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楠 徐亞琳
摘要: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需求,中央電視臺提出了新的業務改革措施,以期理清發展思路,強調新聞業務改革在新聞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媒介融合 中央電視臺 新聞節目 新變化
經歷過互聯網時代再到現在的移動新媒體時代,電視的影響力有一定程度下降。媒介融合是當下最有前景的轉型出路,固守于原來的傳播渠道和領域,只會使得自身在新一輪的媒體激烈競爭中處于劣勢。所以,為了適應當下的時代背景,中央電視臺積極地做出了很多新聞業務方面的嘗試和改變。
一、“微信+微博”雙微聯動,傳統媒體如添雙翼。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于2013年4月正式推出微信官方公眾賬號,主要進行及時的新聞推送傳達、精品新聞內容推廣和受眾互動,目前已經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央視新聞的官方微博平臺粉絲關注量更是達到了4448萬。通過微信微博類的社交媒體進行實時互動,既可以彌補電視新聞節目的時效性不足,又可以把握新聞事件的最新動態,為電視新聞節目播出預熱,提前吸引關注。
可以說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靈活運用社交媒體傳播優勢,通過多平臺戰略部署協同發展的策略在新媒體時代多有裨益。
二、央視新聞APP刷新電視新聞直播新方式。央視新聞客戶端于2013年上線。依托中央電視臺強大的新聞采編實力和節目資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擺脫社交平臺的限制,全天更新新聞信息,實時跟進電視新聞節目,并參與新聞互動和討論,其獨家視頻和民生視角更為貼切互聯網時代的受眾心理。而這對于以中老年群體為主要受眾的中央電視臺來說,貼合年輕化網民群體的媒介使用習慣,非常有利于培養年輕受眾群體的興趣和忠誠度。
另外,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自主研發的移動直播APP“央視新聞+”于2016年5月連續兩天移動直播江西遭遇強降雨的實時新聞,江西站記者通過手機進行新聞直播信號的發送。這一創新,也革新了電視新聞節目的表達形式,跳過新聞演播廳和主持人的約束,以“第二人稱”的視角通過移動設備直接觀看記者的現場新聞報道。這也是在互聯網和移動技術高度發展時代,網絡視頻直播成為當下流行的網絡交流方式,央視的新聞直播也是在這一流行媒體大背景下,采取的適應新措施,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和制作等業務的要求出現新的變化。
三、傳播語態靈活多樣,受眾群體年輕化。網絡時代電視新聞節目除了在正式的類似《新聞聯播》的新聞播報中仍然保持官方、嚴肅莊重的節目風格和語態之外,越來越多的出現新聞語言的變化,如政治化、官方化用語使用頻率降低,人性化、親民化用語出現頻率大幅度提升。
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幕式報道中,主播白巖松一改以往嚴肅莊重的解說風格,使用了貼近民生的用詞如“廣場舞”“西紅柿炒雞蛋”等,憑借著“接地氣”的解說贏得了網絡上的一致好評,甚至出現了直播結束之后視頻播放小高峰的情況。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的好口碑和熱議,往往比花大價錢公關宣傳的成效要好。體育新聞領域可能由于其本身的開放性,語態風格變化的更為明顯。2012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特別調查節目《走基層百姓心聲》中爆出的“你幸福嗎”系列流行語,也可以看出央視在親民化方面做出的努力。
總之,中央電視臺作為我國電視媒體的中流砥柱,它的新聞業務改革總是處于行業的前沿。電視新聞媒體同時又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變革,相應的電視新聞媒體也會呈現階段性的特征。而在新媒體時代這個空前復雜的社會大背景之下,電視媒體要應對的機遇和挑戰是雙重的。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欄目責編:吉 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