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漪波
【摘要】在網絡文化、多元社會思潮影響下,高中生的心理和道德問題也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結合起來,對高中生進行品德和心理教育,也成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的新方向。文章從高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必要性入手,指出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路徑,希望能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啟示。
【關鍵詞】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75-02
近年來,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得以發展和完善。但是,隨著青少年群體心理問題的日益加重,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高中生存在的問題不止是心理問題,還有思想品德問題。如何彌補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不足,也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1.高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的必要性
在素質教育起步伊始,許多學校就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近年來,在新課改推動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課程也都有所發展和完善。但是,另一方面,在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在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影響下,許多高中生在心理、道德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一些學生不僅思想叛逆,過度自我,而且情感脆弱,極度焦慮,缺少理想信念。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中德育教學的缺失,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有許多富含人文精神和德育價值的東西,發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可以進行德育的因素,同時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和人格。這對心理健康教學和學生來說,都是有益而必需的。
2.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路徑和措施
2.1以人格培養為切入點,將二者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標,這也為二者的有效結合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中,可以健全的人格培養為切入點,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進而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如在高中心理與健康教育主題“互動的青春更美麗——學會正確與異性交往”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高中生的身體和心理發育特點,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際交往認識,預防早戀”為中心,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地位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在異性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教導學生在異性交往中約束好自己的言談舉止。然后,結合心理學、生理學知識,講述個體進入青春期后在身心上可能會發生的變化,讓學生認識到,對異性產生好感與好奇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然后就如何杜絕異性交往中的不良現象給學生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提高學生對異性交往的認識。
2.2以人為本,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不論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德育,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效,都要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來教學。確切來說,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心理教育藝術,其目的不是傳授高深的知識,而是通過教學促使師生心靈交融,促使學生開動腦筋、運用正確的心理學知識去判斷、解決問題。同樣,高中德育也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年齡特點來教學,要盡量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形成社會思想道德規范。這也要求高中教師在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采取有效措施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針對性,以激發受教者的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如在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成長保駕護航——提高自我監控能力”章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時代發展特點,以網癮、網絡犯罪為話題,講述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網絡的吸引力:中學生具有自我監控能力不足、好奇心強、貪玩好動等特點,而虛擬的網絡空間給人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也更容易滿足人們的虛榮心,所以許多學生很容易染上網癮。然后,讓學生聯系實際,探討如何緩解心理壓力、消除網絡好奇,如何養成正確的上網習慣等。最后,再從“他律”視角,對學生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了解。
2.3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性參與的機會
高中生學習壓力加大,在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許多人對課堂上所學到的心理學知識和理論都缺少重視,也很少會以理論為指導去做事。將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統一起來,通過道德宣傳、教育和心理訓練,鍛煉他們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可行途徑,也是糾正學生心理和道德認識偏差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中,學校要重視實踐教學,匯聚社會、家長和學校力量,為學生參與社會道德實踐、心理健康實踐提供更多的機會,如利用星期天、假期等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義工活動、心理健康宣傳實踐活動等,以彌補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課堂與社會割裂、實效性不強的缺陷,讓學生在實踐中接觸社會,消化和鞏固知識,實現知、情、意、行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相互滲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品質。這也要求學校在教學管理中,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起來,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身體與心理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顧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探究[J]. 成才之路,2015,28:15.
[2]李蓉皎.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3]張志軍.論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D].江西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