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余 飛
大數據時代,縣市報如何實現采編流程再造
□ 文/余 飛
縣市報在大數據時代怎樣設置采編流程和部門才算合適?怎樣加減?再造流程,形成“多能、一體、領先”縱橫交錯的網狀結構,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縣市報 大數據 流程再造
大數據給縣市報及其采編業務帶來了新的生產資料、新的稀有資源和新興產業。誰運用好大數據,誰就獲得發展的新動能。
(一)大數據要求縣市報有新的采編流程和結構相匹配。有什么樣的基礎,就對應要求有什么樣的結構和流程。大數據是報業的新基礎,要求縣市報采編業務對應有新結構——網狀矩陣結構,蓋出高樓大廈。采編業務現行的傳統金字塔結構和流程,基礎不深厚,只適宜建造傳統徽派單層民居或草房,不宜建高樓大廈。采編金字塔結構只憑經驗即可,不適應也不需要大數據來支撐,反而會阻礙大數據發揮作用。
現有結構和流程不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非改不可。從國內49家縣市報網上的“自我介紹”來看,[1]縣市報采編業務目前大多沿襲原有的制度安排,沒有考慮到媒體的替代性和競爭性以及大數據帶來的沖擊,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縣域較小,人口較少,縣市報采編本應精干高效,卻是部門林立,多的八九個,少的五六個,有的采編流程竟有十個環節,管理人員多,一線人員少,總體上人越多越易鬧“稿荒”,作品難有高度、深度、廣度和鮮度。流程和結構反應慢,效率低,浪費大,成本高,影響到整體發展,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
(二)縣市報在信息化時代要發展,需要采編部門牽頭運用大數據,促進縣市報整體良性循環。采編是縣市報的核心業務、核心部門,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內容依然為王的時代,采編運用大數據可以帶領縣市報內其他部門進入新常態,良性互動。運用大數據,采編業務等于找到新的原油富礦,再按不同工藝(角度和層次)提純出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重油等(題材、觀點和方法),進而深加工,析出原先沒有或別人極少有的成百上千種化工產品(新聞作品或數字內容),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大數據還能為縣市報做好市場調查,提高報道的針對性、時效性和閱讀黏性。
中國縣市報研究會近三年年會反饋的信息表明,全國50家報紙會員很少運用大數據創新報道方式方法,多因現有采編運轉流程水土不服。縣市報應與時倶進,以采編為流程再造突破口。流程再造通俗地講就是“打亂重來”, 去中心,去中介,減少人為的阻力或腸梗阻,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化繁為簡,回歸本真,讓技術、能力和設備磨合到最匹配的程度,發揮最大的功效。
(三)受眾流失,缺少看家本領。報紙的好評在減少,媒體的新受眾群和新市場在形成,可縣市報原有的核心競爭能力或生存能力已過時,新的看家本領未形成,造成讀者流失,廣告流失,人才流失。調查表明,[2]受眾所做的評價就是報紙不會講故事,不會講新一代人愛聽的故事,敘事方式老套,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不缺少信息,而是缺少針對已有的信息進行分析、引導和新發現。年輕一代受眾是“拇指一代”,喜愛讀圖或圖文并重,可縣市報及其新媒體側重于文,圖形在面積和形式上遠少于文,造成供需之間的大缺口。許多新聞作品表達不充分,無法在文化上和價值觀上產生強大的認同,從新聞文本建設來看,表達不充分就不能產生獨特的影響效果。
大道至簡。縣市報采編業務流程再造體現逆向思維,先做量的減法再做質的加法,激活報社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數字化發展能力,浴火重生。
