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把優質均衡作為義務教育的發展目標,著力破解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新蘇州人子女入學需求爆發式增長等現實問題。
作為人口過千萬,且流動人口超過戶籍人口的蘇州,外來人口上學一直備受關注。今年,蘇州市生源規模再創高峰。進入5月,無論是“幼長小”還是“小升初”,其關注度陡然升溫。
5月11日,蘇州市教育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2017年蘇州市各級各類中小學幼兒園入學入園招生政策,并詳細解讀2017年招生入學政策中的重點和疑點。
《民生周刊》記者采訪獲悉,蘇州始終堅持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區域整體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早在2014年,蘇州成為全國首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
后均衡時代,蘇州繼續把優質均衡作為義務教育的發展目標,著力破解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新蘇州人子女入學需求爆發式增長等現實問題,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公平發展、科學發展和內涵發展。
近三年來,依據教育事業年報數據,借鑒教育部“基本均衡”差異系數計算方法,全市10個板塊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差異系數均保持在合理范圍之內,均衡水平連年提高。
教育事業優先
上述成績的取得跟蘇州一直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息息相關。據悉,蘇州堅持把教育發展規劃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中進行謀劃,在落實《蘇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實施綱要》《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市、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關于加快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現代化的意見》等文件過程中,把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作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常抓不懈。
蘇州市教育局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來說明教育方面的投入。其中,2014年投入35.99億元,新建了37所公辦小學、幼兒園,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現有教育資源配置。2015年,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積極推進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開展《蘇州市教育事業專項規劃》制定工作,實施市政府實事工程——全市新建41所公辦學校與幼兒園項目。2016年全市建成幼兒園24所、小學16所、初中(含九年一貫制)12所。幼兒園增加約1.15萬個學位、小學增加約3.54萬個學位、初中增加約1.94萬個學位。
在上述發布會上,蘇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民辦協同發展的辦園體制。擴大資源,優化結構,促進均衡優質發展。優化布局結構,推進學前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重點實施鎮以下農村幼兒園標準化建設,加快小區配套、城鄉接合和人口集聚地學前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優化資源結構,重點加大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發展。
公共資源平等保障流動人口
4月份,一份中國GDP千億縣名單在網上熱傳。名單顯示,在全國21個GDP千億縣中,蘇州市下轄四縣(縣級市)均榜上有名,其中昆山市以3160億元的GDP居全國首位。
民營經濟活躍的昆山,外來人口特別多,針對這一情況,昆山適時推出積分入學制度。去年,外來務工人員饒先桂領到了女兒的積分入學公辦學校準入卡,孩子終于可以在家門口的公辦學校讀書了,她忐忑的心也歸于平靜。
“雖然沒房子,但我們在昆山工作時間長,社保、計劃生育、遵紀守法方面評分都很高,孩子校內排名也在中間段!”饒先桂表示,積分入學政策充分考慮到了外來務工人員的方方面面,讓她感到“自己對昆山8年的貢獻受到了重視”。
積分入學制度的大背景,正是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后,隨遷子女對學校需求的增高。 為了解決供需矛盾,昆山市大力推進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需要強調的是,對滿足積分要求但積分較低,未能取得公辦學校就讀資格的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昆山提出了“統籌入學”的要求,由昆山市教育局和各區鎮,盡可能安排學生到民辦學校就讀。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蘇州全市實有人口1375萬人,同比上年增加0.78% ,其中戶籍人口6781957人 ,流動人口6976442人。
面對數字龐大的流動人口,如何解決上學難題?蘇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蘇州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原則,積極推動外來人口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將外來工子弟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納入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的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在歷年的小學、初中和高中升學、招生文件中,都明確要求流動人口隨遷子女與本地學生一視同仁,包括隨遷子女參加中考進入普通高中或職業學校就讀。
推動優質資源共享
在教育優先、公共資源平等保障流動人口上學的前提下,蘇州在推動優質資源共享方面亦做出了表率。
幾年前,常熟市興隆中學與實驗中學實行一體化管理。根據“一體型”集團辦學理念,實驗中學校長解永良擔任興隆中學校長,實驗中學派遣副校長、10名骨干教師到興隆中學,實施人、財、物統一管理,輸出管理模式、考核方式、家校共建形式等。
實驗中學教師王啟東被派到興隆中學。初到那里,王啟東發現孩子學習動力不足,調查發現,學校47%左右的學生來自江西、安徽等地,生源復雜、多元。
“造成學校差異最大的原因不是教師差異,而在于學生基礎的不同。”實驗中學的骨干教師們帶來了實驗中學精細化的教學理念,采用“分層教育”法,將集體教學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從培養學生習慣入手,著手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生活技能基地,開設舞蹈、古箏、素描、計算機等興趣小組,讓每名學生實現良好發展。幾年下來,興隆中學的教學質量有了較大幅度提升。
資料顯示,早在1998年,常熟市就開始了集團化教育探索,成立了實驗小學教育集團。2006年起,建立了各義務教育學段教學協作區。隨著區域發展、教育發展需要,又根據各區域各學校實際情況,創新建立了“一體型”“幫扶型”“協作型”三種集團化辦學模式。
如今,常熟市組建了4個“一體型”、3個“幫扶型”、9個“協作型”辦學集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蘇州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聯合辦學、集團化辦學和托管辦學等方式,積極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實施蘇州市義務教育改革項目,確立10個集團化辦學項目學校,通過集團化辦學方式的研究,帶動區域內學校教育資源整體優化與教育質量整體提高,教育均衡化、優質化進程不斷加快,優質教育平民化、普及化逐步實現。
另外,充分利用蘇州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優質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
強化質量監測評估
系列措施之下,蘇州有效實現了教育均衡,但如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這離不開監測評估。
蘇州市按照“目標—監測—分析—改進”的思路,積極探索構建“監測依靠數據、結論來自證據、分析產生行動”的現代教育監測評價模式。
這種模式由蘇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牽頭,嘗試依托大數據,發揮多個職能部門協同工作機制,設置教育資源配置、教育經費保障、教育人才保障、教育發展水平和教育改革創新等五大模塊、18條指標、100個監測點(定量監測點74個,定性監測點26個)組成的教育目標責任考核新體系。
而在學校層面,蘇州率先在江蘇省成立了獨立建制的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并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合作,啟動了為期三年的區域學業質量監測“幫、扶、放”項目。該項目以義務教育初中段學生作為監測對象,監測內容包括學科測試和問卷調查。既對同一批學生進行三年縱向跟蹤,又對同一類的學生進行三年橫向對比;既監測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業發展水平,又監測超越課程標準的跨學科核心素養。
為體現評價的科學性,監測時注重剛性、柔性指標結合。
同時,及時發布“體檢報告”,實施差異化指導。政府教育目標責任考核監測,在采集分析100個監測點數據的基礎上,形成“一家一冊”的“體檢報告”,于每年3月召開新一年政府教育目標責任書會議前將監測報告反饋10個縣市區,讓每個地區都能知曉本年度某項指標目標是否達成,達成的百分比是多少,領先或落后全市平均值幾個百分點。引導各地從核心數據中捕捉區域教育改革發展軌跡,分析自身的成績與不足。注重分類指導,對于同一項監測指標,不同地區的達成情況會有差異,根據各地情況提出差異化建議,鼓勵各地發揮自身優勢,自主改進。
此外,還充分運用監測結果,適時啟動問題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