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一直是各地教育工作的重點,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擇校熱”“超級中學”等問題依然存在。如何進一步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化解教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成為教育工作中的新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長期關注教育均衡發展,并在很多地方做過相關調研,在他看來,各地教育的均衡發展有成就,也有誤區,要在全國實現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民生周刊:據您了解,全國范圍內的教育均衡發展推進得怎么樣?
儲朝暉:各個地方采取措施后,有些效果,但離均衡還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個地方不同學校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另外城市和農村的學校差距比較大,這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
民生周刊:您覺得哪些地方推進得比較好?
儲朝暉:推進得比較好的是長三角地區。這個地區歷史上發展比較均衡,而且相對而言不存在行政權力對教育資源的過度控制,社會更加扁平,這是重要原因。教育均衡背后深層的根源是在社會是否均衡。如果社會差距不是很大就容易實現教育均衡。如果社會有比較高的特權,又有普通沒有權力的階層,教育均衡就比較難實現。
民生周刊:您指的是有些地方政府會利用權力去干預教育發展嗎?
儲朝暉:不是干預,很多情況下是行政指令,比如建重點小學、進行示范學校評比,這些措施客觀上造成當地學校之間有差距。長三角地區,像江蘇省這方面相對少一些,更扁平一點。相對而言,市場多一點、計劃少一點的地方教育均衡更好搞。
其實很多地方的不均衡在于財政分配不均衡,沒有按照不同學校的學生數來分配財政經費,而是有很多項目經費。招生方面也是保證一些學校招好的,另外一些學校第二次第三次再招,就會造成不均衡。
民生周刊:教師的流動、輪崗能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嗎?
儲朝暉:光解決教師的問題不行,學校均衡與否第一個因素是學生,生源是均衡的一部分。如果學校一開始是均衡的,家長就沒必要去擇校,現在已經不均衡了,那么家長就要去選一個更好的學校,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要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必須保證生源是均衡的、教師是均衡的、財政投入是均衡的。在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地區,財政投入差別比較大,好的學校經費更多。
民生周刊:有些地方在大力發展民辦學校,民辦學校對教育均衡發展能起什么作用?
儲朝暉:要保障一個地方的教育均衡,就要實現辦學主體多樣化。辦學主體不只是政府,多樣化才會有選擇,有選擇才會有流動。當能夠流動的時候,相對是比較平衡的,自然就均衡了。當阻止了它的流動,如果學校之間有很大差別,就會長期保持差別的存在。如果能夠流動,還能保持相對的穩態,就證明當地的教育是均衡的。
民生周刊:您怎么看待集團化辦學?這種方式能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嗎?
儲朝暉:關于集團化辦學,我認為不是一個長久發展之計。集團化是一個很大范圍內的學校團體,在義務教育階段一個基本條件是要適度規模,小學、中學作為一個單元,是應該有適度規模。根據我長期的調查研究,幼兒園的平行班不超過3個班,小學的平行班不超過3個班,中學的平行班不超過8個班,這個規模是比較好的。如果是集團化辦學,很多學校在一起,誰是領導,誰是被領導,誰是中心誰是邊緣,會形成新的問題。
真正的教育是讓每個人成為主體,必然是扁平的結構,不應該是一個縱向的結構。所以比較發達的國家,基本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小規模的學校,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小。比如美國,曾經把1000人的學校當作適度規模的學校,后來把700人左右的學校當作適當規模的學校,現在規模進一步縮小。因為規模大了以后,對個體的關注就很難提高,只有縮小規模,做精做細,才能把學校辦得更好。
從這個角度,如果集團化是扁平的,各個學校是自己做主,不是哪個學校統一領導其他學校,這種集團化是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但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如要開很多會。如果搞一個中心,其他學校是被集團化的,這種由行政力量主導的集團化我是不贊同的。如果學校是自愿結合起來,資源共享,學校之間是平等的,這種集團化還是可以選擇的。
民生周刊:外來人口的入學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一些問題,是影響教育均衡的一個因素,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儲朝暉:對于外來人口采取的解決辦法,我們做過調查,像蘇州的外來人口對在當地就學的情況總體就比較滿意,主要是蘇州學校的整體質量好于原來的戶籍所在地。但外來人口在蘇州上學,與蘇州本地的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的形成包括文化的因素,外地到蘇州務工的人整體上是流動性的,一批走了,新一批人又來了,這個差異會長期存在,也沒有一個絕對的解決辦法。總體來說,蘇州的經濟和各方面發展相對其他地方處于高位狀態,所以流動人口能做到與當地人口保障平衡,就是一個成就。
民生周刊:現在全國推進的主要是教育的基本均衡,一些地方已經提出了向優質均衡推進,您怎么看?
儲朝暉:優質均衡,包括江蘇等地方提的高位均衡,在一定范圍內可以,但是在更廣大的面上很難實現。高位就跟周邊形成差距,就會形成流動,必然不是穩態的狀況?,F在江蘇提的高位均衡,實際上是保持高的質量,同時在同一地區內,很多學校都保持高質量的穩定狀態,這比保證基本條件的均衡難得多,可以作為理想的目標。但從我們在各地調研的情況來看,這是很難實現的,目前還很難有可操作性的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