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懿
例談譯林新版《英語》Story time板塊中插圖的運用
朱嘉懿
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應輕視或忽視文本插圖,而應對其進行合理運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閱讀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由圖入境;閱讀中,師生可以借圖學文;閱讀后,可以依圖拓展。如此便可借助插圖增強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
插圖;語篇教學;閱讀教學;讀圖能力
眾所周知,譯林新版《英語》Story time板塊中有著大量的插圖,這些精美的插圖彰顯了教材的趣味性和人文性。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卻發現一些教師輕視圖片,從而使插圖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插圖淪為了文本背景圖,學生僅僅是在朗讀文本時匆匆一瞥。
教學中,如果我們能用好插圖,則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提升其思維品質。下文,筆者將結合實例,談談Story time板塊中插圖的有效運用。
1.利用插圖情境,自然導入話題。
語言應放在情境中教,而簡潔明了地交代故事背景則有益于情境的創設。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英語知識積累量較少且教材的語言信息相對簡單,所以一般不宜使用整段的陳述來交代故事背景,鑒于此,教師可以發揮插圖提供情境、導入話題的作用。
譯林新版 《英語》四上Unit 7 How much?(Story time)中的第一張圖(圖略)呈現了義賣的場景,且這張圖為句型 How much is it? How much are they?的使用提供了真實的情境,所以教師應當有效利用這張插圖。
T: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Who can you see?
S1:I can see Su Hai,Su Yang and Liu Tao.
T:What can you see on the desk?
S2:I can see an umbrella,a fan,shoes and socks.
T:What else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3:I can see“義賣”.
T:Yes,we say“charity”.The children want to sell their goods and help the others.If you want to buy them,what will you say?
S4:How much?
T:Yes,you’re right.We can also say“How much is it/are they?”
2.挖掘圖片信息,明確故事要素。
故事通常由六個要素構成,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教材中的插圖通常會直觀地展示故事中的絕大部分要素,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觀察圖片來了解故事。教學伊始,教師可以經常提問When?Where?Who?What?Why?一段時間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問,或者自己描述插圖,從而培養學生自主觀察插圖,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譯林新版《英語》四上 Unit 3 How many?中Story time板塊的第一張圖(圖略)呈現了書房中,Mike介紹自己的收藏品小汽車,Helen和Yang Ling在遠處交流的場景。教學片段如下:
T:What can you know from the picture?
S1:I can see Mike,Liu Tao,Helen and Yang Ling.
T:Where are they?
S1:In the study?
T:Yes.Can you tell us why they are in the study?
S1:I see the sofa and a desk.
T:Good.And whose study?
S1:Sorry,I don’t know.
T:Anyone knows?
S2:It’s Mike’s study.
T:Why?
S2:Mike在介紹小汽車模型。(學生無法用英文表述時可用中文補充說明)
T:Yes.Mike is introducing his toy cars.Look at the toy cars.How many?
S3:Thirteen.
T:Does Mike like toy cars?
S4:Yes.
T:How about Helen?Let’s listen to the story.
該案例中,教師的提問非常開放,都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生成的,并且緊扣圖片內容。在描述圖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已知信息,進行合理推測,并根據圖片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聽課文的環節。
3.適當加工插圖,設置懸念激趣。
有時由于版面設計的原因,教材不能清楚地交代事情的起因,只給出一些隱含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會“藏”在圖片里。教師應當善于發現這些信息,并將其加工組合,然后創新插圖,使情境呈現更自然,或是設置懸念,使教學過程更有趣。
譯林新版 《英語》四上Unit 5 Our new home 中Story time板塊的第一幅圖展現了Su Hai一家,兩個搬家工人以及一堆箱子,這個情境暗合了標題Our new home,表明Su Hai一家搬到了新家,還沒有整理物品,因此找不到自己的東西。主要句型是Where’s my...?Where are my...?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學生缺乏搬家經驗,就無法準確理解插圖的含義。因此,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呈現Su Hai家在舊房子中物品擺放的圖片,操練句型It’s in...然后陳述Su Hai一家有了新房子要搬家,請工人來幫忙,東西都弄亂了,設置他們需要找什么,東西在哪里的懸念,導入新課(見圖1,圖2)。

(圖1)

(圖2)
圖片的場景即語境,插圖是依故事的發展順序繪制的,因此符合語言表達的邏輯。作為一種隱性信息,插圖是對文字的補充和延伸,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托插圖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生詞、難句,也可借助圖片提供語言支架,幫助學生練習對話,還可借助插圖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把握文本框架。
1.由圖設問,突破重點難點。
小學中年級是學生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時期,對學生而言,記憶知識時,事物的表象特征仍是重點和突破點,因此,教師應當利用好插圖,幫助學生記憶生詞,理解重點句子。
教學譯林新版 《英語》三下Unit 8 We’re twins(Story time)時,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見圖3,圖4)直接提問:Why does Mike make a mistake?學生可以通過插圖,理解Su Hai和Su Yang是雙胞胎,長得幾乎一模一樣,所以Mike會認錯人。學生直接通過圖片學習生詞twins,教師沒有必要再呈現中文釋義,且這樣的記憶方式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

(圖3)

(圖4)
2.以圖練說,提供語言支架。
作為一種形象的語言支架,插圖提供了豐富的語境。在實際教學中,通常描述性文本更適合以圖為語言支架,進行對話。
譯林新版 《英語》三上 Unit 4 My family中 Story time的第二幅圖展現了Mike介紹自己家人的場景。教師可以在示范一兩個人物后,逐步將語句留白,讓學生來描述圖片,從而達到練習重難點句型的目的(見圖5)。

