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摘要】依據民族地區、民族教育的現狀,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的接受能力,加強漢語教學,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是提高民族教育質量和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要改革教學方法,采取豐富多彩的訓練方式,挖掘多方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立足于課堂教學,使用好教材,教會學生怎樣去思考問題,怎樣捕捉信息,怎樣去表達,怎樣去遣詞造句,提高學生漢語聽說讀寫能力。
【關鍵詞】民族教育 漢語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61-01
多年來,教育現狀與教育目的呼喚改革,而我們民族中小學的漢語教學卻長期處在停留狀態[1]。為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強化學生“說”的意識,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是勢在必行之事。
一、教改策略
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必須營造民主和諧的口語交際情境(《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準》—口語交際教學)[2]。
1.敢說。就是面對各種場合,都能積極動腦,大膽發言。引發學生“敢說”,成為改善民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第一要務。
2.愛說。民族學生要想適應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必須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擴展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學習機會。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引起兒童感興趣的因素:聽音樂、看圖畫、動手做、開口唱。
3.會說。就是培養學生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做到音高適量、態度大方、有禮貌。我們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生活學習范圍小,環境單一,一旦進入初中,變換了社會環境,對一切都感覺新奇、有趣,這時教師應該因勢利導選擇性地循序漸進地進行口語訓練。
二、采取豐富多彩的訓練方式
1.在課堂上進行“讀—寫”訓練。課堂教學是師生交流的雙向互動過程,是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主要陣地。因此,在課堂上要有訓練的意識,融口語交際訓練于識字、閱讀和作文中。
2.摹擬交際情境,進行“演—說”訓練。以口語為基礎,借助環境氛圍、動作表演手段等使學習內容與之適應的情境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感知和把握學習內容。
3.日常生活中進行“做—說”訓練。生活是個大舞臺,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學生親自進行了實踐體驗,肚里有話可說,很自然地就能暢所欲言。
三、挖掘多方資源
1.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整個社會活動都是我們的教育范圍,更是實施口語訓練的大課堂。為了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的社會知識,我們可以將我們的課間玩耍、廣場、電影院、節假日歡慶、郊游等作為訓練口語的活教材,使學生在每次鍛煉后都會產生新的啟迪,促進語言的發展。
2.同家庭教育相聯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教育資源。教學中,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則,通過家長學校、家校聯系反饋的形式,密切學校與家長的聯系,使家長明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跟課外閱讀相配合。課外閱讀確實是增加學生知識儲量,積累語言材料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應該為學生征訂各種學生讀物,并在教室里設漢語圖書角,另外,為使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日漸高漲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不斷增強,每學期進行課外讀書積分卡和“背古詩大王”的評選活動。
四、激發學生的成就感
1.評價激勵。正確及時的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對小學生而言,評價的要求不可過高,特別是對成績中下學生即使他只說了半截子話題,也要找出閃光點表揚,鼓勵他再說一遍,激勵他大膽發言。
2.競賽激勵。班干部競選演說。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在班干部任職之前,以“假如我當了……”為題組織競選演說,根據演講者的構思和激情,聯系平時表現,選出班干部。
3.課本劇表演。老師根據學過的課文,把學生分成幾個劇組,每個劇組有導演和演員,分別表演不同的課文。最后評出“最佳導演”和“最佳演員”。事實上,“導演”的編排,“演員”的演出和“觀眾”的評價,都是訓練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
4.新聞播誦。在每日晨課前5分鐘,按學號進行新聞播誦,說說家里、學校或國際(電視里播誦過的也可以)上發生的新聞,根據新聞內容和播誦者的語言、態度,每周評出一位“明星播音員”。
五、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為了準確無誤地傳授知識,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必須以身作則,都要事先準備充分。對于問答、講課和日常談話,也要注意把話說清楚,說準確,說完整,給學生好的影響。
要想提高民族學生的漢語口語交際能力,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背景,創設適合學生交際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漢語進行雙向互動,進行無拘無束地交流發展漢語言語匯,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切實提高學生的漢語口語能力,提高學生利用漢語的素養和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學大綱(試行)[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1-14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準(義務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