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 欽 李 政
·學者界面·基金項目課題
眾包新聞:全球最新探索與移動時代新發展
□ 文/徐 欽 李 政
眾包和眾包新聞的概念皆產生于國外,近年來,眾包的新聞實踐已在國內外普遍展開,該領域相關的學術研究也初見規模。本文旨在通過明確眾包新聞的概念,勾勒出眾包新聞的實踐現狀,進而指出其對于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業發展的啟示。
眾包新聞 用戶生產 移動智能終端
眾包新聞是新千年后進入業界和學界視野的一種新型新聞生產模式,國內外眾多新聞機構已經進行了相應的實踐,學術界也不乏有關眾包和眾包新聞的研究,然而國內目前的眾包新聞研究并未充分挖掘其內涵。
本文試圖在厘清眾包新聞的概念、描繪全球眾包新聞的實踐地圖之基礎上,對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發展做出思考。
“眾包”(Crowdsourcing)一詞由美國《連線》雜志編輯杰夫·豪(Jeff Howe)在2006年發表的《眾包的崛起》一文中提出,通過這一由“crowd”(群眾)和“outsourcing”(外包)所組成的混合詞,杰夫·豪強調的是互聯網技術對商業、經濟等所產生的影響。根據后來他所給出的定義,“簡單地說,眾包是公司或機構將原本應該由其員工去完成的工作以一種公開號召的方式外包給一群不固定的普通人去完成的行為。眾包可以采取集體協作的形式,但亦能夠由獨立的個人去執行任務的一部分。對于眾包而言,關鍵的先決條件是公開號召的使用以及由潛在的貢獻者所構成的巨大網絡”。[1]2008年,杰夫·豪在其《眾包:群體力量驅動商業未來》一書中,列出了眾包的四種基本類型:集體智慧(Crowd Wisdom)、集體創造(Crowd Creation)、集體投票(Crowd Voting)和眾籌(Crowdfunding) 。[2]
杰夫·豪最初引入眾包的概念,是基于商業及其相關領域的分析與考量,而眾包模式在新聞生產方面的運用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是信息協作,即由媒體發起,公眾提供內容的眾包新聞;二是經濟協作,即由記者或自媒體人發起,公眾提供資金的眾籌新聞。[3]相較于眾籌新聞而言,眾包新聞的含義更難以被辨析和理解,目前,國內研究者也尚未對這一概念作出明確的界定。
在國外學者的研究中,由哥倫比亞大學陶氏數字新聞研究中心發布的《眾包新聞指南》指出:“眾包新聞是這樣一種行為,即新聞機構根據特定需要而邀請一群人參與到報道任務中——如新聞采集、數據收集、事件分析——這些任務需要具有對于數據、個人經歷、文件或者其他貢獻的有針對性的、公開的號召”,[4]該學術報告將眾包新聞的類型分為以下六種:新聞選題投票、提供目擊素材、分享個人經歷、利用專門技能、完成分配任務和吸引受眾閱讀。[5]換句話說,眾包新聞可以被理解為:普通群眾在新聞機構的公開邀請、號召和主導下,借助互聯網、社會化媒體、智能終端等技術、平臺和工具,貢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注意力、目擊素材、個人經驗等,以共同完成報道任務的一個或幾個環節的新聞生產模式。充分了解眾包和眾包新聞的概念和分類,對開展眾包新聞的實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盡管眾包和眾包新聞的概念均起源于國外,但是近年來,眾包新聞的實踐已然在國內外普遍展開。在國外,英國、美國等國家的媒體都在相關領域進行了開拓,這些眾包新聞的主導者,既有為適應新媒體時代法則而做出嘗試的傳統主流媒體,也有順應媒介發展態勢而誕生的新興互聯網媒體。
在英美兩國,傳統媒體層面,2009年英國三大報紙之一的《衛報》所開展的“議員消費情況報道”可謂引領了眾包新聞實踐的先河,總共有超過20000名讀者共同承擔了分析議員消費憑據電子版文件的任務,在這以后,英國廣播公司BBC以及美國的《紐約時報》、CNN和部分電臺等媒體也開始引入眾包的新聞生產;新興媒體層面,英國和美國的調查性新聞媒體如Help Me Investigate、The Ferret、ProPublica都在自己的報道任務中運用了眾包新聞的模式,通過網絡眾包獲取的個人經歷信息成為調查性報道的素材,部分參與眾包任務的用戶所掌握的人際關系、信息渠道和專業領域的知識也給記者帶來了便利和獨家信息,ProPublica的成功讓學者甚至認為其可以和《衛報》一樣,被稱作是眾包新聞實踐的領跑者。[6]
另外,美國的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和Reddit亦是眾包模式的忠實擁躉。在其他國家,芬蘭的《赫爾辛基新聞報》、瑞典的《瑞典日報》、德國的非營利新聞編輯室CORRECT!V等媒體也在新聞眾包領域做出了努力。需要指出的是,國外的新興媒體,如ProPublica和CORRECT!V,往往會選擇與傳統媒體合作以獲取更多的讀者關注、用戶參與和更高的新聞內容到達率。

