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專業設置不同,對數學知識的要求也不同,如果每個專業都用同一本數學教材,則無法發揮數學的作用來服務專業,因此有必要針對不同的專業需求來進行數學課程改革,讓數學服務于專業,體現數學作為日常應用工具的實用性、價值型。該課程改革研究通過對機電專業教師的專訪及對該校機電專業的課程內容與現用數學教材的對照分析,對現行教材進行了整理與編排,希望數學的課程改革能對機電專業的學習有所幫助。
【關鍵詞】機電專業 數學 服務專業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154-02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被廣泛運用在各行各業中,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作為中職數學教師,最希望看到的是數學能夠很好地服務于專業,使學生學有所用。目前我校的數學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李廣全、李尚志主編的數學(基礎模板)(修訂版)。教材通用于我校所有專業,但實踐證明教材并不能滿足單一專業的要求,例如機電專業的學習就需要很多教材以外的數學知識。因此有必要對數學課程進行改革,以達到數學服務專業的作用。
一、目前數學教材存在的問題:
1.針對性不強
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特點,對基礎課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機電專業與商貿專業所需的數學知識大不相同,現行教材沒有結合專業有針對性地編寫,使得學生無法學以致用,感覺不到數學的價值。
2.無法滿足部分專業所需知識點
機電專業在學習《電工基礎》時,涉及到邏輯數學,而基礎版數學教材沒有這個知識點;在專業教師講解正弦交流電的時候,基礎版數學教材的講課進度還沒有開講三角函數的知識:學生對I=i sin(wt+?漬)的圖像與性質就很難理解,更難掌握其所代表的物理意義。
鑒于目前數學基礎版所存在的問題,在經過多年任教機電班數學課程的經驗下,筆者認為很有必要針對機電專業進行數學課程改革,使數學更好地服務于機電專業。
二、機電專業數學課程改革的原則
機電專業面向機械制造企業,培養具備操作能力,維護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數學課程改革應注重專業特點,使教學內容與專業學習相融合。在內容設置上除了需滿足必要的基礎知識,還須滿足專業與專業技能的基本需求。
我校學生對數學比較排斥,上課只是“老師要我學”,被動聽課。因此在課程改革中,應注重把內容聯系專業,把相關專業知識穿插進數學知識中,在教學中的環節中讓學生多接觸數學在專業上的應用,讓學生體會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魅力。
在知識內容整合上,強化與機電專業相關的內容,把與專業無關的應試內容刪掉,補充部分對機電專業學習有幫助的知識點,讓內容更具吸引力,使學生更易于接受。
三、機電專業數學課程改革的教材分析
1.機電專業的核心課程
我校機電專業的核心課程有:《電工基礎》、《Auto CAD機械制圖與識圖》、《電子技術基礎》、《機械基礎》、《電器控制與PLC》、《變頻技術》、《Protel與電子制作》以及模塊教學的技能訓練及實踐與應用課程。
2.現行數學教材內容
《數學》基礎版上下冊內容包括:集合與充要條件、不等式、函數、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三角函數、數列、平面向量、直線與圓的方程、立體幾何、概率與統計初步。
3.機電專業的理論課程與數學課程內容對照分析
機電專業的理論課程為《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機械基礎》;專業課程有 《電器控制與PLC》、《Auto CAD機械制圖與識圖》等。在學習這些課程中需要運用到的數學知識有:分數及分式的運算、正弦交流電的圖像與性質、平面向量、復數、邏輯代數等。而現行教材無論是內容上還是編排順序上都無法滿足專業學習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服務于專業。如:沒有邏輯代數的知識是很難學習好數字電路基礎,組合邏輯電路,時序邏輯電路,集成觸發器等專業知識。又如:按照教材順序講解,《三角函數》只能安排在第二學期初,而專業課講解交流電基本知識、電路等內容則早于《三角函數》的教學,導致數學無法服務于專業課程。因此有必要將內容重新排序,并補充所需知識。
四、機電專業所需數學內容的確定
通過對專業教師的訪談,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最終確定適合機電專業所需的數學校本課程內容。內容分為兩個學期:第一學期包括:《集合與邏輯》、《函數》、《邏輯數學》、《三角函數》。第二學期包括:《平面向量》、《復數》、《空間圖形及其運算》、《平面解析幾何》。
五、對數學內容的處理
中職數學課時并不多,學校實行兩學期制,均在職一完成。所以所制定的內容不可能完全細致講解,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講內容。而對所定內容中涉及定理的推導和論證部分,均作了降低難度的處理,部分與專業無關的章節也直接刪除;同時,適當穿插專業知識,例如在講解正弦函數型圖象與性質時,加入“正弦交流電”的專業知識,這樣做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使用性,也更好地使數學服務于專業學習。
六、相應課堂教學、考試方式、評價標準的改革
由于中職學生入學成績較差,缺乏數學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因此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至關重要。另外,學生的作業抄襲現象嚴重,考試普遍不及格是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對學生的評價也應隨著課程內容改革作相應的變化:
1.教學模式的改革
學生在課堂的集中注意力一般在20-30分鐘左右。因此主課講解須控制在20分鐘左右。為此,研學后教的教學方式比較適合,能夠做到少教多學多做,符合中職生特點。課前的研學可以利用網絡學習,也可以6人為小組進行學習,起到互幫互助效果,教師起引導作用;課中主要是教師把小組學習中出現的錯誤、難題進行分析講解,起到幫扶作用;每節課盡量安排10分鐘給學生完成課堂作業,避免抄襲現象,教師起指導作用;課后的作業需分層布置,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
2.考試方式的改革
考試內容不偏難、不偏怪,全部由平時課堂的例題及作業組成,淡化考試成績的重要性。判斷題、選擇題、填空題占比80%,解答題占比20%,意在讓學生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適當增加與專業知識相關聯的應用題作為附加題,使學生體會數學服務于專業的作用。
3.評價方式的改革
根據學生的特點,評價學生應與學生的平時表現掛鉤。平時成績包括課前研學表現、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共占總評的50%,以此激勵學生更加重視平時的學習態度,從而認真主動學習;期中考試成績占總評的20%,期末成績占總評的30%,但不以成績論成敗。對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不滿意者,可自行找老師進行補考,一次或多次補考均可,教師把最高分作為該生的最后考試成績,以此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恐懼,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也使學生的合格率大幅度提高。
通過一年的實踐,機電專業教師對新的數學課程表示歡迎,表示明顯感覺到學生對專業的學習更加輕松,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更加易于接受了。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到學生的評價是數學比以前更加生動有趣了,自己不再抗拒學習數學,但學習數學仍然有困難。最后,數學專業教師認為機電專業的學生上課積極性明顯提高,作業也完成較好。總評的合格率大幅度提高,評價方式的改革被大部分學生認可,但學生互助模式有待改善,因為部分學生如何拉也拉不動;考試難度還需進一步斟酌。
在以后的教學中,數學課程還應不斷地根據專業知識進行變化,以求適應專業的學習,為專業服務,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思考與探索。
參考文獻:
[1]焦偉珍.中職電子電工專業數學校本課程的研究[J/OL].華北師范大學,2009
[2]朱麗萍.中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研究[J/OL].規劃教育科學.2014
[3]李廣全.數學(基礎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周紹敏.電工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張龍興.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伍艷玲(1979.02-)女,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數學教學及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