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合作社
在每年召開的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和政治協商會議(兩會)上,各級政府都向大會主席團、與會人大代表 和政協委員布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兩會,中央和省級地方政府又關注合作社發展的哪個方面呢?本刊特收集整理了中央和省級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合作社的部分,以饗讀者。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離不開農業保險有力保障。今年在13個糧食主產省選擇部分縣市,對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實施大災保險,調整部分財政救災資金予以支持,提高保險理賠標準,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以持續穩健的農業保險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新增家庭農場(大戶)1000多個、農機合作社117個。推動合作社由生產主體向全方位經營主體轉變。
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數量分別增長8.5%和20.6%,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5萬人。
深化農村改革,抓好“三權分置”改革、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試點,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做好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
積極培育和扶持農牧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進和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增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各300個,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等形式,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供銷合作社、農墾、國有林場等改革有序推進。2017年工作目標:加快培育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規?;?、組織化、市場化程度,農民合作社達到7.9萬家以上,龍頭企業達到3100家以上。創新貧困地區種養大戶、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合作共贏機制,增強貧困群眾持續增收能力。

2016年各級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2680家、合作社近4萬家,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率超過90%,糧食總產1228.3萬噸,蘋果產量1096.5萬噸、獼猴桃產量131.25萬噸,蔬菜產量1896.18萬噸。2017年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壯大農業農村市場主體,突出龍頭企業帶動,培育10個明星企業、500個示范合作社、1000個示范家庭農場、10000名職業農民,構建“接二連三”的農業全產業鏈。
2016年,設立3000億元的全國首支省級脫貧攻堅投資基金,在貧困縣開展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0%以上用于支持農村“三變”改革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2017年,更加注重形成規模,加快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引進落地一批龍頭企業,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級集體經濟,著力擴大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形成批量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和各地實際,選準主攻產業和主攻方向,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組織方式。
扎實推進國家部署的9項農村改革試點,土地確權登記基本完成,啟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和180個國有林場改革。
繼續實施農業農村三個“百千萬”工程,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扶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培育現代新型職業農民。
完善“四個清單”,堅持因村因戶施策,落實精準幫扶措施。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新增特色種養業貧困村260個,新建光伏電站村級1000個、用戶5萬戶,推進333個省級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建設。增強貧困村內生動力,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生產經營模式。
確保今年預脫貧的貧困村每村至少有1個農民合作社,建立健全貧困戶參與機制和受益機制,大力支持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
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繼續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深化“三農”領域改革。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
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興辦農民合作社、發展家庭農場,鼓勵發展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積極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農創客”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加快建設綠色農業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