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被視為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問題的可行之策。
出于對干農活的童年恐懼,丁瑞永從小就決定要“逃離莊稼地”。不過,現在他卻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新型職業農民。
丁瑞永,出生在北京通州郊區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和父母單純種地不同,目前他所做的工作是對接兩端,一邊對接種植大戶,一邊對接渠道營銷。
“純體力勞動創造的價值是非常有限的。”接受本刊采訪時,他說。
和丁瑞永一樣,越來越多的人將成為新型職業農民。農業部印發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規模將達到2000萬的發展目標。
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階段,目前,農業勞動力處于青黃不接的時期,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被視為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問題的可行之策。
尋找“新農民”
2007年夏天,丁瑞永辭去了在物流公司的工作。次年,他以600畝“毛豆”開始了他的回歸農業之路。
這一年4月,他租下120畝地全種上了毛豆,等到7月份毛豆成熟批發出去后,一畝地凈收益大概是2500元,這120畝地就是整整30萬元,僅僅花了不足4個月的時間。為此,圈內人送其綽號“丁毛豆”。
2012年,他和幾位創業伙伴一起創辦了青蔬園。青蔬園農場以傳統的種植方式與農耕思想,提供安全可信的健康食材。“大家覺得有機農業是發展方向,未來有機農業市場會有大發展。”
和丁瑞永不同,他的合伙人涉足農業則更多是因為“情懷”。他的合伙人中有中科院的博士,有傳統文化的愛好者,還有醫藥大學的畢業生……按照他們的設想,青蔬園著意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然后是傳遞綠色生活的質量與情趣。
2013年,80后河南青年邢成登放棄了在廣東的工作,毅然回到河南老家范縣創立了新職農生態園,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目前,除了在山西忻州流轉了3000畝土地外,還在陜西西安種植30畝食用菌。
如今,邢成登還是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聯盟副秘書長。
“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型職業農民,這是必然趨勢,”接受本刊采訪時,邢成登說,每年都有一些自然村消亡,傳統農民離開土地,這就需要更多懂生產技術、有管理經驗、熟悉市場的人來經營農業。
市場主體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量年輕農民進城務工,使得我國的不少地區出現土地撂荒。農業生產主要由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來完成,這些人被戲稱為“993861”部隊。
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者朱啟臻和團隊對全國10個省市做調查發現,中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年齡為57歲,最大84歲。這樣的調查數據讓他對未來的農業感到擔憂。
“年輕人不愿意種地,老人種不動地,土地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農業科技不能得到有效推廣。”針對這些問題,朱啟臻建議,應該培育農業后備從業者,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讓一批愿意種地會種地的人把地種好。
“所謂職業農民,就是以市場運作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以農業為穩定職業、具有較高素質和社會責任的農民。”接受本刊采訪時朱啟臻說。
過去幾年間,朱啟臻一直呼吁,只有讓農民真正成為一種職業,而不是受歧視的戶籍身份,現代農業科技才能得到普及,現代農業管理經驗才能得以積累。在他看來,傳統的農民更強調身份概念。
“傳統農民生產的產品以自給自足為主,和傳統農民最大的區別在于,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主體,種植的東西作為商品面向市場,他們懂科技、會經營。此外,也區別于邊務工邊種地的兼業農民。”朱啟臻說。
“除了種植外,新型職業農民還關注產品加工,產業鏈延伸,注重市場需求,實際上是做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而傳統農民只關注種植環節,不關注市場。例如,最近河南蒜薹、安徽韭菜出現了滯銷。”邢成登說。
連續六年被提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自2012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如今已經連續6年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布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為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了55%。
參照發達國家,對比我國農村勞動力收入,以及現有耕地18億畝規模,農村從事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估算,未來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規模應保持在1億人以上。
“有意愿種地,會種地的人都可以成為新型職業農民。”談及新型職業農民的來源,朱啟臻說,除了培育40后、50后“存量農民”外,一些返鄉創業青年、退伍軍人、大學生、市民均有可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這樣靠經驗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已難以適應新的形勢,“莊稼漢”要向“新農民”轉型。
目前,各地開展了相應的培訓。按照新型職業農民類型劃分,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三大類。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一線,正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
談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朱啟臻說,“培育是全方位創造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環境,而培訓只是其中一個環節,有一系列政策配套、土地制度、農業政策支持;如果沒有相應的環境,單純培訓起不到預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