在中國,眾包新聞的相關實踐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與國外情況相似的是,我國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都打開了眾包新聞的局面:早期傳統報紙媒體為了應對網絡沖擊,開始開設專門的欄目和版面來報道用戶生成內容,而鳳凰衛視、天津電視臺則分別開辟了“新拍客運動”“都市新拍客”欄目向觀眾征集電視節目內容;[7]在新興媒體中,新浪新聞中心在2015年兩會期間的“兩會選題會”新聞產品以微博紅包作為獎勵呼吁網友提交他們感興趣的報道選題,這既提高了媒體自身的關注度,又滿足了用戶的新聞需求,鈦媒體則沿用了“赫芬頓模式”的運行邏輯,將“眾包”作為其核心的內容生產模式……
通過對國內外眾包新聞實踐的簡單梳理,結合各個媒體所開展的具體新聞報道任務,不難發現,《眾包新聞指南》中所提到的六種眾包新聞類型都已經具備了相應的實踐基礎。在這些實踐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平臺合作和資源共享驗證了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而媒體對用戶參與和用戶內容的鼓勵則反映了它們對受眾心理和傳播效
果的重視,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開
啟也為眾包新聞的發展創造了更
大的空間。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的弊端開始凸顯,而近年來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在全球的普及使得隨時隨地的互聯網接入和實時的信息共享已經成為可能,這又給以往的眾包新聞生產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無論是在傳統互聯網背景下還是移動互聯網背景下,UGC(用戶原創內容)都在眾包新聞的生產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說新聞機構和媒體記者是眾包新聞的主導,那么用戶和UGC則可以被認為是眾包新聞的主體。與公民新聞和參與式新聞類似,在眾包新聞領域,群體力量和集體智慧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新聞生產在更大程度上脫離了時間、空間和專業技能的限制,國內外機構也對此進行了相應的實踐,眾包新聞的實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了新的趨勢。
首先,在產品形態上,由以往的網站向移動應用變化,專業機構推出基于移動終端的眾包新聞功能或App。國外的專業媒體機構將眾包新聞功能嵌入到手機新聞客戶端,如CNN嘗試將iReport模塊添加到其手機App中,用戶利用iReport能夠針對CNN所進行的話題隨時隨地上傳視頻等內容,參與新聞話題討論。不僅如此,國外獨立商業公司也開始嘗試推出移動端眾包新聞工具,如美國一家公司推出的移動應用Fresco,其面向大眾提供眾包新聞服務,并且將用戶生產的內容提交給媒體讓用戶獲得版權收入。[8]而在國內,由新華社開發的運用LBS(基于位置的服務)的內容分享手機新聞客戶端“我在現場”,也是運用移動智能終端,節約、高效地匯聚了來自用戶的見聞,讓第一手的目擊素材在這個平臺上被分享、傳播。
其次,在參與途徑上,移動社交媒體成為實現眾包新聞、進行內容發布的重要途徑。2013年,NBC收購了新聞視頻直擊網站Stringwire,該網站能不斷搜索搜索Twitter用戶的地理位置,給新聞現場的用戶發送信息,邀請其利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拍攝新聞現場。[9]此外,CNN為了進一步適應移動化閱讀趨勢,將iReport與社交軟件Twitter進行聯通,用戶只需要通過@CNN并將上傳內容打上#iReport標簽,其發布的內容便能夠被CNN直接從社交媒體上抓取。國內在此方面的實踐則主要是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與用戶發生互動,如《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借助新浪微博的平臺,分別在“微議錄”和“網友說”欄目中將征集到的網友評論作為微博內容進行發布,并且央視經常將網友在其微博話題下的評論直接在電視節目中進行呈現或者引述,這能夠鼓勵用戶去發表評論并吸引閱讀。
