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宗 巍
“脫貧攻堅”報道如何出新意見成效
□ 文/宗 巍
“脫貧攻堅”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新聞報道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來,吉林省打響“脫貧攻堅戰”,省內各新聞單位也紛紛行動。如何將相關報道做出新意和實效?新華社吉林分社圍繞黨中央脫貧攻堅戰略在吉林省落實進展情況,聚焦亮點、難點,精心設置議題,采取項目制方式,鼓勵記者走進群眾心坎,講好脫貧故事,同時通過全媒體形態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報道,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
脫貧攻堅 新意 實效 難點
聽到借宿請求,三道湖鎮向陽村的李華東和馬建軍兩口子一把卷起厚厚的門簾,熱情地把記者迎進去。
“今年3月,賣房協議簽了,連手印也按了……”說起差點失去親手建起的房子,馬建軍聲音哽咽了。“那個時候,我們真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
“那十幾頭扶貧牛正在牛場防疫隔離,我去幫忙照料,一天能有100塊的收入。國家用力扶我們,自己也要努力站起來。”
……
這些生動的報道片段,來自2016年10月底新華社吉林分社推出的走基層作品——《一夜風雪話脫貧——新華社記者借宿吉林山鄉貧困戶記》。這篇報道推出后,得到新華社社長蔡名照、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等人的批示,認為報道生動,有熱度、接地氣。此文也被評為新華社2016年社級好稿。
這樣的作品是如何產生的?還要從吉林分社打響脫貧攻堅報道戰役開始說起。2016年吉林省打響“脫貧攻堅戰”,吉林分社也將其納入全年重點報道選題,在分社內部啟動了脫貧攻堅報道工程,作為踐行“走轉改”、提升“四力”的重要載體。
《一夜風雪話脫貧——新華社記者借宿吉林山鄉貧困戶記》采訪中,鄒聲文、段續兩位記者主動要求借宿農家,一起吃、一起住,就是為了能夠體驗到真實民情。在借宿的一晚中,兩人與貧困戶深入交流近4個小時,從吃穿住用行到種植生產,從看病就醫到村容村貌,拉家常式的對話,拉近了與主人公的距離,得到了他們的信任,也讓他們敞開了心扉。
去年以來,吉林分社還播發了一批類似的脫貧攻堅式報道,大都通過深入細致的采訪,將一個個貧困家庭的喜怒哀樂和一個個脫貧攻堅的生動故事見諸報端、移動端。很多年輕記者表示,“走馬觀花”式報道雖然快,但易碎,很難有溫度、有思想、有品質。從個人成長角度來看,“走轉改”是產生精品報道和提升個人本領的必由之路。
從脫貧攻堅報道工程啟動之初,吉林分社就將主動設置議題、把握好時度效作為重中之重。2016年7月底8月初,圖們江發生重大洪災,和龍市、圖們市、琿春市等沿線地區受損嚴重,其中包括很多脫貧攻堅的“重災區”。抗洪搶險報道任務結束后,分社將報道重心放在家園重建和脫貧攻堅上,圍繞元旦、春節等重要時間節點,播發了《“住新房,全脫貧”——吉林和龍災區百姓的新年愿望》《舌尖上的脫貧“好味道”——“國貧縣”脫貧農民的這頓年夜飯》等一系列稿件。針對性強、時機把握得當,受到地方政府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東北人才大量外流、產業結構“一柱擎天”……這是一段時期以來很多媒體熱炒的話題。真實的東北又是什么樣子?引導社會輿論走向,要善于設置議題。分社在脫貧攻堅報道中,針對這些熱點設置了相關議題,主動發聲。在脫貧攻堅這個老話題中求新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瞄準吉林省內一些貧困地區出現的農業人才回流現象,分社安排記者深入采訪,并積極配合《半月談》“基層人才”調研主題,播發一批重點稿件。讓受眾對“東北人才外流”有了更多客觀認識。去年以來,《吉林:鄉村旅游助力脫貧致富》《吉林貧困村供給側上做文章 小零食種出百萬大收益》《農村電商成脫貧致富新動能》……一批以小見大的報道陸續播發,事例生動,說服力強,不僅從一個個側面展現了脫貧攻堅的新亮點,更有力回擊了唱衰東北的言論。
在議題設置中,吉林分社還注重力度、分寸,既展示脫貧攻堅中的亮點、經驗,也聚焦難點和問題,做好基層情況反映。沒有為過分渲染而“失范”,更沒有為刻意迎合而“失態”。特別是圍繞脫貧攻堅中干部群眾心態、產業扶貧模式等課題進行更加深入的調研,采寫了一批針對性強的重點報道,切實履行了新華社記者的職責。

▲ 新華社吉林分社副社長鄒聲文(左一)、記者李超(左二)在榆樹采訪調研秋收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報道老百姓的事情,要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多一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章。脫貧攻堅報道中,吉林分社要求記者聚焦一個個鮮活的人,從典型人物身上挖掘精彩故事,用生動案例展現脫貧攻堅成果。
吉林省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和西部,自然條件相對惡劣,交通設施不完善。年輕記者敢于吃苦、不怕奔波,深入田間地頭挖掘基層鮮活的新聞人物,用實際行動踐行“四力”。一段時期以來,吉林分社陸續播發了《誰能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大伙就選誰》《二等功臣扶貧記》《沒想到第一年就脫了貧》《“精神扶貧”喚醒朝鮮族貧困村》等一批有分量的報道,推出了付金生、呂冠軍、高世龍等一批脫貧攻堅典型人物。
既要沉下去,更要跳出來。在脫貧攻堅典型人物報道中,吉林分社要求記者提高發現力,提高思考能力和抓問題的能力,在講述故事時能“更上一層樓”。梳理這些典型人物不難發現,除了故事生動之外,還能夠以小見大折射吉林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工作。像通過人物報道反映出的第一書記、基層黨建等主題,都是吉林省2016年工作的重點和亮點。
語言鮮活、幽默,這是東北群眾的一大特色,也是新聞報道中提升故事生動性的語言來源。在下鄉調研中,吉林分社倡導有個性有特色的語言風格,鼓勵記者把其中一些“沾露珠”“冒熱氣”的語句用在稿件中,用老百姓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脫貧故事。
吉林分社采編人員以85后年輕記者居多,對“三農”問題相對陌生。為了提高報道效果,吉林分社采取項目制方式,由分社領導擔任項目負責人,業務處室負責人和熟悉農業的老記者帶領年輕記者組成報道團隊。
一是形成固定的選題策劃機制。通過每周采編例會、專題研討交流等平
臺,確定下一階段報道選題。既有領導點題,也有記者報題,既包括長時段的重點調研選題,也有時效性強的基層動態選題。同時,還針對選題特點決定采取報道的形式,適合全媒體報道的還要進行二級策劃。二是形成分社領導帶隊的調研機制。吉林分社將年輕記者成長與脫貧攻堅報道工程掛鉤,分社領導和業務處室負責人定期帶頭下鄉帶隊調研,手把手指導年輕記者成長。
三是形成了調研報道的科學評估機制。一方面通過定期召開專題研討,階段性總結梳理脫貧報道經驗教訓;另一方面,在“年度好稿”“先進個人”等獎項上,更多向采寫脫貧攻堅報道的走基層記者傾斜,同時對記者完成的脫貧攻堅等走基層報道進行積極推介,提高社會影響力,從而不斷塑造注重基層調研的業務氛圍。(作者單位:新華社吉林分社)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