(一)作減法,減少環節,取消部門。流程優化,機構精簡扁平,形成網狀矩陣結構,縣市報采編業務達到多能、一體、領先。抽掉所有的中間環節和中層管理崗位,不設部門,打破原有的業務界限,將目前常見的七八個環節一步縮短為兩個環節——由編委會直接協調、指揮、聯系記者和編輯,全體人員最多保留一半。編委會由社長、總編輯、副總編輯等三至五名成員組成,不設經常性的部門,只設臨時性任務模塊和臨時性報道組長,兵無常帥,帥無常兵,避免本位主義和小圈子。每個模塊五人左右,隨機搭配,組合時政、經濟/科技、社會/法治、文體新聞及新媒體等方面的采編人員。每個模塊變成一個戰略單位(類似于縮微的報社采編機構),獨立完成策劃、采訪、編輯、視頻/音頻制作任務,推進橫向交流與協作,發揮綜合優勢,提高工作效率。
縣市報社采編矩陣結構中,每位記者、編輯、評論員及編委會成員都成為多面手、快槍手和復合型人才或專家型新聞工作者,報社不因某位人才流失而找不到替代者。個人與模塊、模塊與模塊、模塊與受眾、模塊與新媒體之間及時互動反饋,及時調整磨合,迭代進化,找到新的發展范式。矩陣結構將采編的橫向聯系與管理的縱向關系相結合。人力資源重新組合生質變,原先少量的主角變成配角,原先大量的配角變成主角,產生新動能,報社可優中選優取最優。如時政類針對縣委書記的采編模塊可以至少準備五套方案,從中比較,逐步完善,明確哪套更合適或何時何事更合適,避免“一(記者)跟(書記、副書記)三四年不變”、憑感覺、無法定量對比考核的缺陷。
(二)作加法,培育數字化發展能力。數字化發展能力就是掌握和創新運用多種媒體數字技術,養成新的表達能力和技巧,能夠統計、分析、挖掘、加工再利用大數據(過往的痕跡),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效果。相對于廣播、電視和新媒體,數字化發展能力要求縣市報做到高質量新聞多,深度報道多,分析述評多,釋疑解惑多,數據圖表多,文本視覺化作品多,力爭在題材、體裁、觀點、手法上創新,形成新優勢。編輯、記者、評論員和編委會成員要掌握數字化采編制作技能和新思維,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且融會貫通,文字、幻燈片、攝影、攝像、平面圖形設計制作、3D動畫、數據統計分析工具等用起來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做到一稿多編,一稿多版,一稿多用,適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不同要求,滿足受眾差異化和分眾化需求。
數字化發展能力打破體裁之間的分野,形成新組合、新鮮感。記者采集到優秀人物素材或重大經濟、科技新聞素材(含視頻、音頻素材)后,形成通訊和照片組合,配發評論,編輯進一步將素材和通訊故事化、數字化和可視化提純或集成,改寫出消息或簡訊,然后利用繪圖軟件和H5技術制作數字化人物漫畫、連環畫或3D動畫、表格、流程示意圖并配音,除了供給報紙,還有償分發給網站、微信、微博、微視頻、客戶端、電視、廣播,高效利用。針對不同受眾和不同偏好,縣市報及其新媒體發送不同的報道組合,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和邊際效益。
有條件的縣市報可為采編業務配備數字化團隊。數字化團隊專責數字化策劃、采集、創作和加工升值已有的數字化資產(資料)以盤活存量,挖掘出獨家報道;開發出包含正能量的網絡游戲、特色動畫、微電影、微電視劇等數字虛擬作品,以擴大增量;拓寬創收門路,增加總量,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數字化團隊也可以從大數據海洋中搜索出別人和縣市報沒有或很少涉及的題材,取得突破。
(三)動“奶酪”,快刀斬亂麻。縣市報采編流程再造“會動一些人的奶酪”,必然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不易完成??h市報要從大局和長遠出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進觀念轉變,清除“官本位”“管理崇拜”的流毒,痛下決心剜腐肉,淘汰墨守陳規者,大膽啟用改革創新者,堅定推進采編流程再造,不因關系、感情、猶豫不決導致半途而廢,一張藍圖繪到底,短時間內完成改革,創造出生動活潑的局面。(作者單位:湖南省瀏陽日報社)
【注釋】
[1]中國縣市報研究會(www.zgxycm.com)《傳媒機構》之《縣域新聞網站》介紹,2016年3月10日
[2]郭全中.我國媒體網站的發展現狀及趨勢.新聞戰線.2015(3)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