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鳳魁,張靖野,王秋兵,王衛雯,張雪鋒
(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基于聚類圖譜的基本農田領域文獻分析及進展
錢鳳魁,張靖野,王秋兵,王衛雯,張雪鋒
(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研究目的:以“基本農田”為主題詞的1338篇文獻檢索基礎上,以可視化方式建立基本農田主題研究聚類圖譜,分析近30年(1986—2015)中國基本農田研究領域不同時間階段研究態勢與進展。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Citespace可視化分析法。研究結果:(1)基本農田的內涵在對基本農田功能認知的演替中不斷擴展;(2)研究主題從基本農田數量、質量保護發展到與環境條件相協調的保護研究;(3)基本農田領域研究理論與方法體系日益完善,研究科學問題多元化;(4)研究成果推動了基本農田保護與管理實踐工作發展。研究結論:一是基本農田研究體系與內容日益豐富;二是還存在亟需解決的共性問題,包括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中要考慮耕地質量與立地條件特征,與不同規劃之間的銜接機制以及加強動態監測的研究;三是基本農田領域研究應成為一項重要的科學問題,引起廣泛關注與參與。
土地管理;基本農田;聚類圖譜;研究進展;Citespace
基本農田是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概念,自1988年在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周老嘴鎮建立第一塊基本農田,到1994年頒布實施《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再到2016年8月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聯合發布《關于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的通知》,近30年的基本農田劃定與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在中國土地管理的發展歷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基本農田的保護具有時代性特征,不同時期學者對該領域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基本農田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基本農田的評價、建設與保護提供了科學指導。本研究在對近30年(1986—2015年)基本農田領域研究的相關文獻收集基礎上,利用Citespace分析軟件,以可視化方式建立以“基本農田”為主題詞的研究聚類圖譜,分析近30年不同時間階段基本農田研究領域研究態勢與進展,研究結果可為以基本農田領域作為科學問題的研究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提升提供借鑒。
1.1 數據來源
文獻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知網),主要期刊源包括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檢索主題詞為“基本農田”,檢索時間段為30年(1986—2015年),共檢索文獻篇數1338篇(圖1)。以10年為間隔劃分三個時間段(1986—1995年、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進行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的研究聚類分析。

圖1 1986—2015年基本農田主題研究文獻載文量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on the basic farmland during 1986-2015
1.2 研究方法
通過對收集的1338篇基本農田領域研究文獻分析發現,有關基本農田研究的年載文量在1994年是第一個增長點,以第一部《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頒布實施為標志開始,對基本農田的關注與研究集中在中低產田的改造以及基本農田概念界定等方面。年載文量在2004年是第二個新的增長點,對基本農田的關注與研究集中在基本農田的評價與劃定等方面。年載文量在2012年是第三個增長點,屬于爆發式研究,研究內容全面,研究成果豐富,對基本農田的關注與研究集中在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等方面。尤其在2004—2015年,近10年發表文獻1083篇,占總量的78.03%,基本農田研究日益成為土地管理領域的研究熱點。本研究所引用文獻主要為相同研究領域引用率較高的文獻,在該聚類中具有研究理論和方法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1 1986—1995年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研究態勢
隨著1986年中國第一部《土地管理法》頒布實施,基本農田劃定與保護有了嚴格的法律依據,《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及相關技術規程的出臺,基本農田劃定有了規范的技術標準。該階段屬于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研究的初始階段,研究內容與技術方法單一,屬于基本農田概念性研究階段,以定性研究為主。該階段研究可劃分為2個聚類領域(圖2)。一是關于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的研究聚類;二是關于基本農田建設的研究聚類。具體研究態勢包括:
(1)關于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的研究聚類。該階段重點是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方法的探討,圍繞基本農田保護內涵開展,保護區要滿足國民經濟發展以及本地區規劃年人口增長對耕地需要的劃定。首要保護對象是耕地或優質農耕地,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不僅要考慮近期的土地利用,還要考慮長遠的經濟發展與土地利用目標,正確處理和協調農用地的農業利用與非農業利用之間的關系。但是該階段對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含義理解不一,劃基本農田保護區工作的重點、內容和方法也各有不同[2-6]。
(2)關于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的研究聚類。該階段圍繞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重點探討了高產穩產農田建設問題,包括基本農田自然條件、形成條件、劃分指標,建設規劃以及圖件編制等問題[7-11]。著名地理學者石玉林等還針對農田資源利用與生產力提高及宜農荒地資源開發等方面進行研究。該階段提出了基本農田建設應采取4項措施,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開展耕地地力提升建設。三是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引進和推廣良種良法,提高科學種田水平。該階段研究成果初步奠定了基本農田領域研究的基礎理論及方法。
