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蘊
摘要:高職教育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就業教育,就業率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能力的重要標準。本文提出了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高職高專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方式,以期解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關鍵詞:市場導向;大學生就業;高職高專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1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逐年擴大,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是高職高專院校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就業現狀與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的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造成這種狀況既有學校、學生層面的原因,也有社會和企業層面的原因。
(一)從學校方面來講
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影響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就當前具體現狀來說:第一,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對于大多數的高職高專院校來講,其培養目標容易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混淆,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第二,就業能力的培養與市場脫節。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仍然沿用多年前的培養目標,但是社會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造成了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的脫節現象。
(二)從學生自身方面來講
目前高職高專的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很多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對自身能力認識不清晰,很多學生在投遞簡歷的過程中具有從眾心理,選擇工資高或者是離家近的工作崗位,并沒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是技能特長來找工作;第二,對自己缺乏系統的職業規劃,很多學生認為找工作是大學最后一年才要考慮的事情,因此沒有制定詳細的職業規劃;第三,一些同學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些做法都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三)從社會和企業方面來講
目前,在企業和社會對于人才的認可程度上來講,普遍存在著一種誤區:比較重視高學歷的人才。比如:社會對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投入明顯高于高職高專的教育投入,這導致了本來辦學實力就薄弱的高職院校無法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抗衡;同樣,對于企業來講,很多企業都喜歡招收高學歷的人才,認為高學歷就意味著高能力,這樣就將很多高職畢業的學生拒之門外,造成了企業選擇面過窄的現象。
二、以市場為導向的學生就業能力培養
在對當前就業形勢進行深入分析之后得知,只有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學校、政府、企業和學生自身多方聯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
(一)學校以市場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
學校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學校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明確自身的人才培養特色。目前國內的高職高專院校比較多,需要學校充分認清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所在;第二,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對于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來講,畢業后主要從事的是應用方面的工作,如何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是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可以迅速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第三,提高與企業需求相吻合的專業知識培養,根據企業對人才的專業技能需求,選取合適的教材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迅速參與到企業的工作中;第四,對學生進行就業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可以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素質。
(二)政府對人才培養提供必要支持
政府對于大學生目前的就業形勢起到不可或缺的宏觀調控作用,在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政府的支持是人才培養策略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加大對學生就業政策的宣傳工作,使得學生能夠充分認清目前的就業形勢;同時,積極向社會和企業宣傳高職教育的重要性和主要特點;第二,加大政府對于大學生學習和工作的經濟支持,政府的財政投入能夠幫助高職院校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第三,加大政策方面的支持,目前一些高職高專院校開始進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希望能夠解決學生就業的難題。
(三)加強校、企交流與合作
校企合作不僅能夠提高學校學生的就業率,同時也可以為企業培養更多合適的人才,可以說是一種雙贏的方式。應當從以下幾點出發:第一,企業需要充分了解自身對人才的需求方向,與學校展開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從而使得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的需求更加吻合;第二,改正一些錯誤的用人觀念(一些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對于學歷的要求過分看重,導致了自身的選擇范圍縮小,容易錯過合適人才的選擇),在招聘人才的過程中,企業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這樣才能有利于企業更好的發展;第三,加大對人才的吸引力度,目前高職高專的學生就業競爭非常激烈,企業需要提出更加有吸引力的招聘條件才能擁有更多更合適的人才。
(四)增強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學生作為就業工作的主要參與者,自身的綜合素質決定了他們找工作的難易程度,并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第一,指導學生正確地定位自己,學生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才能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工作;第二,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學生在學校期間還是以學習專業知識為主,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第三,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對于一些在學習中具有突出表現力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為其他同學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第四,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實踐活動,例如: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一些暑期實習的工作,通過進入企業內部,了解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和所需要的技能,對于明確目標和努力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的一些科研項目,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精神,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水平,可以為找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志文,宋俊虹.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90.
[2]唐礦.就業能力建設:一種分析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新途徑[J].中國圖書評論,2007(5):13-16.
[3]王曉輝.就業指導:提高人的可雇傭性[N].中國教育報,2004-03-19(6).
[4]謝晉宇,宋國學.論高校學生的可雇傭性與雇傭性技能[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