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星+張峰
摘 要:權力之善是權力活動有益于實現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現象,屬于政治價值范疇。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協同處理有關國家事務,以實現經濟社會進步發展的政治實踐過程。權力之善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契合:一方面,權力之善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引導張力。權力之善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政治實踐訴求與價值動力,引導與規制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路徑。另一方面,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權力之善的生成場域。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權力的價值理性復歸的過程,是正義返魅的過程,更是社會整合能力提高的過程,其為權力之善的生成創設良好的政治生態條件。
關鍵詞:權力之善;國家治理現代化;工具理性;價值理性;正義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5-0039-04
權力是人類政治生活的中心范疇之一,是主體為了支配特定資源,使客體服從自己并按照自身利益訴求方向行動的一種強制性力量和社會影響力的總和。在倫理學維度,作為相對客觀存在的權力是能夠進行道德評價的,是有著善惡之分的。權力之善是指權力的設置或運行有益于實現國家和人民利益訴求的政治現象,表征著權力的合法性與文明性。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國家管理形態的升華,是改變過去政府單一主體治理范式,主張依靠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協商解決社會利益沖突、保障社會秩序良性運行,實現國家善治的政治實踐活動。從本質上看,權力之善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關聯與契合。一方面,權力之善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引導張力,規約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路徑。另一方面,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權力之善的生成場域,為權力之善創設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當前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分析權力之善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之間的關聯契合,對于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有著十分重要的導向價值。
一、權力之善的內在意蘊
權力之善是指權力的設置或運行有益于實現國家和人民利益訴求的政治現象,表征著權力的合法性與文明性。權力之善范疇的提出,是人們對現實權力政治生活的反思。權力是社會契約與人們同意的產物,具有人民性與公共性。但是自從私有制與國家產生以來,權力逐漸異化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其工具理性不斷顯現,而表征著公共利益與人民性的價值理性卻不斷式微。權力拜物教儼然成了人們政治生活的常態性存在,日益壓迫與奴役大眾。權力之善正是人們對以往權力政治生活的省察,是對權力的道德屬性的確認,是權力價值理性的復歸。
首先,權力之善是權力內在道德屬性的彰顯。權力之善是相對于權力之惡而存在的,是權力對于國家和人民的正向有利影響。這種權力之于他者的正向作用,本身就是權力之道德屬性的彰顯與體現。對于權力是否具有道德屬性,政治思想史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與我國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家都秉持一種倫理政治觀,認為權力具有道德屬性,權力與道德是同一的,理想的權力政治生活能否實現的關鍵在于權力主體的德性張揚與否。以馬基雅維利為代表的近代政治思想家否認權力的道德屬性,認為政治權力不能受道德的影響,否則將不能實現政治目標。現代行為主義政治學家堅持“價值中立”的原則,認為政治研究應該以經驗證據為依據,而不能受到個體的價值判斷影響,反對將權力與道德等建立關聯,認為權力與道德是兩條毫不相干的平行線。但事實上,“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從來就與一定的政治思想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它除了直接影響權力外還可通過經濟影響權力。從這個層面而言,至少說明權力與道德是密切相關的,而不是非道德主義的,更不是反道德主義的。”[1]權力從來沒有與道德割斷聯系,即便是在工具理性泛濫的階級社會,權力依然要發揮一定的道德屬性作用。權力產生之初就蘊含著一定的道德屬性,即要行使社會公共管理職能,為社會共同體服務。從權力起源的角度審視,權力的根本道德屬性應當是人民性,意味著權力源自人民的權利讓渡、人民的同意。權力應當為人民利益服務,而不是凌駕于人民之上。權力之善是權力人民性的政治倫理表達,是權力內在道德屬性的確認,表征著權力的以人民利益為導向的運行方向。
其次,權力之善是生活政治的表征。生活政治意味著政治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回到其原本的生活向度。權力之善是權力內在道德屬性的確認,也是權力回歸生活世界,更好地實現人們自身價值的政治倫理范疇。權力之善即是生活政治的表征,反映著政治的生活世界向度。自從私有制、階級產生以來,人們對于政治的認識,越來越趨向于工具理性層面,將其解讀為一種政治統治工具,從而忽視了其價值理性。這種片面的工具化的理解,使得政治與權力的價值理性日益式微,權力拜物教成為了權力活動的外在表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日趨疏遠。事實上,從政治的原初發生機制來看,政治源于生活世界,原本就是人們的一種生存與生活方式。亞里士多德曾這樣界定政治,“我們見到每一個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種類的社會團體,一切社會團體的建立,其目的總是為了完成某些善業——所有人類的每一種行為,在他們自己看來,其本意總是在求取某一善果。……這種至高而廣涵的社會團體就是所謂‘城邦,即政治社團(城市社團)。”[2]人本質是一種政治動物,時刻需要在政治生活中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可以說,政治來源于人們的生活世界,是為了人們更好地、幸福地生活而產生的。從本質上看,政治是人的一種生活與生存樣式,人在政治活動中能夠體認到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權力是政治活動的中心范疇,而權力之善則意味著政治權力的設置或運行朝著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方向,是對權力內在道德屬性的確認與彰顯。權力的本質道德屬性是人民性,意味著權力活動的根本價值取向在于人民,在于實現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訴求。權力實現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訴求的過程,也就是向生活世界回歸的過程,是不斷弱化權力的政治統治功能,回歸其原本的社會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的過程。從這個層面上看,權力之善是生活政治的內在表征,是價值理性的復歸與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