2.2 1996—2005年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研究態勢
隨著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訂以及1999年《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修訂,基本農田保護列入法定的土地規劃內容體系,同時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工作全面開展,GIS技術在基本農田保護、監測及管理中得到應用。該階段基本農田領域的研究內容體系日益豐富,但圍繞基本農田劃定、保護與建設的研究主題廣泛,該階段研究可劃分為2個聚類領域(圖3)。一是關于基本農田劃定與保護的研究聚類;二是關于基本農田建設與經濟發展協調的研究聚類。具體研究態勢:
由表5和表6可知,改造前,凈化尾氣中H2S在0~8μL/L;而改造后,凈化尾氣H2S未檢測出,從而降低了H2S對尾氣SO2排放的影響,即降低了煙氣中SO2生成和排放。可見在改造后,吸收塔對H2S的吸收效果優于改造前的吸收效果。
(1)基本農田保護與劃定的聚類研究。該階段重點是科學建立基本農田保護體系,探討規劃規劃劃定中的技術方法,主要從耕地地力等級、土地規劃、信息管理、質量保護、法律制度等角度開展基本農田的劃定與保護研究工作,研究體系較為寬泛。從政策、經濟、法律、行政、生態以及技術等多個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基本農田保護與劃定機制[12-17]。一是提出了基本農田保護與劃定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二是提出加強基本農田環境監測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質量監測體系。三是提出建立以耕作栽培技術和作物抗旱節水技術為中心的基本農田糧食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

圖2 1986—1995年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研究知識圖譜聚類Fig.2 Research cluster of knowledge graph of basic farmland feld during 1986-1995
(2)基本農田建設與經濟發展協調的研究聚類。在2002年之后基本農田建設研究開展關注區域建設需求,尤其是面對優質耕地數量銳減現狀,探討基本農田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18-25]。一是提出基本農田不僅具有食物生產功能,而且具有生態與景觀功能。大都市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將基本農田作為綠色隔離帶,以有效地阻止城市“攤大餅”。二是要與城市空間發展規劃相協調,適當調整基本農田布局,將基本農田保護區與綠色隔離帶和生態走廊規劃相結合,控制城市擴展邊界。三是從代保范圍、價格、期限等方面提出規范基本農田易地代保行為。四是探討了適宜基本農田保護的礦區生態重建技術的研發與示范,加強對被破壞基本農田的修復治理。
2.3 2006—2015年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研究態勢
隨著第三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以及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開展,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成為一條確保糧食安全的“底線”,也是一條經濟發展的“高壓線”。該時間段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的研究內容體系豐富,研究特色明顯,土地評價方法多元化,尤其是開展了更多的實踐應用研究,建立了較為完善基本農田劃定與保護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該階段研究可劃分為3個聚類領域(圖4)。一是關于基本農田保護的研究聚類;二是關于(永久)基本農田評價與劃定的研究聚類;三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研究聚類。具體研究內容態勢包括:
(1)基本農田保護的研究聚類。重點開展基本農田質量保護的技術方法體系研究[26-32],一是提出基于耕地地力評價與農用地分等成果基本農田質量保護研究,對基本農田質量條件界定及評價指標體系更為全面豐富。二是提出發揮好土地規劃和土地用途管制的根本作用,從源頭上加強對基本農田保護的管制。三是提出建立和完善基本農田的規劃、保護、分級、變更、后續管理、監測、利用和保護激勵機制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保護政策和制度體系。四是提出加強3S技術在基本農田保護動態監測的應用,開展了GIS技術的基本農田信息提取、保護規劃、上圖核查、保護網絡系統建立、動態監測、預警等研究。

圖3 1996—2005年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研究知識圖譜聚類Fig.3 Research cluster of knowledge graph of basic farmland feld during 1996-2005

圖4 2006—2015年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研究知識圖譜聚類Fig.4 Research cluster of knowledge graph of basic farmland feld during 2006-2015
(2)永久基本農田評價與劃定的研究聚類。重點針對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評價指標研究[33-38],一是提出基于耕地自然質量、利用條件、空間形態以及生態環境及地區經濟發展等因素基礎上,借鑒土地評價方法,構建耕地入選永久基本農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二是基于組合評價法及其組合評價結果進行基本農田適宜性評價。三是從耕地的自然條件和立地條件兩方面特征,開展基本農田劃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為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建立標準。
(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研究聚類。重點針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基本條件,從耕地的自然稟賦、基礎設施與工程施工條件、社會與經濟可接受性等方面選取評價指標,運用理想點逼近法、逐步判別分析模型、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基于農用地分等的限制因素分析等多種方法,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分區研究、建設時序研究,因地制宜提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39-45]。