再次,在內容呈現上,視頻類形態在用戶參與的眾包新聞中愈加增多,尤其是移動視頻直播的形式日漸流行?!度嗣袢請蟆吩诖饲巴瞥龅摹叭嗣裰辈ァ弊層脩衾檬謾C客戶端以視頻直播的形式參與到新聞內容的生產,而央視推出的“央視新聞移動網”也是主打移動視頻直播功能,并實現了搭載其自主的UGC系統,讓每一位用戶有了成為“直播記者”的可能。理論上,“央視新聞移動網”對用戶完成身份驗證后,便能讓其以自發或者接受邀請的方式,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移動視頻直播。央視篩選有價值的直播畫面切到演播室中,讓用戶對于突發事件的參與報道畫面在電視媒體上得以呈現。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參與眾包新聞的方式愈加便捷,各種形式的UGC進一步黏合了用戶和媒體之間的關系。并且在具體的眾包新聞實踐中,群眾作為獨立的個體相互之間通常不會有過多的交流,加之新聞記者作為“把關人”的存在,既能夠避免此處的“眾”成為古斯塔夫·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也可以防止沉默的螺旋和新聞同質化的產生。
眾包新聞為新聞機構創造了更多與用戶進行交流和互動的機會,這有助于提升它們在受眾群體心目中的地位,吸引更多的關注、點擊、流量或閱讀量,也可以節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用戶和UGC在眾包新聞生產中的作用不容小覷,但是新聞機構作為眾包新聞任務的發布者,仍然需要對用戶生產的眾包素材進行整理、分類和核查,來自用戶的龐大的內容量也對新聞機構的服務器、數據庫等軟硬件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動智能終端的進一步普及也對新聞機構繼續開展眾包任務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總之,眾包新聞不僅可以滿足讀者個人和群體層面的價值實現,也能夠彰顯新聞機構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受眾的關懷,從長遠看,眾包新聞的實踐將在增進傳受互動、提升傳播效果、改善媒介生態的同時,為媒介融合、數據新聞等領域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帶來更多的思考。(作者分別是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本文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黨報在移動智能終端上的傳播效果研究”〔項目編號:16CXW006〕的資助)
【注釋】
[1]Jeff Howe.Crowdsourcing:A Definition[EB/OL].http:// crowdsourcing.typepad.com/cs/2006/06/cro
wdsourcing_a.html,2006-06-02.
[2]杰夫·豪(著),牛文靜(譯).眾包:群體力量驅動商業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3]王琨茸.眾包、眾籌新聞: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新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5.
[4]Mimi Onuoha,Jeanne Pinder,Jan Schaffer.Guide to Crowdsourcing[R/OL].Tow Center for Digital
[5]Journalism,http://towcenter.org/research/guide-tocrowdsourcing/,2015.
[6]Mimi Onuoha,Jeanne Pinder,Jan Schaffer.Guide to Crowdsourcing[R/OL].Tow Center for Digital
[7]Journalism,http://towcenter.org/research/guide-tocrowdsourcing/,2015.
[8]Mimi Onuoha,Jeanne Pinder,Jan Schaffer.Guide to Crowdsourcing[R/OL].Tow Center for Digital
[9]Journalism,http://towcenter.org/research/guide-tocrowdsourcing/,2015.
張偉偉.眾包新聞:一個亟待關注與研究的領域[J].今傳媒,2016(4).
山姆.新聞也可以眾包,Fresco讓你做一個“公民記者”[R/OL].http://36kr.com/p/5037213.html,2015.
趙梓雯.為什么NBC要買下Stringwire[R/OL].http:// it.sohu.com/20130813/n384031470.shtml,2013.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