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院芳
最近,網上就有一個這樣的“打電話障礙癥”小組。小組成員怕給領導打電話,也怕給客戶打電話;怕給陌生人打電話,也怕給熟人打電話;怕給親人打電話,還怕給10086打電話……
恐懼,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世上有多少種事物,就有可能產生多少種恐懼。恐懼一旦產生,障礙也就隨之而來。但“電話障礙”有所不同,你懼怕的可能并不是電話本身,而是電話那頭的“人”。因此,如果你有電話障礙,必須先弄清楚一個問題—— 你到底在怕什么?
怕給陌生人打電話
祝麗燕她從事房產中介這個行業已有兩年,找房源,找客戶,每天要打100多個電話?,F在公司開始代理一手樓盤,意味著她要給更多的陌生人打電話進行推銷。
“我還算是性格比較開朗的那種,但打電話之前也是百般糾結,這樣冒昧的電話,會不會很無厘頭?會不會打擾對方而被罵?會不會被對方直接掛斷?”祝麗燕說,開始打電話時,她總是拿起電話又放下。
怕給陌生人打電話的背后心理
怕給陌生人打電話的起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常常并不在于對方如何,而是在于我們自己對自我的習慣性貶低。正如上面這個案例中的祝麗燕,總是在打電話之前,對自己的營銷電話有著諸多負面假設,例如:不被別人認同、不被別人喜歡、有點低人一等、從事了一個討人厭的工作,等等。不難想象,總是背著這些負面的假設,與陌生人的電話交往一定是一件非?!皦毫Α钡氖虑?,能有的心態自然是能逃則逃,能避則避了。一旦對方正好有著我們預想的某種反應,那種“果然如此的”體驗更會加劇我們的障礙。
支招:如果你害怕給陌生人打電話
有三個策略或許能夠提供給我們一些借鑒:第一,留意自己的內心獨白,如果屬于自我貶低類型的,那么嘗試著采用客觀描述會幫助我們減少回避行為;第二,事先準備碰壁。正所謂有備無患,做好最壞的打算可以幫助我們降低遭受打擊后的反應;第三,處理好被拒絕后的情緒打擊。遭受打擊后強烈的生理反應常常是導致我們喪失信心的要素,為此學習點放松訓練、注意力訓練等心理保健技巧都能幫到我們管理好自己的不良反應。
給領導打電話有障礙
“我是怕給領導打電話,能網上留言的,就絕不發短信,能發短信的,就絕不打電話,”28歲的肖霄(化名)是一家國有企業的辦公室秘書,她說很可能就因為自己的這種個性,導致她在公司5年了,做的還是同一個工作。
肖霄說的領導,是指分管她的公司副總。部門里每逢要申請買個器材,或者有個活動需要副總來參加,她總是讓部門主任給副總打電話。“這可能和懼怕權威有關,”肖霄自己分析說。從小,她就特別懼怕從不言笑的爸爸,在外人面前哪怕再調皮,只要見到爸爸,就立刻變得規規矩矩,因為爸爸是家里的權威。
怕給領導打電話的背后心理
與同陌生人通話不同的是,怕給領導打電話可能會有兩種心理在作怪:一種是文中所述的懼怕權威。如果我們從小就在某個“權威”的影子下生活,那么工作之后過去的經驗還會遷移到工作中來。另一種則是在領導面前力求完美形象,由于總是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在別人面前,結果就會放大了對不完美的關注,總覺得還不夠好,導致的結果就是不愿把不完美的自己呈現給領導。
支招:如果你害怕給公司領導打電話
盡管怕給領導打電話,未必意味著什么不好,也不一定要去糾正。但我們不妨把改變這種狀況看成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要知道:愿意接受這種挑戰是成功改變現狀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有了意愿,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學習怎么把自己的關注點,從關注“領導可能對自己的反應”轉移到關注“自己是否有效地表達”上來。
幾個原則供參考:第一,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這意味著你并非想當然地認為領導了解你的所思或所求。第二,溝通要及時,該打電話不打電話“后果很嚴重”,因為問題的累積遲早會造成爆發,屆時再溝通就失去了應有的時效性,另外也讓人少了一份人際交往中的親密感。第三,電話溝通信息要清楚。由于電話溝通畢竟不像面談可以有查漏補缺的機會,所以,任何含糊或抽象不清的話特別容易發生誤會,誤會一來麻煩多多!
怕給所有人打電話
馮煒是IT公司的程序編寫員。他性格本身有點內向,從事這個職業后整天與數據、代碼打交道。很多時候,他發現,除了吃飯,一天下來,他的嘴巴幾乎沒張開過。
現實生活中,他沒有女朋友,電腦就是他最親密的朋友。忙的時候,他是不茍言笑地對著電腦,不忙的時候,他用網絡搞定所有的需求。在他看來,網絡可以實現所有的人際溝通,除了QQ和MSN,還有微博私信,還有騰訊微信。這樣的方式,著實可以避免掉人與人直接溝通時會產生的尷尬、誤解。
但他同時也發現,在網絡世界,他可以聊得眉飛色舞,而現實生活中,他一開口,要么無語凝噎,要么語無倫次。現在,如果有非打不可的電話,他一定是把要說的話一一列出來,對于對方可能提出的問題都想好周全的答案,才會拿起電話。連打電話給父母,他都覺得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
點評:怕給所有人打電話的背后心理
怕給所有人打電話其實是選擇放棄了打電話這種社會溝通方式,人類的功能具有“用進廢退”的特點,某種原因之下我們放棄了一種能力,而這一功能久而久之地不用,結果可想而知。盡管我們也有很好的補償能力,就算不用電話這種方式照樣可以生活,就好比某些盲人雖然眼睛不行,但觸覺會特別敏感一樣。但是,這種沒有“殘疾”卻自己把自己弄“殘疾”了的做法總歸不是值得推崇的可取之道。選擇“放棄”不僅僅是丟了功能,還輸了“心態”,要評估下來,后者的危害就大得多了。
支招:如果你害怕給所有人打電話
不要把改變這種狀況僅僅看成是多了一種溝通方式,改變的意義在于我們努力保持自己良好社會適應的心態。試著尋求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心理治療中的系統脫敏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脫敏方法通常包括了三個步驟:第一步,掌握一些放松技巧;第二步,把自己對打電話的恐懼情境劃分等級;第三步,讓自己想象引起恐懼的情境,同時進行放松訓練。最后則要在實際情境中反復練習,逐漸從過去對打電話的害怕中脫敏。當然,這個方法如果能夠有專業的心理人員幫助,那么改變的過程會更容易實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