3.1 在對基本農田功能認知的演替中,基本農田內涵在不斷擴展和升華
近30年的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的研究聚類分析表明,基本農田的多功能性特征在不斷的被人們所認知和感受。工業化初期,基本農田保護的重點是其生產功能,主要建設基本農田,以提高農田質量為中心。因此,最初階段基本農田內涵可理解為旱澇保收、產量較高的耕地。工業化中期,人地關系緊張,基本農田的社會保障功能突出,重視基本農田面積的保護及保護區的劃定。基本農田內涵理解為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工業化后期,基本農田的生態和景觀功能為人們所青睞。隨著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上升為耕地保護的國家戰略,基本農田功能與內涵得到更高層次提升,永久基本農田可理解為優質、連片、永久、穩定的耕地。其主要特征是既具有良好的耕地質量條件,又具有協調的立地環境條件。
3.2 研究主題從基本農田數量、質量保護發展到與環境條件相協調的保護研究
近30年的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的研究聚類分析表明,從以滿足糧安全需求的數量保護研究到提升品質的質量保護研究再到環境條件的保護研究。1986—1995年,基本農田保護更多關注在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以保障基本農田的數量為目標,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多是依據國家的法律政策開展定性研究。1996—2005年,對基本農田的保護研究,提出了基本農田數量與質量并重保護,從耕地地力等級、土地規劃、信息管理、法律制度等多角度開展基本農田的保護工作,盡管研究主題較為分散,但該階段初步建立了基本農田保護的基本理論與方法。2006—2015年基本農田保護的研究更為豐富和全面,尤其是以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與農用地分等成果為基礎,數據詳實,方法具體且多樣化,對基本農田保護研究從數量、質量保護擴展到了立地環境條件的保護。
3.3 基本農田領域研究理論與方法體系日益完善,研究科學問題多元化
近30年的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的研究聚類分析表明,基本農田主題研究體系從單一體系逐漸向多元體系擴展,從保護區面積劃定的研究到質量提升與生態全面保護研究,內容體系日益豐富,基本農田的保護、劃定、建設等研究符合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研究已經成為耕地保護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焦點。總體分析,最初階段研究屬于法規政策框架下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與建設問題研究,主要目的是在保障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的實施,沒有具體的研究方法,不應該屬于科學問題的研究范疇。逐漸基本農田研究成為耕地保護領域亟需解決的科學問題,尤其是對基本農田的評價研究更為全面,從以土壤為主體指標體系擴充到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等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日益豐富全面,以GIS技術和數理統計模型為主的評價方法更為多元化。基本農田評價與劃定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指導意義。
3.4 研究成果推動了基本農田保護與管理實踐工作發展
近30年的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的研究聚類分析表明,國內學者在基本農田保護、劃定、建設等領域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包括基本農田的質量評價、布局優化、指標分配、永久劃定條件等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既有對城鄉結合部、大都市邊緣區的研究,又有對生態景觀功能區、糧食主產區的研究,反映了基本農田在不同區域自然、社會、經濟等條件特征,又有對省級、市級、縣區級等不同尺度的研究,體現出了不同的研究特色。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以及土地整治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為其提供了詳實的基礎數據以及科學的評價方法。尤其是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廣泛轉化應用,滿足了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標準、高標準基本農田選址等需求,基本農田領域研究成果與耕地保護工作實踐銜接更加緊密,進一步推動了基本農田保護與管理實踐工作發展。
(1)本文通過建立基本農田主題研究共現關系聚類圖譜,以可視化手段分析了30年來中國基本農田主題領域研究態勢,研究結果表明30年來基本農田研究的內涵不斷擴展,從基本農田延伸到永久基本農田,再發展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基本農田研究的時代性特征明顯。基本農田研究主題變化與世界重要農地保護研究規律趨于一致。基本農田研究內容日益豐富,研究科學問題多元化。基本農田研究成果推動了基本農田保護與管理實踐工作發展。
(2)基本農田主題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共性問題,一是基本農田劃定過程既要考慮耕地自然質量特征,還應考慮耕地的立地環境特征,建立符合地域性特征的基本農田劃定評價體系。如果僅是依據國家法律規定和技術規程劃定基本農田,不考慮區域耕地資源差異性條件特征,容易導致地方在執行基本農田劃定政策時“脫型、走樣”。二是在推進多規合一過程中,還需加強對永久基本農田布局與各類用地布局之間的銜接與約束機制研究,以及加強對永久基本農田動態監測的研究,保障永久基本農田的穩定性。
(3)基本農田主題研究應成為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在理論與實踐領域,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以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成為國家土地管理的熱點需求,需要有科學的評價理論和方法做指導。在推動中國耕地保護的發展進程中,基本農田領域還有較多的科學問題需要不斷挖掘。同時需要開展包括地理學科、管理學科、資源環境類學科等多學科的研究合作,不斷產出更多更豐富的研究成果,爭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申請立項中成為重要檢索關鍵詞和重要的基金申請領域。
(References):
[1] Chen C, Ibekwe-SanJuan F, Hou J.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 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 - 1409.
