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達
摘要:唐代馴馬陶俑,精美的造型,瑰麗的色彩。動與靜的完美結合。在技法和精神的表達中滲透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拉齊了與西方造型藝術的距離。兼容并包的背景思想和超乎完美的技法表達值得我們學習。不僅是陶藝和雕塑完美的結合,更是“技與道”完美的結合。
關鍵詞:陶塑的定義;動靜結合;馬文化
一、研究泥塑的現實意義
泥塑藝術作為一種人類似于動物的本能的技術,從有史料記載最早馬格德林時期山洞中的泥塑牦牛,到今天羅丹開創的西方近代雕塑藝術。不論戰爭與繁榮,其發展一直伴隨著我們。
陶瓷行業大發展的今天,我們工業化的泥塑、陶塑產品層出不窮。泥塑工具變得更加得心應手,制作環境的變得更加整潔寬敞??墒亲髌窙]有當年的神韻。在追求市場和利益的同時我們是不是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技術的發展為什么沒能夠帶動我們行業的進步。是不是該尋找原始的美。
二、陶土的發展——歷史淵源
在探尋陶塑前,首先要弄清“陶藝”、“雕塑”和“陶塑”三者的概念,三者是不同的審美觀念和表現形式。中國“陶”發展非常早,恩格斯說過“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1]在中國來看。雖然良渚文化的黑陶已經使用了似近代的輪制和封窯技術,但是由于泥土和窯溫的局限。制作出的僅僅為陶。稱之為“陶器”,在隨后的商朝中出現了學術界的“原始瓷器”的釉陶。把它的瓷片進行科學的化驗,對化學成分研究發現近似于瓷。
在此后的技術發展我們在釉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但是”瓷”一直沒能與陶并列的走在歷史的舞臺上,主導的“陶”一直延續到了公元前200年。迎來了“早期瓷器”。特別是在東漢的中后,瓷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完備的階段。[2]
在解放后,發現了大量的東漢瓷器。[3]這些窯址,早期是陶和瓷共燒的,后來瓷逐漸獨立出來。這一技術的發展成就了中國發展后期乃至今天的瓷器。而陶作為陶瓷業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一員。在唐后達到了頂峰。不僅在造型藝術,顏色燒成方面都開出了工藝美術中一朵瑰麗的“陶”花。
三、大唐陶塑中的俑
(一)唐朝的陶塑的興起
當時間到了618年時,華夏大地因為李唐而變得格外耀眼,他的疆土,還有他的經濟政治文化藝術都到了世界的頂峰,強盛的國力下,兼容并包,杜甫的詩中說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4]經濟的發展在無形中刺激了美術的發展。陶瓷的成就遠超歷朝歷代。和漢代的陶瓷的古樸、簡潔、追求氣勢不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絢麗、精巧。[5]同時唐延續了漢的厚葬之風。這習俗也刺激了陶塑的發展。而三彩陶塑“三彩”作為厚葬的首選。更是到達了世界的頂尖水平。
(二)整體藝術風格
漢代的陶塑俑人物相對來說十分的洗練,而唐代的人則更加的注重寫實。姿態動態。
(三)“馴馬俑”
1.作品概況
大唐的眾多三彩陶塑作品中,最為耀眼的當屬“馴馬俑”,1978 年在洛陽老城東北攔駕溝唐墓出土,其作品分為兩部分駿馬和人俑。陶馬彩繪顏料已經褪色。[1]但是身上的紋飾依稀可見。駿馬身體勻稱??雌饋硎殖C健,肌肉飽滿,英姿勃勃。馬鞍配飾完整。三足落地,一足凌空而起。呈向后用力狀,重心穩重,馬頭部偏向右側,張口嘶鳴。充分的表現出了馬匹在掙脫韁繩時的動態,引頸嘶鳴。而與之呼應的俑高36.8CM,頭戴“襆”,[6]上身穿短袖圓領衫,為了表現馴馬的動態工匠刻意的挽起了上衣的袖口。下半身穿開檔長褲。尖頭靴。雙腳分開。肩部打平。頭部微低睜圓雙眼側視駿馬。神情表達的極為巧妙。緊盯駿馬的狀態,與駿馬的掙脫嘶鳴二者相互相交輝映。人物中分的表現出了胸有成竹的樣子。右手發力緊緊的拉緊韁繩,手臂暴出青筋。左手打開掌握平衡。此時人與馬正處在高度緊張的較量狀態。時間如同靜止般凝固在了這一瞬間。