(圖5)
3.化靜為動,推動情節發展。
教材中的插圖都是靜止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靜圖變為動圖,使故事的發展脈絡更為清晰,同時抓住故事的主線,也可幫助學生明晰故事發展的過程,從而輕松記憶故事情節。
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6 What time is it?(Story time)按時間順序描述了Liu Tao的一天,且文本插圖為句型What time is it?It’s...o’clock. It’s time for...提供了語境。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走動的鐘表,以時間順序呈現故事,這既符合故事的發展順序,又能巧妙地設置語境。圖6為小組對話練習用圖。

(圖6)
4.圖片排序,理清故事邏輯。
圖片的順序即故事發展的順序,也是語言表達的邏輯順序。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圖片排序理清故事發展順序,從而理解語言表達的邏輯,理解中文和英文的差異。
譯林新版 《英語》三上 Unit 4 My family中Story time板塊的第二幅圖主要內容是Mike介紹自己的家人。教師可以提問“This is me.”這句話Mike是何時說的,然后讓學生帶著該問題聽課文并排出圖片的順序,見圖7。學生會發現這句話是最后一個說的,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就是英語的表達邏輯。與中文相反,英文是最后一個表達“我”的。之后,學生在復述課文,以及自我表達中就可以有意識地運用這一語言表達方式。

(圖7)
閱讀后的拓展環節是檢驗學生語言掌握程度,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關鍵環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可以適當擴展教學內容或延伸原有的教學活動,比如增加屬于相同主題且水平相當的閱讀篇目或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展開對話和討論活動,或增加詞匯學習活動和寫作活動等,從而滿足學生的需求。然而有些教師習慣于另創情境,導致拓展環節與之前的教學割裂。如果仔細觀察插圖,我們可以發現教材其實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拓展空間。學生可以在相同或相似的語境中練習重點句型,悄然提升語用能力。
1.改變細節,提高語用能力。
有時,教材提供的情境不變,只改變一些細節,就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語境中操練重難點句型,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和提高。
譯林新版《英語》四上Unit 6 At the snack bar (Story time)主要內容是Mike和爸爸、妹妹在小吃店用餐,對此,教師可以在拓展環節中設計一個菜單,讓學生在表演時自由選擇菜單上的食物,與書本的菜單不同,這份菜單上有拓展的食物單詞和價格。因此,在表演時,學生會詢問價格,將How much...句型加入表演中,計算食物總價,這樣故事情節就更加豐富,更加完整,更加真實。
2.以圖延伸,創編人物對話。
創造能使思維活躍,創造能使語言豐富。書本上的故事結束了,學生心里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當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創編、續寫故事時,他的語用能力自然能得到提升。
仍以四上 Unit 6 At the snack bar的 Story time為例。除了上文提到的教師可以用改變細節的方法進行拓展訓練,還可以延伸故事,例如,Mike想為加班的媽媽送食物,打電話給媽媽詢問選擇哪些食物。學生可以操練What would you like?Anything else?這兩個重點句型,并復習電話用語。圖8為學生自制的拓展故事。

(圖8)
3.展開想象,填補情境空白。
有時候,由于教材版面限制,或者語句表達的要求,插圖與插圖之間會跳躍式地呈現故事,此時便有了大量的留白,這為學生展開想象提供了空間。鑒于此,在表演的過程中,我們對插圖進行合理補白,加入合適的情境,并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此可以使故事更完整、表演更流暢。
Unit 6 What time is it?(Story time)的插圖表現的是Liu Tao一天中幾個時間點做的事,實際表演中,若完全遵照課本則會顯得表演不夠連貫。此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展開想象(見圖9),圖a和圖b之間Liu Tao會和媽媽說些什么,圖b和圖c之間Liu Tao和Miss Li說了什么,圖c和圖d之間可以再增加時間點和活動,如七點是看電視時間等。
學生表演片段如下(橫線部分為學生創編):
Mum:Wake up,Taotao.
Liu Tao:What time is it,Mum?
Mum:It’s seven o’clock.It’s time for breakfast.
Liu Tao:Oh,I’m late.(著急出門的樣子)
Mum:Don’t worry.Have some food and drinks.
Liu Tao:OK.(做出吃東西的動作)Goodbye, Mum!
Mum:Bye.
Liu Tao:Good morning,Miss Li.(Liu Tao跑到Miss Li面前)
Miss Li:Good morning,Liu Tao.Hurry up!It’s time for class.
Liu Tao:Sorry,Miss Li.

(圖9)
當下,我們雖然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必須具備“讀圖能力”,但是我們仍不應輕視“讀書”的價值,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仍應是教學的主旋律。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握圖文之間的張力,緊扣閱讀教學的脈搏。在利用插圖輔助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文本為主,以插圖為輔的原則。
備課時,教師應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仔細尋找插圖中可以利用的信息,制造信息差,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努力尋找插圖和文本的契合點,化解教學重難點。圖片要精選,要站在整節課、整個單元的角度統籌安排插圖的使用量和使用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拘泥于一種教學模式,要用豐富多樣的手段來處理插圖,盡量開放性地使用插圖,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等多種思維活動,讓學生領會文本的深層意蘊,提高思維品質和語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插圖更好地為語篇教學服務,才能真正提高語篇教學的有效性,增強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注:本文獲2016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
G623.31
A
1005-6009(2017)25-0039-04
朱嘉懿,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江蘇常州,213100)教師,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