[2] 何守成,華元春. 試論浙江省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特點與方法[J] . 中國土地科學,1992,6(2):25 - 29.
[3] 郭海旭,孫英. 關于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方法的探討[J] . 中國土地科學,1992,6(4):24 - 26.
[4] 劉燕. 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若干問題初探[J] . 經濟地理,1994,14(4):81 - 84.
[5] 鄧紅蒂. 有關基本農田保護的幾點思考[J] . 中國土地科學,1997,11(2):12 - 14.
[6] 聶慶華,包浩生. 中國基本農田保護的回顧與展望[J]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9,9(2):31 - 35.
[7] 宋祥彬,陳克,張立偉,等. 關于劃定城郊型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幾點思考——以哈爾濱市為例[J] . 中國土地科學,1993,7(6):38 - 40,44.
[8] 高榮樂. 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區基本農田建設淺議[J] . 中國水土保持,1995,(6):10 - 12.
[9] 林培. 基本農田保護的幾個基本問題[J] . 中國土地科學,1997,11(1):21 - 22.
[10] 周慧珍,曹子榮,蔣曉. 基本農田動態監測及預警研究[J] . 土壤學報,1999,36(2):245 - 252.
[11] 鄖文聚,張蕾娜,程鋒. 基本農田保護20年[J] . 中國土地,2009,(11):51 - 53.
[12] 馮廣京. 拷問3900萬畝基本農田[J] . 中國土地科學,2005,19(6):1.
[13] 程鋒,石英,朱德舉. 耕地入選基本農田決策模型研究[J] .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3):50 - 53.
[14] 蔡銀鶯. 城市區域基本農田保護的思考與定位[J] .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5,22(1):67 - 71.
[15] 張鳳榮,安萍莉,孔祥斌. 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規劃之我見[J] . 中國土地科學,2005,19(1):10 -16.
[16] 陳百明. 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態勢與對策[J] .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25(5):1 - 4.
[17] 鐘太洋,黃賢金,馬其芳,等. 區域人均基本農田需求面積測算模型及應用——以江蘇省為例[J] . 自然資源學報,2006,21(5):717 - 726.
[18] 張英,潘瑜春,曾志炫,等. 基于農用地分等定級的耕地入選基本農田評價比較分析[J] . 中國土地科學,2012,26(3):29 -33.
[19] 張蕾娜. 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在基本農田保護中的應用[J] . 經濟地理,2006,26(S1):128 - 130.
[20] 高向軍,羅明,龍花樓. 基本農田保護區內采礦廢棄地的生態重建[J] . 農業工程學報,2005,21(7):52 - 55.
[21] 王栓全,鄧西平,劉冬梅,等. 燕溝基本農田糧食穩產高產綜合配套技術及試驗示范[J] .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1,19(4):26 -31.
[22] 張鳳榮,趙華甫,姜廣輝. 都市何妨駐田園——基本農田保護與城市空間規劃的一點設想[J] . 中國土地,2005,(6):13 - 14.
[23] 劉勝華. 基本農田保護與建設用地擴展:沖突與協調[J] . 城鄉建設,2004,(10):38 - 41.
[24] 譚峻,戴銀萍,高偉. 浙江省基本農田易地有償代保制度個案分析[J] . 管理世界,2004,(3):105 - 111.
