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何百林
“一帶一路”報道:地方媒體不缺席、有作為
——以浙江金華媒體參與“一帶一路”相關報道為例
□ 文/何百林
面對“一帶一路”報道這樣的宏大選題,地方媒體能否有所作為?浙江金華媒體用行動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近年來,與“一帶一路”有關的重大活動,金華媒體從未缺席,還常常利用地緣優勢,與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媒體同臺競爭,從中得出了一些感悟和經驗。
一帶一路 地方媒體 中國新聞獎 義新歐
2011年,義烏啟動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對外貿易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貿往來日益密切。2014年以來,義烏市先后開通至西班牙、英國、俄羅斯、中亞五國等8條國際鐵路貨運班列,成為我國開通國際鐵路貨運班列線路最多的城市,8條線路的終點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得益于在“一帶一路”中的特殊地位,近年來義烏的許多活動都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目前,常駐義烏的媒體數量居全國縣級市前列,義烏成為各家新聞媒體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其中也包括諸多中央級媒體甚至境外媒體。
盡管如此,近年來,每到義烏舉行重大活動,特別是舉行與“一帶一路”有關的重大活動,金華的媒體不僅從未缺席,還常常利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地緣優勢,與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媒體同臺競爭,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
地方媒體尤其是地市級媒體參與“一帶一路”等重大題材報道時,最常見的問題是底氣不足。不過,當所在區域舉行與“一帶一路”有關的重大活動時,面對強大的省級媒體和中央級媒體,地市級媒體也有自己的優勢:主場作戰、更接地氣!
2014年11月18日,首趟“義新歐”班列從浙江義烏出發,終點為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這是目前世界上線路最長(13052公里)、途經國家最多的國際鐵路貨運班列,也是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西班牙首相拉霍伊共同關心下開行的班列,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早在首趟“義新歐”班列開行前一個月,各路媒體就開始忙碌起來,《金華日報》義烏新聞中心也不例外,提前做足了功課。由于準備充分,加上熟悉義烏相關情況,具有明顯的主場優勢,因此從前期預熱到班列首發,《金華日報》關于“義新歐”班列的報道始終處在領跑地位。
特別是在“義新歐”班列啟程后不久,在報社領導支持下,我利用年休假時間,自費趕赴西班牙采訪。2014年12月9日,首趟“義新歐”班列抵達馬德里,中西兩國聯合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當天,我作為國內媒體唯一特派記者,現場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
當時,在馬德里現場采訪的國外媒體有數十家,事后報道了首趟“義新歐”班列的國內外媒體有上百家。但《金華日報》是唯一對首趟“義新歐”班列抵達馬德里進行現場直播的媒體,也是唯一有特派記者遠赴西班牙實地采訪的中國媒體。12月9日,《金華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發由我采寫的消息《馬德里迎來首趟“義新歐”貨運班列》,在全國乃至全球媒體中率先報道了首趟“義新歐”班列順利抵達馬德里的重要消息。
后來,《馬德里迎來首趟“義新歐”貨運班列》先后獲評2014年度浙江新聞獎一等獎和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由我參與的網絡專題《萬里義新歐 中歐新絲路》獲評浙江新聞獎一等獎。

地方媒體參與“一帶一路”等重大題材報道時,另一個常見問題是容易受地域限制,很難放開手腳。這時候,地方媒體既要立足地域,也要放眼全國甚至放眼世界,努力做到“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2014年6月5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開幕,21個阿拉伯國家代表和阿盟秘書長參會。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穩步推進的大背景下,此次會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了當天的開幕式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在講話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義烏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約旦商人開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館。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飲食文化帶到了義烏,也在義烏的繁榮興旺中收獲了事業成功,最終同中國姑娘喜結連理,把根扎在了中國……”
之后,圍繞“義烏”和“穆罕奈德”這兩個關鍵詞,廣大媒體掀起一場新聞大戰,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甚至有多家阿拉伯國家媒體趕到義烏,對穆罕奈德和他開的阿拉伯餐廳進行采訪,穆罕奈德在義烏創業并收獲愛情的故事迅速成為一條廣受關注的國際新聞。
當時,在諸多關于穆罕奈德的報道中,最搶眼的同樣是金華媒體的報道。
由于多種原因,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內容當晚才公布,因此穆罕奈德的故事直到第二天才開始在媒體圈中發酵。當晚,《金華晚報》記者獲悉穆罕奈德的故事后,當即意識到這是一條既有鮮明地域特色,又有重要國際影響的重磅新聞,于是連夜與穆罕奈德取得聯系。第二天一大早,記者就趕到義烏,對穆罕奈德一家人進行采訪,當天上午就及時趕寫出稿件。與此同時,《金華晚報》充分利用下午出報的時間差,后臺編輯及值班領導密切配合,在6月6日的《金華晚報》2版頭條推出《約旦小伙穆罕奈德和中國姑娘安家義烏 “花”餐廳完美詮釋中國夢與阿拉伯夢》。這篇作品不僅搶占了第一落點,還將一個普通家庭的夢想與中國夢、阿拉伯夢和“一路一帶”戰略融合在一起。這是習近平主席講話后,國內紙媒中第一篇詳細講述穆罕奈德在義烏創業和愛情故事的新聞報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2014年度浙江新聞獎評選中,這件作品獲評一等獎。
當時,金華廣播電視臺也及時派出精干采編人員,趕到義烏對穆罕奈德進行深入采訪。在長達兩個多月的跟蹤拍攝中,攝制組到義烏10多次,光素材就拍了800多分鐘。最后,攝制組將800多分鐘的素材濃縮成一部不到15分鐘的紀錄片——《穆罕奈德的中國夢》。在這部紀錄片中,攝制組設置了兩條主線:一是主人公追求并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體現出“阿拉伯夢”與“中國夢”緊密融合的主題;二是展現作為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的義烏,加快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時代背景。這部紀錄片先后獲評2014年度浙江新聞獎一等獎和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由于種種原因,與中央級媒體相比,地方媒體參與報道“一帶一路”等重大題材的機會要少很多。因此,地方媒體還要學會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參與“一帶一路”報道,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積極為“一帶一路”戰略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簡稱《愿景與行動》)。這是我國首次公布“一帶一路”的具體愿景和行動方案,因此備受外界關注。
《愿景與行動》發布后,作為地方媒體的《浙中新報》除及時轉載相關內容,還在5天后推出精心打造的自選動作——《“一帶一路”“義”馬當先》專題報道。該專題報道以3個整版的篇幅,分別從《一圖看懂義烏與“一帶一路”的聯系》《外眼看“絲路”:戰略新定,財富新夢》《義烏商人掘金“新絲路”》3個維度,對義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貿往來進行集中解讀,進一步拉近義烏與“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距離,產生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2016年以來,針對義烏已成為我國開通國際班列線路最多城市這一重要新聞,《金華日報》精準把握相關時間節點,先后在重要版面刊發《“義烏——德黑蘭”班列開辟中東大通道》《讓更多義烏元素閃耀“一帶一路”》《中歐班列統一品牌的義烏新機遇》等10多篇關于義烏國際班列的新聞報道。這組報道真實記錄了2016年以來義烏國際班列的發展歷程,既緊扣浙江省加快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這一重大主題,又融合了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推進、國際貿易開疆拓土的宏大時代背景,且刊發時間始終在國內媒體中處于領先地位。這組報道刊發后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目前,義烏國際班列已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參與者和積極實踐者,成為浙江乃至中國對外貿易往來的重要載體和友誼之橋。(作者是《金華日報》義烏新聞中心副主任、主任記者)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