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烽
【摘要】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對高職院校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加,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難題變得越來越明顯。為了改善這種現象,提升招生規模擴增與學生就業率增長之間的一致性,高職院校應該加強自身就業指導課程的變更。本文從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對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改革與創新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 就業指導課 改革 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234-02
相對于高等院校的本科專業和專科專業而言,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增幅度相對較大。但從就業情況來看,2016年各高校各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平均值位92.20%,而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平均值則為89.20%。這種就業率狀況與我國人才市場實際用人需求之間產生差距的原因在于: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心理素質相對較差、就業能力整體偏低。
一、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從整體角度來講,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一)教師專業性問題
通過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教師教育背景的調查可以發現,從未接受過相關專業教育的教師比例為47.51%,而教育經歷中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教師占比為52.49%,擁有國家職業指導師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比例為31.53%(第三種比例與第二種種之間存在重疊關系)。不專業的就業指導課教師無法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專業的就業指導,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相對較低。
除此之外,從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的教師來源來看,部分高職院校直接選用學生輔導員作為就業指導課的兼職教師。事實上,雖然輔導員對學生各項信息的掌握程度較高,但輔導員在就業指導方面的專業程度嚴重不足。某些高職院校雖然為就業指導課程聘用了專門的任課教師,但其課程的不合理設置影響了就業指導課效果的發揮。
(二)高職院校認知態度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就業指導課的認知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過分追求學生的就業率,忽視市場用人需求的變更、學生的培養過程以及實際就業質量。就就業指導課程內容而言,以理論知識為主,且具有較為明顯的統一性特點。事實上,不同學生在專業、就業偏好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這種統一性的就業指導模式難以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就高職院校對學生就業指導的管理而言,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只設立了一個就業指導中心,由數量在8-30人的工作人員負責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管理。這種單一的管理方式無法滿足實際的就業指導管理需求,進而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
(三)就業指導課程設置問題
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設置模式以畢業生(三年級學生)為主。學校管理者認為: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對就業的認識更加深刻,因此,在該階段開展就業指導課程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課程本身的指導作用。事實上,這種臨陣磨槍的教學方式并不合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就業壓力就像一座隨時會砸落地面的大山一樣懸掛在他們的頭部上方。雖然他們能夠理解學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的目的,但在就業壓力的影響下,他們更加關注學校近期是否舉辦校園招聘會、自己投的簡歷能否得到反饋等實際就業問題。二者之間的矛盾嚴重干擾了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設置問題還體現在針對性方面。通過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可以發現,大多數企業作出不錄用高職畢業生決策的原因并非其能力不足,而是因為高職畢業生在面試過程中的過分緊張、不合理應答等心理素質及就業能力原因。
(四)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以統一模板的全面性教學為主。無論學生的專業、就業偏好是否相同,就業指導課教師都會利用相同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這種忽視不同行業從業需求的指導方式顯然無法起到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改革與創新
在校企合作背景中,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的改革和創新應該利用以下幾種策略實現:
(一)構建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組織體系策略
校企合作的開展為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種背景中,高職院校應該充分借助企業的資源,按照科學合理的原則,構建出一個完善的就業指導課組織體系。該體系主要由以下幾種要素組成:
第一,就業指導部要素。該要素是整個就業指導課組織體系的核心。在體系的運營過程中,該要素負責根據高職院校不同專業的特點、行業從業要求等信息,編制出面向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指導課大綱。此外,該要素還負責與合作對象企業之間進行溝通,以便從企業中獲得就業指導所需的相關信息資源。
