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呼瑪縣是大興安嶺地區唯一以農業為主的行政縣,農業經濟的好壞左右著全縣的經濟形勢。近年來,農民收入的問題一直深受關注,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將“三農”問題作為重點。但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使得農民收入與非農收入相比增收非常困難。文章以呼瑪縣為研究對象,在對其近四年農民收入數據及資料進行分析和對150戶農戶調查的基礎上,運用PEST分析來說明呼瑪縣農民增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參考。
[關鍵詞]二元經濟結構;農民增收;PEST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86
呼瑪縣地處黑龍江省北部、大興安嶺東部,總面積為14335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人。呼瑪縣自然環境優越,素有“祖國綠色寶庫”和“落葉松故鄉”之稱。近幾年,呼瑪縣一直把服務“三農”作為工作重點,加大政府支農力度,農民收入穩步提高,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在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綜合排名中,由2011年的58位攀升至2015年的25位,提升幅度居全區之首。
1呼瑪縣農民收入情況
11農民收入現狀
呼瑪縣農民收入較低,但穩中有升。2013年,呼瑪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01萬元,到2016年已增長到128萬元左右,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的重大跨越,2013—2016年呼瑪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增長率見表1。但波動較大,尚未形成穩定機制,進一步關注農民增收問題十分必要。
12農民收入結構
呼瑪縣農民收入結構失衡。我們對150戶農戶進行走訪發放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148份,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其中,工資性收入主要由農民工在非企業和當地企業的從業收入、打工收入構成;家庭經營性收入主要來自種糧收入和養殖收入;財產性收入占比最低,對農民增收十分不利;隨著呼瑪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低保等保障體系的健全,農民轉移性收入將會不斷增加。
2呼瑪縣農民增收的PEST分析
(1)政治因素。自2000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民實行補貼,加強農村基層建設,加快農村教育發展等惠農政策。呼瑪縣積極推出惠農政策,為受災農戶專門開設生產自救貸款綠色通道,多次召開扶貧工作會議,設立扶貧基金,為737名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扶貧階段性工作圓滿完成。舉行農民培訓,開展“三個對接”活動,強化扶貧力度,促進了各項幫扶措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經濟因素。近五年來,呼瑪縣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綜合實力再攀新高。實現了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連續增長,截至2016年年末,分別達到225萬元和128萬元,增長率分別達到97%和62%,地區生產總值接連突破10億元大關。然而呼瑪仍面臨剛性支出逐年提高、老區建設亟需推進、鄂族村屯發展緩慢等嚴峻形勢。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信貸投入不足,甚至大量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沒有切實承擔農村信貸的社會責任。農村經營模式、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仍有待改善,促進農民增收任重而道遠。
(3)社會因素。呼瑪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條件,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農業歷史悠久。當地居民主要以務農為生,并世代相傳此技能;二是農業人口多;三是自然資源豐富,屬于資源密集型縣份。現有耕地36萬畝,林地面積17218萬畝,天然草場3389萬畝,豐富的資源為發展農、林、畜牧業和副業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仍存在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務農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4)科技因素。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016年呼瑪縣積極建設農機調度指揮中心,信息系統具備農機動態、作業統計等功能。建成后的農機管理信息系統還會逐步增加培訓推廣、上門維修等新功能。通過探索農機化和信息化融合,推進“互聯網+農業”“互聯網+綠色食品”等新型商業模式應用,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逐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但由于大部分農民缺乏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應用,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民增收困難。
3促進呼瑪縣農民增收的對策
(1)提高農民素質。農民是“三農”問題的主體,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其素質的高低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生產效益的提高。要引導農民樹立分工協作,共同致富新觀念;宣傳市場經濟知識,加強其參與市場競爭的意識與能力。讓先富起來的農民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實現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推廣科技運用。結合呼瑪實際,加強農民培訓,推廣農業科技運用。只有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才能發揮農業科技效果,促進農民增收。呼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于2016年8月組織了為期2天的培訓,參加人員共計180人。對其進行了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并配套相關政策予以扶持。今后呼瑪縣政府還應響應國家政策,實行統籌協調,構建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業先進技術進入農村的速度。
(3)調整產業結構。只有大力調整結構,才能擴展農民的就業增收領域。《“十五”計劃綱要》提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以農戶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為主體,不斷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呼瑪縣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與科研院所合作,重點發展有機大豆、高筋小麥等傳統優勢作物,穩步推進青儲玉米、馬鈴薯及北藥、麻類等經濟作物種植;建成標準化養殖場和高產養殖小區,提高產品品質,努力構建無公害農產品質量體系,實現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呼瑪縣應爭取國家大力支持和地方配套資金,快速推進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載體和農網信息平臺建設,重點以農機合作社、農資經營戶和實體企業為骨干,著重構建土地流轉、生資供應、技術推廣、產品銷售、金融保險等新型服務體系,把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千家萬戶。
(5)加大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投入。農村信貸資金供應與新農村建設不適應是制約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呼瑪縣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政策支持,促進農村地區形成投資多元、種類多樣、覆蓋全面、治理靈活、服務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立足自身發展的需要,新設村鎮銀行、社區性信用合作組織等創新性金融機構,使更多的資金流向“三農”,加大對當地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
參考文獻:
[1]張德華黑龍江農民收入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3
[2]蔣彩娜淺談農民收入的結構、影響因素和增收途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3(25):25-26
[作者簡介]陳芳琳(1995—),女,漢族,黑龍江呼瑪人,本科在讀,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