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改革方案和各地實踐來看,電力領域供給側改革主要集中在體制改革、降低電價、電力市場、科技創新、服務質量等方面。
前不久,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在《中國電力企業管理》發表署名文章表示,經濟新常態下用電消費進入了中速增長新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電力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是當前電力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電力與各行業息息相關,通過電力領域的側給側改革還將倒逼一些行業升級。”受訪專家如此認為。
而從目前改革方案和各地實踐來看,電力領域供給側改革主要集中在體制改革、降低電價、電力市場、科技創新、服務質量等方面。
深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
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電力行業,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電能,是我國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但仍然存在著相對于需求的“錯配”問題。這種錯配主要體現在電源結構、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相關數據顯示:在電源結構方面,我國煤電裝機占總裝機的比重接近60%,煤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二,而水電等清潔能源發電量所占比重不到三分之一。
以煤電為主的背景下,電力行業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近一兩年在電力系統采訪,9號文件被頻頻提及。
該文件全文為《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5年3月頒發。
《意見》指出,自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電力行業破除了獨家辦電的體制束縛,從根本上改變了指令性計劃體制和政企不分、廠網不分等問題,初步形成了電力市場主體多元化競爭格局。
但同時,電力行業發展還面臨一些亟須通過改革解決的問題。比如市場交易機制缺失,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售電側有效競爭機制尚未建立,發電企業和用戶之間市場交易有限,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難以發揮;節能高效環保機組不能充分利用,棄水、棄風、棄光現象時有發生,個別地區窩電和缺電并存。
而目標是通過改革,建立健全電力行業“有法可依、政企分開、主體規范、交易公平、價格合理、監管有效”的市場體制,努力降低電力成本、理順價格形成機制,逐步打破壟斷、有序放開競爭性業務,實現供應多元化,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技術水平、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安全可靠性,促進公平競爭和促進節能環保。
國家有關部門圍繞全面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涵蓋輸配電價核定、售電側改革、增量配電網放開、電力交易規則制定等。
截至2016年底已有21個省(市)電力改革綜合試點獲批,9個省(區、市)售電側改革試點獲批,32個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全面啟動。國家、省(區、市)兩級電力交易機構完成組建,首批確定了105個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項目。包括直接交易在內,2016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比2015年增長超過一倍,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9%,每千瓦時電平均降低電價約7.23分,為用戶節約電費超過573億元。
4月11日,國網湖南電力經濟法律部體制改革處處長岳光輝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國網湖南電力向湖南省發改委、能源局、經信委提交了輸配電價改革、電力市場建設、電力交易機構組建、發用電計劃有序放開、售電側改革、自備電廠監督管理等6項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積極參與綜合試點方案意見反饋,確保方案可落地、可操作,并盡可能化解阻礙湖南省電力行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比如組建相對獨立運作的湖南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切實維護市場秩序和市場主體合法利益。
“參與直接交易的電力用戶從最初的8家擴大到82家,范圍擴大至35千伏及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湖南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電力市場處處長羅朝春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2016年,通過交易平臺組織直接交易,達成交易電量50.29億千瓦時,降低電力用戶購電成本1.01億元,促進釋放改革紅利。
以電能替代為重要抓手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散燒煤消費約7億~8億噸,主要用于采暖小鍋爐、工業小鍋爐、農村生產生活等領域,約占煤炭消費總量的20%,遠高于歐盟、美國不到5%的水平。大量散燒煤未經潔凈處理就直接用于燃燒,汽車、飛機輔助動力裝置、靠港船舶使用燃油等因素,致使大量大氣污染物排放。
2016年上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環保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民航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規劃了推進電能替代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以及保障措施等,為全面推進電能替代提供了政策依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郭焦鋒表示,推進電能替代可以看作是終端能源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他認為,通過電能替代煤炭和成品油,一是能夠在終端消費環節優化能源結構,讓更多的消費企業使用清潔能源;二是可以改善環境,促進大氣污染治理;三是汽車使用電能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電力需求,改善電力供過于求的狀況。
還有專家認為,推進電能替代將使電能服務更加舒適、便捷、智能,還能提升部分工業行業的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升級。
此外,電能替代有利于進一步擴大電力消費,緩解我國部分地區當前面臨的電力消納與系統調峰困難等問題。
關鍵一年
楊昆在上述署名文章表示,2017年是推進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一年,電力行業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轉變電力發展方式,積極推動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堅持“兩個替代”,不斷優化電力結構。電力行業要不斷地創新生產消費模式,堅定不移走清潔發展道路,堅持兩個替代,即能源開發實施清潔替代,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源消費實施電能替代,以電代煤、以電代油。要進一步加強能源系統優化,加快跨省區輸電通道建設,擴大清潔能源消納范圍,加大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力度,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積極發展大容量、規模化儲能,著力于提升電網調峰能力,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現象,提高消納清潔能源的能力。
“把電能替代作為進一步服務民生、服務社會的重要措施,不斷提高我國的電氣化水平。”他指出要采取多種方式,因地制宜,分類推進。進一步鼓勵開展試點示范,制定完善配套支持措施,優化電能替代價格機制,加強配套電網建設改造,加快關鍵技術設備研發,完善技術標準和準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