[25] 麻志周. 城郊型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的實踐與探索——以洛陽市郊區為例[J] .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22(4):77 - 79,94.
[26] 王萬茂,李邊疆. 基本農田分級保護政策體系構想[J] .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1 - 5,52.
[27] 陳文波,趙麗紅,葉明珠,等. 省級基本農田數量確定與指標分解方法初探[J] . 中國土地科學,2006,20(6):45 - 51.
[28] 張蕾娜,劉曉燕. 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在基本農田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 .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4):87 - 88,115.
[29] 聶艷,吳西子,于婧,等. 基于土地評價和空間聚類的基本農田劃定方法研究——以湖北省鶴峰縣為例[J] . 中國土地科學,2013,27(12):39 - 45.
[30] 荊耀棟,畢如田,周淑琴,等. 基于格網化表達的縣域基本農田集中連片特征提取[J] . 中國土地科學,2015,29(10):57 - 64.
[31] 胡輝,謝梅生,蔡斌,等. GIS技術在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本農田劃定中的應用——以江西省安義縣為例[J] . 中國土地科學,2009,23(12):28 - 32.
[32] 袁楓朝,嚴金明,燕新程. GIS支持下的大都市郊區基本農田空間優化[J] . 農業工程學報,2008,24(S1):61 - 65,257.
[33] 錢鳳魁,王秋兵. 基于農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農田劃定[J] .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251 - 255.
[34] 董濤,孔祥斌,譚敏,等. 大都市邊緣區基本農田功能特點及劃定方法[J] . 中國土地科學,2010,24(12):32 - 37.
[35] 錢鳳魁,王秋兵,邊振興,等. 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理論探討[J] .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3):22 - 27.
[36] 程鋒,鄖文聚,蘇強,等. 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關于基本農田布局調整與管制分區的幾點思考[J] . 資源與產業,2008,10(5):122 - 124.
[37] 唐寬金,鄭新奇,姚金明,等. 基于糧食生產能力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方法研究[J] .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27(6):105 -109.
[38] 程鋒,王茹,鄖文聚. 淺談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J] . 資源與產業,2009,11(2):118 - 120.
[39] 吳海洋. 高要求與硬任務迸發新動力——談如何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J] . 中國土地,2011,(10):16 - 18.
[40] 沈明,陳飛香,蘇少青,等. 省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劃定方法研究——基于廣東省的實證分析[J] . 中國土地科學,2012,26(7):28 - 33,90.
[41] 劉慧敏,朱江洪. 丘陵山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研究[J] .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2):141 - 146.
[42] 薛劍,韓娟,張鳳榮,等.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 . 農業工程學報,2014,30(5):193 -203.
[43] 張忠,雷國平,張慧,等. 黑龍江省八五三農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分析[J] . 經濟地理,2014,34(6):155 - 161.
[44] 劉霈珈,吳克寧,趙華甫. 河南省溫縣噸糧田高標準基本農田選址研究[J] .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3):10 - 17.
[45] 蔡潔,李世平. 基于熵權可拓模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社會效應評價[J] . 中國土地科學,2014,28(10):40 - 47.
(本文責編:王慶日)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asic Farmland Field based on the Cluster Map
QIAN Feng-kui, ZHANG Jing-ye, WANG Qiu-bing, WANG Wei-wen, ZHANG Xue-feng
(College of Land and Environment,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1,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cluster map in a visual way by searching 1338 literature with the subject of “basic farmland” published nearly 30 years from 1986 to 2015, and to analyze the developing status of the basic farmland research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china. To that end, methods of document analysis and visual analysis of Citespace software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connotation of basic farmland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and extending based on its functions; 2)the research topics of basic farmland changed from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protec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rotection; 3)the theory and method system of basic farmland are establishe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s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4)the research result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work for basic farml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system and content of basic farmland field are increasingly rich. We should consider farmland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basic farmland planning, and the cohesive device among different land plans, and should enforce the research on dynamic monitoring. The subject research of “basic farmland”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blem and attract widespread concern andparticipation.
land management; basic farmland; cluster map; research progress; Citespace
F301.2
A
1001-8158(2017)04-0080-08
10.11994/zgtdkx.20170421.142810
2016-09-28;
2017-04-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71329);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201602664);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LJQ2015102);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L15BGL039)。
錢鳳魁(1978-),男,河北正定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利用與評價。E-mail: fkq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