妓比大家閨秀的情感更加豐富開放,是能夠增加情趣,激發創作靈感的。而且,如果文人的詩能被歌妓傳唱并在社會流傳,那么他在科考中會更容易引起朝廷的關注并很有可能因此順利進入仕途。
歌妓不僅僅在民間的青樓中存在,在唐代,皇宮之中也生活著大量優秀的妓人。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倡,樂也”。此處用的是倡而非娼,就說明古時的妓女和我們現在理解的是不同的。從語源上講,妓并非指以賣淫為業的女子,而是指從事音樂歌舞的人。唐朝時設置了許多政府性音樂機構,目的是領導和組織樂舞活動。同時,唐代音樂廣泛吸收了少數民族音樂和中原民間音樂,并與傳統的“清樂”相融合,促進了唐代音樂的改造與創新。另外,《唐聲詩》這部唐詩研究的重要依據中提到:“歌唱之效,足使詩篇之傳播久而且遠。歌唱之人,除歌童外,則多為妓女。”而《開元天寶遺事》也有著名詩句:“宮伎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寵愛。每對御奏歌,則絲竹之聲莫能遏。帝常謂左右曰:‘此女歌值千金。”《樂府錄·歌》著名的民歌錄中提到:“又一日,賜大酷于勤政樓,觀者數千萬,眾喧嘩聚語,奠得魚龍百戲之音,上怒,欲罷宴。中官高力士奏請命永新出樓歌一曲,必可止喧,上從之。永新乃撩鬢舉袂,直奏曼聲,至是廣場寂寂,若無一人。”雖文獻記載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可見永新超凡的歌唱才能也是十分卓越的。毋庸置疑,宮伎的水平最高,但有幸觀者不多,非朝官不可。
二、唐詩的傳播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有賴于君主的提倡
唐詩傳播主要有三條途徑。第一是題壁,即將自己或他人的好詩題于墻壁上,讓過往的行人看到。第二是傳抄。第三是通過藝伎彈奏演唱傳唱。第一條途徑看的人很有限,第二種途徑費時費力,唯有第三種途徑是在娛樂中進行的,參加傳播的藝伎隊伍又龐大,所以傳得快,傳得廣。朗朗上口的詞和曲,既易上口又易記憶,詩成為了一種音樂文學和語言文學。又有《文心雕龍》這本書中《樂府》這一章中談到,“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因此在唐代,詩與樂是相配的,有了好詩可以配樂演唱,有了好樂曲可以寫新詞供演唱;文人能夠獨創,也能按要求寫,歌妓能演唱演奏,還能翻新曲。所以,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是當時文學藝術傳播和發展的最佳方式。
唐代音樂與詩歌的發展,既是其按照自身規律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有賴于君主的提倡。也許很少人了解,其實唐玄宗李隆基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還是唐代音樂的設計者和締造者,他具有多方面的音樂才能,樂器演奏和作曲亦相當出色,“上洞曉音律,由之天縱,凡是絲管,必造其妙”(《舊唐書·音樂志》)。當時唐朝社會開放,文化交流豐富,胡樂盛行,玄宗尤其擅長演奏羯鼓和玉笛。他作曲時才思敏捷,“若制作曲調,隨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適短長,皆應散聲,皆中點拍”(《舊唐書·音樂志》)。他創作的《霓裳羽衣曲》《紫云迥》《龍池樂》《凌波仙》等都是唐代的名曲。除此外,他還是一位排練大型音樂舞蹈杰出的導演與指揮者。據史料記載,玄宗在排練時,常“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舊唐書·音樂志》),幾百人同時演奏,在聲音如此嘈雜的情況下,竟能夠準確的聽出演奏錯誤的聲部,并指出何處有誤。當時梨園的歌妓唱的最多的就是文人們寫的詩,配上出色的樂曲,以供玄宗及妃子欣賞。由此可見,唐玄宗在音樂方面的造詣頗深,從唐代音樂和詩歌發展的盛況來看,統治者對音樂的喜愛、精通與提倡是起推動作用的。
三、歌妓的傳唱讓詩人互相比著寫好詩從而促進唐詩的傳播
宮廷里的歌妓表演的形式以器樂彈唱和歌舞為主,根據有關文獻可知,當時演唱詞曲大多采用唐代詩人的詩歌。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中諸伶所演奏的詩歌,就有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等盛唐重要詩人的著名詩作,“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便源于此。薛用弱《集異記》“王之渙”條及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三“王之渙”條中均記載此事。