第二,人事部要素。在就業指導課組織體系中,人事部的工作對象以就業指導課的教師為主。除了從高職院校及合作企業中選拔符合就業指導課教學要求的人才之外,人事部還需要從社會中引入在就業指導方面有著專業見解和經驗的教師。除了教師的考核及管理之外,人事部還需要為就業指導課教師制定薪酬福利標準,利用良好的待遇提升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間接提升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效果。
第三,教研部要素。教研部負責根據就業指導部制定的就業指導課大綱,編制具體的教學內容。在這項工作中,教研室應該加強對合作企業動態信息變更的了解,同時結合就業市場的實際變化,編制出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針對性就業指導課程教材,為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的開展提供物質基礎。
第四,團委要素。單一的理論教學對高職院校就業能力、心理素質方面產生的影響是有限的。在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體系中,團委作為一個管理部門,需要根據合作對象企業所提供的信息,舉辦各類實踐活動,如參與企業的人才招聘流程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通過真實的實踐活動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而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第五,教務部要素。教務部的職責主要包含以下幾種:安排就業指導課教學活動,如指定教師負責班級等;設計就業指導課的實施體系。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高職院校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在就業意識、就業能力方面的可塑性較強。因此,教務部應該結合這一特點,適當增加一年級學生、二年級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課時,使得學生盡早對就業這一問題形成正確的認知。
第六,系(專業)部要素。該要素負責對自身專業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效果、實施質量等進行監督和管理。當該部門從實際監督過程中發現問題時,應及時上報至就業指導部,由該核心部門作出統一調控,進而保證學生可以從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習得更多的就業技巧和經驗。
(二)契合性制度編制策略
管理制度是保障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組織體系順利運行的關鍵。在校企合作背景中,高職院校應該結合企業的意見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制定出高度企業就業指導課組織體系的管理制度。以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教師為例,為了提升教師備課、教學的積極性,可以在管理制度中增設相應的獎勵條例。例如,當就業指導教師所教授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每增長0.02%時,教師可以獲得自身工資8%的獎金。
(三)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教師結構優化策略
為了充分發揮就業指導課的作用,高職院校應該將傳統構成模式變更為企業人員、專業教師、管理人員結構模式。其中,企業人員負責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企業的實際信息,如面試要求、注意事項等。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人員同時兼顧企業的工作任務及高職院系就業指導課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務部在安排教學活動課的過程中,應該在不影響課程教學效果的基礎上,盡量減少企業人員所負責就業指導課的課時;專業教師是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教師結構的核心,其負責為不同年級的學生直接提供就業觀念、職業生涯規劃等知識;管理人員是由各專業學生的輔導員、行政人員等組成的。輔導員在學生信息了解和獲取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優勢。在就業指導體系的運行過程中,輔導員需要及時向專業教師反饋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當輔導員發現某三年級學生因為多次面試不成功而受挫時,應在對學生進行合理心理輔導、咨詢之后,將具體信息反饋給專業教師,由專業教師在就業指導課上,適當強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四)不同年級學生針對性教學策略
不同年級學生對就業的態度、認知存在較大差別。調查結果表明,高職院校的一年級學生對就業問題的關注度較少。除了少數有著系統認知的學生之外,約60%左右的一年級學生認為就業是一件“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事。因此,高職院校就業指導部在編制就業指導大綱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年級學生的就業認知特點,提升就業指導教學的針對性,使得學生盡早形成完善的創業或就業規劃。
通過對我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教學的分析可知,其教學中主要存在認知不合理、教學針對性較差、教師專業程度不足等問題。為了提升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就業能力,高職院校應該利用構建就業指導課組織體系策略、不同年級學生針對性教學策略以及就業指導課教師結構優化策略等,增強自身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完善性和針對性,在提升學生就業率的同時,優化學生的就業質量,進而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波,陸旭冉.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改革與創新研究[J]. 職業教育研究,2011,01:87-89.
[2]李杰. 秦皇島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與對策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2.
[3]秦玉學.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2.
[4]肖詠樺.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研究[D].南昌大學,2012.
[5]米媛.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4.
[6]楊戰禮. 高職院校文科專業校企合作現狀及對策[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4.
[7]羅時髦.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8]金根竹.高職院校就業指導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