2.作品簡析
在作品中惟妙惟肖的表達出了動態美,更有神態美。有人與馬的征服,也有馬與人的對峙,正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哲學關系巧妙的表現在了作品中。有動與靜之美,辯證之美。在整體的馴馬俑制作中,唐代沒有相機等現代快速拍照技術,但是在制作馬與人的神態表情時。工匠達到了“技進于道”的藝術高度,一靜一動,同時二者又交相呼應,這不同于歷朝歷代的陶塑。對于中國封建時期整體馬的表達,前朝最好的莫過于漢代的“銅奔馬”。馬踏飛燕僅僅是奔馬中的一個。整體對于馬的描寫,飛奔狀,抬頭揚尾。也是三足凌空。浪漫主義設計。[2]但是整體來看缺少馬面部的細節描寫,馴馬俑中對于微表情駕輕就熟的運用無疑是歷史上馬匹制作的頂峰。對于人物來說表情的描寫一直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弱點,重視裝飾與重視寫實的西方藝術不容。表情的刻畫更加趨于死板,作為前代陶塑中的佼佼者秦俑來說,確實有著很高的藝術水平。
3.馬的淵源
作品在表達馴馬的主題時,也反襯了唐代對于馬文化的強大,馬作為古代戰備工具、交通工具、貿易、娛樂、運動、國家戰略儲備,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就了趙國,漢武帝西爭求馬。拓展疆土,一直是華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3]馬則更加是工藝美術的刻畫對象。從唐太宗貞觀年間到唐高宗麟德年間。馬文化則更加的進步發展,馬的數量上的激增從不足萬匹到七十萬匹。[7]馬匹的管理飼養更加集中到了國家興衰的政策的高度,統治者李世民一生戎馬生涯,十分愛馬。他的詩中寫到:“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六匹最出名為我們而熟知的昭陵六駿。[4]不同的良馬直接從西域引進,在隴西木馬場作為種馬,而西域的馬匹馴養更加是唐朝人從西域花重金請來的當地游牧的民族。
整體上,雖然陶俑的顏色彩繪已經因為時間的消磨而褪色,但是從僅存的形態上他的做工仍舊值得我們今天所學習,從外形上入手抓住二者在馴服博弈中的典型場景,典型動作。是一種技的表達更是一種道的訴說。從表情、重心、動態。整個作品雖然沒有韁繩。但是透過馬回頭嘶鳴的動作,可以輕松的看出韁繩牢牢的栓住了駿馬。人物的表達上,要學習他的表情,動態。同樣手中沒有韁繩,但是從努力保持平衡的狀態來看很容易看出馬匹對于人的撕扯,表情的夸張描寫。在反襯馬匹的倔強時更加講述了人物的內心特點,自信、勇敢在沒有一字一筆的書寫下驟然呈現在我們的眼中。細節上對于手部的青筋,腳的朝向。不難看出,工匠在整體和細節的把握上駕輕就熟。
【參考文獻】
[1][11]鐘汝榮,史鑫.石灣陶塑[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14.
[2]葉春生,施愛東.廣東民俗大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彝馨,呂唐軍.嶺南傳統建筑陶塑脊飾及其人文性格研究[J].中國陶瓷,2011:47.
[4]田青.盛唐之下的三彩人物俑藝術研究[D ].西安美術學院,2009:13-22.
[5]蔣海嶺.淺談盛唐陶俑造型語言在現代雕塑創作中的應用[D ].中國美術學院,2011:5-11.
[6]張抒,倪建林.圖說中國工藝美術[J].藝術教育.2009.
[7]朱偉.唐代女俑造型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1:9-20.
[8]李帆.唐三彩對唐代審美獨特性的開掘[J ].中國陶瓷,2009(07):74-76.
[9]田青.盛唐之下的三彩人物俑藝術研究[D ].西安美術學院,2009:13-22.
[10]張抒,倪建林.圖說中國工藝美術[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