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廿
節氣概述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御嚴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風俗習慣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
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誰。因此現在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祭灶
傳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個家中監察人們平時善惡的神,每年歲末回到天宮中向玉皇大帝奏報民情,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常用的灶神聯上也往往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字句。
除夕
臘月三十為除夕。我國各地在臘月三十這天的下午,都有祭祖的風俗。稱為“辭年”。
除夕祭祖是民間大祭,有宗祠的人家都要開祠,并且門聯、門神、桃符均已煥然一新,還要點上大紅色的蠟燭,然后全家人按長幼順序拈香向祖宗祭拜。
除夕之夜,人們要鳴放煙花爆竹,焚香燃紙,敬迎謁灶神,叫做“除夕安神”。入夜,堂屋、住室、灶下,燈燭通明,全家歡聚,圍爐熬年、守歲。除夕的晚餐又稱年夜飯,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頓飯。這頓飯主食為餃子,還有很多象征吉祥如意的菜肴。吃過年夜飯便開始守歲,一到子時,便開始燃放煙花爆竹,慶賀新年。
由冬藏轉為春生
民間有古諺流傳“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也是為了滋陰補陽,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讓風邪和寒邪沒空子可鉆。一般在冬天人們都會進食些熱性的食物以溫養陽氣,但是在大寒期間,一些燥熱的食物比如辛辣、燒烤類的不宜多吃,以免擾動虛火。
起居生活
在大寒節氣中,心肌梗塞、腦卒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此外,一些血管彈性較差的高血壓患者,在大寒時節一天之內的血壓波動往往會增大,而很多患有老慢支的病人只要稍不留神,也容易在此時節舊疾復發。體虛年高的人最好居住在溫暖的室內,盡量減少出門。從室內到室外,但凡溫差較大時,不妨要先在門廊里適應一下冷空氣,再出門也不遲。
“大寒”時節,最好還能養成睡前洗腳的好習慣。“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熱水或藥湯先泡泡腳,以達到暢通血脈、改善睡眠質量的功效,尤其是對那些經常在夜間看書、寫作、久坐到深夜的人,臨睡前更應用熱水泡腳。
藥補不如食補
天氣寒冷了一段時間,一些市民也有所適應,便放松警惕,開始吃一些生冷的食物,結果導致腸胃不適,有的甚至還得了腸胃炎,上吐下瀉。由于“大寒”與之后的“立春”相交接,飲食上也可考慮到季節變換,以吃溫性和綠色食物為主。
由于“大寒”時期又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節日食物,此時還要注意避免饑飽失調,同時也可多吃點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還可多喝點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大寒”節氣又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適當多吃點溫散風寒的食物,可防御風寒的侵擾。比如:在日常飲食中常用的生姜、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都具有發散風寒的功效。如果人因外感風寒輕度感冒時,還可選用“生姜加紅糖水”來治療,具有較好療效。
膳食推薦
羊腎枸杞粥
配料:枸杞30g,粳米100g,200g,羊腎1對,鹽、姜、蔥及調味品適量。
做法:先將羊腎去脂膜,切片,加水煮成湯待用,再用另一鍋放入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煮好的羊腎和羊腎湯,加入枸杞,放入鹽等調味品,再煮開,即可。
功效:適用于腎陰不足的陰血虧虛、腰痛、盜汗及肝腎不足的腰膝酸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