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強
(深圳市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189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廣東 深圳 518100)
長期阻力運動訓練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情況的改善作用分析
凌志強
(深圳市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189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廣東 深圳 518100)
目的 觀察長期阻力運動訓練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情況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市某社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42例,隨機分為訓練組和對照組,每組21例。訓練組進行為期12周的阻力運動訓練,對照組依然采用以前的生活方式。結果 訓練組患者經過12周阻力訓練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均較對照組低(P<0.05)。訓練后,訓練組HRV的LF/HF較訓練前高(P<0.05),BPV的TP和LFn較訓練前低(P<0.05)。結論 合理安排阻力訓練可通過改善自主神經功能達到有效控制血壓的目的。
阻力運動訓練;原發性高血壓;血壓控制
高血壓是指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征[1]。一般人們所說的高血壓多指原發性高血壓,占高血壓的95%[2]。目前國內主要應用降壓藥物控制血壓,但是由于需長期服藥、藥物副作用大、停藥后血壓迅速上升等缺點影響血壓控制效果[3]。適宜的運動能夠降低血脂、降低血壓、改善心肺功能這一觀點已在國際上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與應用[4],但是目前大部分研究著眼于有氧運動對高血壓的輔助治療,對于長期阻力運動對高血壓影響的研究較少。為探究長期阻力運動訓練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情況的影響,本文選取我市某社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42例,對其中一部分進行阻力運動訓練,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我市倫理委員會同意,選取我市某社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42例,隨機分為訓練組和對照組,每組21例。排除標準:(1)有心腦血管、肺、腎等重要器官疾病無法進行阻力運動者;(2)收縮壓≥170 mmHg和(或)舒張壓≥120 mmHg;(3)已經開始服用降壓藥者;(4)各種原因無法配合訓練者。訓練組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齡36~52歲,平均(41.0±6.8)歲,平均收縮壓(151.8±6.1)mmHg,平均舒張壓(103.0±8.6)mmHg,平均病程(5.4±3.8)年;對照組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齡37~54歲,平均(41.6±6.1)歲,平均收縮壓(152.3±6.8)mmHg,平均舒張壓(102.3±9.1)mmHg,平均病程(6.1±3.6)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血壓、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訓練方法
對照組采用以前的生活方式不做特殊處理。訓練組在開訓前兩周利用健身單車(凱越BA06型)進行負荷實驗,實驗中要求受試者蹬騎速度維持在50~60 r/min。記錄受試者穩定后的心率、第3分鐘血壓和自覺疲勞等級,根據以上數據計算受試者的功能能力、運動能力和靶心率。實驗時依靠啞鈴、沙袋和自身重力提供訓練所需的阻力,訓練強度控制在受試者功能能力的50%~60%,訓練時心率不超過靶心率。訓練前先進行準備活動,使心率接近靶心率,正式訓練時按照已經制訂好的抗阻力訓練方案,利用啞鈴、沙袋、自身重力和健身單車進行30分鐘以上的抗阻力訓練。結束時安排放松、拉伸等恢復性訓練至心率恢復正常水平。每周安排3次訓練,共12周。
1.3 檢測指標
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訓練前和訓練12周后的心率和血壓,血壓包括運動后2小時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每次測量3次,間隔2分鐘,取平均值為當日血壓。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指標有心率變異性(HRV)、血壓變異性(BPV)和壓力反射敏感性(BRS)[5]。用RM-6000多導生理記錄儀(日本光電)分別記錄5分鐘心電與血壓信號,并利用生理信號采集分析系統(PowerLab,澳大利亞)進行數據轉換,分析HRV和BPV的總功率(TP)、低頻功率(LF)和高頻功率(HF)。將HF與LF值標準化后再進行比較,即LFn=(LF/TP)×100%,HFn=(LF/TP)×100%。BRS為同一朝向(同時減少或同時增加)的RR間期和收縮壓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產生的回歸直線的斜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訓練前后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見表1)
表1 訓練前后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

表1 訓練前后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
指標心率(次/min)t P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訓練前訓練后訓練前訓練后訓練前訓練后訓練組(n=21)75.1±7.1 68.2±5.2 151.8±6.1 144.8±5.1 103.0±8.6 95.6±5.8對照組(n=21)73.4±6.8 72.6±5.4 152.3±6.8 154.3±4.8 102.3±9.1 105.8±4.9 0.792 2.690 0.251 6.216 0.256 6.156>0.05>0.05>0.05<0.05>0.05<0.05
