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哉風
寒冬時節到滿族的聚居地——遼寧,親口品嘗當地聞名遐邇的“三糕”,胸間油然生出一股春天般的暖意。
滿族作為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長期的發展過程向世界奉獻出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俗,其美食更是令人垂涎,“滿漢全席”早已飲譽中外,而滿鄉“三糕”則使八方客人聞香而至,樂不思蜀。“三糕”即當地的民族面食:發糕、粘火燒、粘糕。
發糕是滿族的一種家常面食。一個“發”字,形象地道出了它的特點:用發酵的面做成。冬閑的時候,家庭主婦們和些玉米面,然后把面盆放在熱炕頭上,蒙上棉被,讓它發酵。等玉米面發酵后,把面攤在屜布上,入鍋蒸熟。起鍋時,把蒸好的發糕切成菱形小塊。巧手的主婦還會用山楂汁在糕面上點出梅花等圖案,紅黃相間,艷麗醒目,“最是匠心獨到處,梅花點點向人紅”。這種發糕金黃酥軟,甜而微酸,極適合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季節作主食:窗外寒風凜冽,屋內暖氣融融,全家老少圍桌而坐,一手拿著發糕,一手持匙喝著酸菜湯。那種場面雖然樸素,但卻充滿了溫馨。尋常百姓家的平淡日子,總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令人回味和羨慕。
粘火燒、粘糕都是用粘面做成的。“貓冬”后,主婦們簸出籽粒飽滿的粘高粱米,水泡后,磨成細面,摻些玉米面,和勻,包進豆沙餡,下鍋烙熟,這便是有名的“粘火燒”。粘火燒大多是“批量生產”,一做就是數百個,放在倉房大缸或是冰箱里儲存,吃時,拿出來,上鍋蒸一下即可。在有些人家,“粘火燒”可以吃上一個冬天?!罢郴馃迸c別處火燒最大的不同是:其面軟而筋道,拿在手里、夾在碗中,不酥皮、不掉屑;吃時,面、沙軟中含甜、甜中帶筋,嚼在嘴里,如品一段塵封的甜蜜初戀——萬般滋味再難評說。民間有詩贊之曰:“西風入戶雪花飄,袖面高挽烙火燒;母女俱沾兩手面,烙得賓朋吃興高!”
“姑嫂侵晨相伴忙,蒸糕熏得半屯香。笑將兩擔紅云片,擺上市街呼客嘗?!边@首詩寫的就是滿族的另一種美食:粘糕。粘糕吃起來可口,做起來費事。筆者的母親是滿族人,她是滿鄉做粘糕的高手,每年她都要做好多粘糕,分送鄉里和親戚。她做粘糕時,首先將泡好的粘高粱磨成細面,然后在蒸鍋上放一層蒸簾和屜布。往屜布上撒一層面,再撒一層煮熟的小豆,撣水調和。如法炮制,便完成了粘糕的“基礎工程”。蒸熟后,將粘糕取出晾涼,然后切成薄片放到雪地里凍透,儲存。吃時,將糕片蒸或餾一下即可。粘糕粘糕,粘而如糕,端上桌來,赭紅透亮,味膩如脂,粘而且香,似琥珀,如翡翠,顫顫微微,令人不忍下箸。若再佐以羊湯、蛋湯,右執筷,左操匙,稀稀落落,“玉泛浮舟”一般,愜意之狀難以言表。
一方食俗,八方食客。寒冷的冬季,到滿族人家作客,坐坐熱炕頭,擺上小方桌,食三糕,佐熱湯,談三皇五帝,論人間短長,那情形確如金圣嘆所云:“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