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一帶一路”報道中的問題意識
□ 本刊特約評論員

■ 程曼麗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
2013年9月與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倡議;2015年4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宣告“一帶一路”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一帶一路”涉及包括東南亞、中亞、中東歐等地區在內的65個國家,是世界上距離最長的經濟走廊;從國際傳播的角度看,它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文化工程。為了使傳播影響力直達目標對象國,產生預期效果,需要制定適應性的傳播策略,樹立貫穿始終的問題意識。這也是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
綜觀我國對外傳播的整體情況、基于對“一帶一路”宣傳報道效果的考察可以發現,目前我國重點媒體的對外報道大都集中在建構性的話語方面,即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宣傳推廣和相關工程、項目的新聞報道方面,而與落地效果直接相關的話語,包括轉換性話語、解釋性話語、修復性話語、矯正性話語等卻普遍缺失。這是令人頗感遺憾的。
所謂轉換性話語,是指傳播主體力求跨越溝通障礙,使本土故事在傳播對象國的語境下展開;所謂解釋性話語,是指對于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疑惑、誤解、偏見等做出及時回應;所謂修復性話語是指當外界的認知、評價與自我形象預期之間存在較大落差時,著力進行形象糾偏與重塑;所謂矯正性話語意在強調不但要把今天的故事講好,還要負責任地把過去的故事講完,把自身的行為調整好。
話語既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專業化的運行體系。其初始建構或自我賦權固然重要,但是體現了落地關懷的上述幾種話語同樣重要,因為它們的缺失很有可能成為新的問題與矛盾產生的溫床。以“一帶一路”旗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所在國巴基斯坦為例:2013年5月,中國提出共同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倡議后,巴基斯坦政府積極響應,其主流媒體均給予正面評價,幾乎形成輿論一邊倒的態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今日巴基斯坦》《論壇報》《巴基斯坦國防論壇》等重要媒體開始發出一些質疑的聲音,例如中國在巴投資將會給巴基斯坦帶來沉重的債務負擔;中國公司的大規模進入將會控制巴基斯坦的經濟命脈;“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獲益的只是中方,等等。不可否認的是,巴基斯坦國內存在著不同的政治派別,各派在“中巴經濟走廊”的路線圖以及投資回報的利益分配方面亦存在不同看法,這種“不同”必然會通過媒體反映出來;但同時我們也有必要反躬自問:在“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媒體的釋疑解惑和輿論糾偏是否到位?
“一帶一路”既然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愿景與行動,就要著重進行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建設,并追求扎扎實實的落地效果。套用習近平主席的話說——既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又要“下一番繡花的功夫”。而轉換性話語、解釋性話語、修復性話語、矯正性話語等正是與落地效果直接相關的部分,是對外話語有效運行的科學步驟和重要保障。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不作為,都應被視為責任范圍內的失職。總而言之,“一帶一路”報道中的話語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將戰略與戰術相結合,將宏觀框架與具體方法、手段相結合,才能有效避免話語體系的抽象化、空泛化與表面化,實現精準傳播,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