訓練前,兩組患者血壓和心率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訓練后,兩組患者心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訓練組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較對照組低(P<0.05)。
2.2 訓練前后兩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情況(見表2)
表2 訓練前后兩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情況(±s)

表2 訓練前后兩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情況(±s)
組別TP(ms2)BPV HFn(%) LFn(%) LF/HF HRV TP(ms2)HFn(%)LFn(%)BRS訓練組(n=21)對照組(n=21)訓練前訓練后P訓練前訓練后P 2 331.1±508.3 2 450.7±498.1 -2 367.6±499.3 2 289.5±461.9>0.05 32.7±5.9 29.6±6.2 -34.3±4.8 31.6±5.7>0.05 45.9±7.1 44.2±6.3 -48.3±6.7 45.4±5.6>0.05 3.5±1.1 4.5±0.8<0.05 3.6±1.1 3.7±1.0>0.05 38.6±5.1 30.6±4.9<0.05 34.3±6.8 36.3±7.1>0.05 26.5±4.2 28.1±4.9 -22.9±4.6 25.6±5.1>0.05 31.3±4.3 24.6±3.1<0.05 27.5±5.5 24.4±4.9>0.05 6.8±1.3 6.6±1.7>0.05 6.4±1.1 6.6±1.3>0.05
訓練前,對照組和訓練組的HRV、BPV、BRS各參數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訓練后,訓練組HRV的LF/HF較訓練前高(P<0.05),BPV的TP和LFn較訓練前低(P<0.05),訓練前后BRS變化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訓練后,對照組各指標與訓練前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一般會伴有心腦血管疾病或存在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在運動療法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被普遍認為是安全性較高且能有效降低血壓的方法[6]。而抗阻力運動有較多的急性發力動作,可能會引起血壓較大波動,可能誘發心絞痛、突發心臟病等,長期以來并未引起重視。但是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抗阻力運動在降血脂、降血糖、增強肌肉代謝功能等方面有積極作用。有臨床研究證實,有規律的低至中等強度抗阻力訓練能有效降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是預防、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有效方法[7]。
本研究中,訓練前,兩組患者血壓和心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通過前兩周的基本測試后,根據功能能力、運動能力和靶心率等指標有針對性地制訂出每個人的訓練強度,訓練組患者經過12周阻力訓練后,血流動力學方面與裘鵬[8]研究結果相符,收縮壓和舒張壓較對照組低(P<0.05)。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方面與蔡建[9]研究結果相符,訓練前,對照組和訓練組的HRV、BPV、BRS各參數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運動后,訓練組HRV的LF/HF較訓練前高(P<0.05),說明抗阻力運動可降低高血壓患者迷走神經活性;BPV的TP和LFn較訓練前低(P<0.05),說明抗阻力運動也可下調外周血管交感神經活性,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從而降低血壓[10];BRS有下降趨勢,但是變化不明顯(P>0.05),可能是由于運動時間較短,未引起動脈的順應性改變。訓練過程中未出現心絞痛、突發心臟病等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堅持長期阻力運動可明顯改善自主神經功能,有效控制血壓,但是其具體機制還需進一步探究。
[1]唐一玉.高血壓健康教育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4):231.
[2]盧運紅,王慧敏,曾海金,等.個體化運動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3):1157-1159.
[3]齊智,孟海英,韓曉燕,等.社區高血壓患者綜合干預效果評價[J].慢性病學雜志,2013,14(5):345-347.
[4]汪坤,余竹生.運動干預對高血壓病影響的研究進展[J].體育科研,2013,34(4):47-50.
[5]李春梅,盧振明.社區高血壓流行病調查及綜合干預的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工程學,2014,13(6):511-512.
[6]張學領.長期有氧運動對自發性高血壓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的調節[J].河南大學學報,2015,45(1):73-77.
[7]吳芳,王妍,夏文豪,等.急性中等強度運動對血壓達標高血壓患者循環內皮微顆粒水平的影響[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23(5):465-469.
[8]裘鵬.抗阻健身操對輕度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1):3009-3011.
[9]蔡建.抗阻力訓練對高血壓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J].山東體育科技,2014,36(5):83-86.
[10]黃偉.不同運動方式對頑固性高血壓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4,33(5):431-439.■
R195
B
1671-1246(2017)10-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