而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之所以要以畫壁的形式進行比賽,就是要比誰的詩歌在梨園傳唱最多,以此體現出自己詩歌被當時社會認同的程度。又有孟簡《酬施先輩》詩中云:“襄陽才子得聲多,四海皆傳古鏡歌。樂府正聲三百首,梨園新入教青娥。”這也向我們證明了梨園弟子經常采用當時詩人的詩作入樂演唱。大詩人李白的許多詩詞都頗得歌妓喜歡,《清平調》三首也都是由宮廷歌妓配樂演唱的。梨園弟子選擇的歌詞竟然都是當時頗富盛名的詩人的著名詩作,可見選詩之精。以上幾條材料可以說明,歌妓將詩詞引入樂曲的這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詩人的詩歌創作,對唐代詩歌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四、歌妓對詩歌的二次創作有利于唐詩的傳播
唐代歌妓在當時的存在價值主要是滿足仕宦貴族和文人市民的文化娛樂需求,因而她們需要具備各種文化藝術才能。人們普遍認為文人對歌妓的評價會左右她們的聲譽和收入,但從唐代歌妓“取當時名士詩句入歌曲”的流行風氣來看,歌妓對文人詩作的評價和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文人的能否揚名。歌妓對詩歌進行二次創作,在原有的詩中加入自己的多愁善感,這使得詩歌演唱出來更深入人心。除了將詩獻給朝廷,還有一些詩人寫好詩后則主動邀民間歌妓傳唱。歌妓劉采春善唱《望夫曲》,元稹在《贈劉采春》中稱她為“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可見歌妓有著挑選品評詩作的眼光和能力。劉采春之女周德華也善唱《楊柳詞》,《唐聲詩》云:“晚唐歌女周德華歌《楊柳枝》最工,精選名流所詠,不過七八篇而已。雖溫庭筠、裴諴之作尚未入選。”宋代王灼《碧雞漫志》曰:“以此知李唐伶伎,取當時名士詩句入歌曲,蓋常俗也。”白居易在《與元稹書》中說:“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又昨過漢南日,適遇主人集眾娛樂,他賓諸伎見仆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白居易詩歌流行的主要原因一是通俗易懂,易于頌記;二是他常和百姓,歌妓打交道;三是他的詩思想性好,很能說出眾人想說之話語,而這恰好投合了歌妓的口味。不可否認歌妓的傳唱起著巨大的傳播推廣作用,而白居易也為自己詩歌被歌妓演唱而感到自豪。
放在現在的社會,大家可能覺得是夸大其詞,然在唐代是十分正常的。大家可以換個角度來看,當時的歌妓可以不被封建禮教所約束,思想上自由開放,為了生計在詩書歌舞上受到了長期的訓練,這不是大家閨秀所能比的。詩詞經過歌妓們的二度創作,將詩與樂融合在一起,使表意更加典雅富有情韻,從而提高了其藝術品位。
五、結語
通過以上舉例分析,筆者認為唐代歌妓與唐詩的傳播關系密切,這極大地影響了唐代詩歌的發展和變化。她們在跟文人交往的過程中或直接參與詩歌的創作和演唱,將自己激奮的情感或多或少的傳遞給詩人,從而給文人的詩歌增加了感情深度,提高了文人的詩歌境界,大大拓寬了唐詩傳播的范圍,為唐代詩壇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彭定求.全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王開洋.唐詩百科[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4.
[3]杜道明.盛世風華[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5]張兵.中國古代梨園百態[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6]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詩歌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孫曉輝.兩唐書樂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9]吳相洲.唐詩創作與詩歌傳唱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