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嘉禾縣,素有“中國鑄造之鄉”和“江南鑄都”之稱。鑄造企業給當地帶來稅收的同時,對環境的污染曾經也很嚴重。
原來,鑄造企業通過散煤燃燒熔煉爐(俗稱“沖天爐”設備生產鑄件,此工藝具有三大“特征”,那就是能耗高、成本高和污染重。
受經濟下行影響,因能耗高、產能落后和產品低端,這些以鑄造為主的企業生產經營舉步維艱。再加上污染日積月累,當地曾爆發被媒體廣泛關注的“血鉛事件”。
“血鉛事件”之后,當地政府痛定思痛,決定引導行業升級。而對于企業來說,升級意味著投入,大部分財力不支的選擇了觀望。
兩年前,國網湖南電力公司開始開展“電能替代”,散煤正是“電能替代”的主體。
公司旗下國網湖南節能公司和郴州供電公司前往嘉禾,和鑄造企業商談更換設備,改用中頻爐,加熱方式由散煤換成電,這樣不僅減少污染和能耗,而且產品可以提升檔次。
企業老板們同意這一設想,但聽說前期僅變壓器就要投資72萬元,加上鍋爐改造,投資額巨大,又連連搖頭。
此時,電力公司提出可以采取“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幫助企業實施升級改造,前期不需要企業投一分錢。
何為能源合同管理?
其定義為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單位以契約形式約定節能項目的節能目標,節能服務公司為實現節能目標向用能單位提供必要的服務,用能單位以節能效益支付節能服務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潤的節能服務機制。這種節能投資方式允許客戶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工廠和設備升級,以降低運行成本。
具體到嘉禾鑄造企業和電力公司的合作,即國網湖南節能公司先期投資幫助鑄造企業進行節能改造,并提供技術支持與定期回訪,企業通過未來節省下來的收益按一定比例償還。
這種模式一方面解決了耗能企業升級缺乏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缺乏技術、人員、管理經驗等問題。可以說,參與企業可實現零投資、零風險和持久受益。
原本只管供電的電力公司,為何選擇這種方式和企業共擔風險?剛開始老板們還將信將疑,但考慮到企業不需投入,何樂而不為?
于是有了第一批吃螃蟹的,2015年9月,國網湖南節能公司與嘉禾坦塘工業園中10家鑄造企業集中簽訂了協議。
企業參與后發現,溫控精度高了,產品質量高了,價格比原來也提高了不少。
作為企業主體來說,效益是最好的衡量標準。就這樣,通過能源合同管理模式改造散煤燃燒熔煉爐的企業越來越多。
實施不到兩年時間,有擺脫經營困境的企業甚至向電力公司提出能否提前還款。
有了嘉禾這一“試點”,示范效應顯現。目前,“煤改電”已席卷湖南各個工業制造行業。創新是攻堅克難的重要支點,能源合同管理模式或許是電力服務供給側改革不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