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江西省撫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西 撫州 344000)
護理干預在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劉歡
(江西省撫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西 撫州 344000)
目的 研究探討護理干預在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120例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予以臨床傳統的常規護理措施,實驗組在其基礎上聯合應用具有手術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觀察與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介入手術所需時間、止血時間、住院總時間及發熱、疼痛、感染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在介入手術所需時間、止血時間及住院總時間上明顯縮短,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疼痛、發熱、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難治性產后出血的介入治療中實施護理干預,能顯著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提高疾病治愈率,減少臨床相關并發癥,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應用推廣。
護理干預;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治療
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的臨床危急重癥,是產婦常見的臨床并發癥之一,也是危及產婦生命的重要因素。臨床上,大多數產婦產后出血經保守方法治療可達到痊愈,但對于一些危重的、難治的產后出血病癥,采用保守治療無法達到止血的目的,甚則會危及生命,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1]。傳統的手術治療主要采用子宮切除術,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介入技術已經不斷被應用于臨床,其中經子宮動脈栓塞術是其主要介入手段。相關研究表明[2-3],雖然介入治療的應用能夠明顯提高難治性產后出血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但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深入應用,臨床上術后產婦的手術并發癥、術后生活質量等方面的改善并未達到理想的效果。近年來,針對這一臨床問題,在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治療中開始逐漸應用護理干預措施,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也為探究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效果,在近年來的臨床治療中,亦開始在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介入診療中應用護理干預,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將其研究整理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120例于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本院住院就診并采取介入治療的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和排除標準且自愿接受本項臨床研究,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依據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兩組,每組60例,患者年齡21~45歲,平均(28.6±3.5)歲,孕周38~41周,平均(40.1±1.2)周,出血量1 200~3 100 mL,平均(2 300±252)mL。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出血量等一般性資料上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介入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抗休克治療下實施手術,均予以股動脈穿刺,行子宮動脈栓塞術。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施以臨床傳統的常規護理措施,而實驗組患者在其基礎上聯合應用具有手術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包括:(1)術前護理[4]:介入手術前,對患者傳授講解介入手術的基本知識、注意事項及相關優缺點,讓患者對即將進行的手術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心理準備,以達到讓患者在心理上對其有依從性,能夠更好的配合后續的醫療工作;同時,還需在按照規范在做好相關術前準備工作。(2)術中護理[5]:介入手術進行過程中,協助手術醫生讓患者保持正確的手術體位,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及時與醫生、患者保持溝通,防止意外的發生,確保手術環境的良好性及手術安全性。(3)術后護理[6]:介入手術結束后,給予心電監護,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患者陰道出血情況,關注患者手術部位情況,如有異常情況,需及時匯報醫生并作出相關處理;術后給予患者相關飲食起居指導,告知術后相關注意事項,必要時給予心理疏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介入手術所需時間、止血時間、住院總時間及發熱、疼痛、感染等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內相關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患者在介入手術所需時間、止血時間及住院總時間上明顯縮短,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內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內相關指標比較(±s)
P值<0.05<0.05<0.05組別手術時間(min)止血時間(min)住院總時間(d)對照組(n=60)57.8±4.5 10.1±0.9 16.5±2.8實驗組(n=60)43.2±2.8a6.5±0.6a10.6±1.7at值21.34 25.78 13.95
2.2 兩組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患者術后疼痛、發熱、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3.1 難治性產后出血的介入治療 難治性產后出血主要是指在產后出血產婦中給予常規的清宮、宮腔紗布填塞、止血等治療后仍難以控制子宮出血的患者,且出血量較大,多超過1 500 mL。此類患者因出血量較大且不易控制,臨床上極容易并發休克進而危及生命,即使經過搶救保住生命后也可能會出現相關后遺癥,如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針對這一臨床難題,產科傳統的診療方法多采取子宮切除術,但這一治療方法意味著終生喪失生育能力,對于大多數產婦尤其是初產婦是難以接受的,故而臨床上對既可以有效控制產后出血,又可以避免子宮切除的診療方案是迫切需要的。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發展,介入診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認可,在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治療中是一個新的突破。目前,針對難治性產后出血,臨床上應用的主要介入診療方案是子宮動脈栓塞術及髂內動脈栓塞術。此類手術的主要治療機制是將供應子宮體血供的主干血管、動脈實施一定的栓塞,以達到阻止子宮體血壓供應,減少出血、控制出血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止血并能保留子宮。相關研究表明[7-8],介入診療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決難治性產后出血,但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應用,也會出現諸多影響患者術后的日常生活質量的臨床問題,如患者對手術了解程度不夠、診療配合度差、手術時間或住院時間的延長、動脈損傷痙攣等手術并發癥的增多、術后心理障礙等等。
3.2 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治療的護理干預 介入診療技術在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應用是近年來不斷推廣應用的,大多數患者對其了解度尚不夠,而且它畢竟是一種手術類操作,所以在介入診療中開展護理干預措施對提高難治性產后出血治愈率、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減少相關臨床并發癥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臨床上已有開展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術前、術中、術后等特殊性護理,同時也有學者對護理干預展開研究[9-10],表明在難治性產后出血的介入治療中實施護理干預,能顯著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提高疾病治愈率,減少相關并發癥,有效加強患者日常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筆者開展的本臨床研究,其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對于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的介入治療,采取積極的護理干預措施,是臨床上值得進一步應用與推廣的方法。
[1]伍玉春.難治性產后出血干預性治療方法得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28):75-76.
[2]韓麗英,王玉振.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治療的手術配合及護理[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2,20(6):421-422.
[3]張愛民.難治性產后出血干預性治療方法得對比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24):61-62.
[4]王新春.護理干預在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治療后的有效性[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0):2662-2663.
[5]周偉偉,路科清,柳葉.護理干預在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性科學,2014,23(3):36-37.
[6]馮友銀.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栓塞治療臨床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8):1726-1727.
[7]貝俊梅.產后出血的原因及治療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 2013,8(2):117-118.
[8]劉紅艷.子宮切除術在難治性產后出血治療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4,20(2):83-84.
[9]鄧肖蓮.應用介入治療難治性產后大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1):55-56.
[10]張春芳.難治性產后初出血患者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4,27(11):28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