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一。無論是走夫販卒,還是文人官吏,談起養生來,都能拽幾句名言,說幾個實例。古代文人那些筆記體裁的著述里,也都少不了養生的記載。清代名醫陸以恬在《冷廬雜記》中就記載了唐代柳公度(大文學家柳宗元的堂兄)對自己養生經驗的總結:“吾初無術,但未嘗以氣海暖冷物,熟生物,不以元氣佐喜怒耳。”
氣海,經屬任脈,位于臍下正中1.5寸處。中醫認為,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為人體陽氣生發之處。柳公度的意思是說自己從來不吃生冷食物,讓氣海耗費陽氣來暖熟食物,損傷脾胃;也從來不大喜大怒耗傷元氣。這段話的前一句,就和華佗關于“食物三化”的講述有同理之源。
現代科學認為,人體是一個耗散結構,依靠攝入負熵來保持自身結構的穩定,這負熵就是食物中所含的營養。中醫理論認為,人體依靠營氣貫五臟,絡六腑,養榮血,使陰生陽長。而營氣就是水谷之精氣(食物中的營養)。但人體要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首先要使食物熟化。華佗的食物三化介紹了人消化食物的三個步驟,即烹制爛熟、細嚼慢咽和脾胃的消化,很通俗,大家都能理解。曹庭棟特別指出,老年人牙齒豁落,陽氣不足,所以更要依靠火化。因為烹制爛熟的食物更易于胃腸的研磨運化,為人體輸入較多的精氣。至于用硝石硝制肉類,是中國的古法。經過硝制的肉品紅白分明,爛熟易食,很適合少牙的老人食用。但硝制的肉類硝酸鹽含量過大,古人則認為“火大”,不可多食。現在已很少有人硝制肉類。年輕時在江蘇鎮江吃過百年老店做的肴肉,爛熟可口,很像硝制的。還有些飯店經營糟魚、糟肉之類,也要考慮是不是硝制的。但這里還要聲明,即使是硝制的,偶爾吃一點也不要緊,只是不能頻食、多食而已。
如今不少人推崇“生食”,不僅是蔬菜類,甚至有些肉食也要生食。豈不知生食少了火化這一步驟,且生食不易細嚼,口化也難以完全,無疑加重了腹化的難度和脾胃的負擔。年輕人陽氣充沛,脾胃功能健旺,偶爾換換口味是可以的,但對老年人損害就大了。即使如火鍋之類,肉食烹制不爛,也會加重脾胃負擔。眼下將入夏季,年輕人喜食冷飲冷食,甚至不知顧忌地狂食,難免會引發諸多問題。老年人氣血衰虛,即使偶爾食用,也會刺激胃腸的血管收縮,損傷脾胃。胃喜暖惡寒,不可以生冷刺激之,老年當引以為戒,切記不可“以氣海暖冷物,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