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超/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
聚焦質量興農 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李俊超/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

當前,江蘇省農業發展既面臨政策環境好、發展基礎實的難得機遇,又面臨著新老矛盾相互交織疊加的嚴峻挑戰,農業站在了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期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期。推動農業轉型,就必須牢牢抓住質量這個“牛鼻子”,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改革的角度,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在工作思路上再梳理,在政策措施上再發力,在推動質量提升上再創新。
去年以來,全省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里決策部署,狠抓產地環境和投入品兩個關鍵環節,努力提升標準化生產、追溯管理、風險防控和執法監管四大能力,全力確保不發生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省級蔬菜農藥殘留、畜禽產品藥物殘留與違禁物、生鮮乳違禁物例行抽檢合格率分別 達99.3%、99.9%、100.0%,農產品質量安全繼續保持穩定向好態勢。
(一)政府屬地管理責任逐步得到強化
1、整體推進,抓牢抓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各地以安全縣創建為契機,落實政府屬地責任,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總結交流,嚴格創建考核,切實提高群眾滿意度和質量安全水平。張家港、海門、建湖、姜堰等地順利被農業部認定為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常州市及高淳等9縣區已被推薦創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江陰等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通過項目驗收。
2、層層落實責任,建立三級績效考核體系。從績效考核情況來看,今年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已基本納入政府考核體系。農業系統基本建立了省對市縣、市對未納入省級考核的轄區、縣對鄉鎮的績效考核制度,同時,鄉鎮根據“三定一考核”工作要求,對村級協管員工作進行考核,確保各級責任落實到位。
3、加強措施保障,確保經費投入。2016年,全省各級農產品質量工作經費達3.2億元,其中鄉鎮本級財政平均工作經費2.7萬元,基層日常監管工作步入正軌。去年7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并就農產品質量安全開展了專題詢問。專題詢問現場直播得到群眾點贊,對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起到了大檢閱、大促進的作用。
(二)生產者主體責任落實手段多樣有效
1、推進標準化建設,提高生產主體責任落實能力。以“三品一標”認證為抓手,不斷提高標準化生產能力。全省新增“三品一標”2885個,種植業“三品”產量占比達35.3%,面積占比90%以上,基本實現了品牌農產品有產地環境檢測、有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有質量控制措施。
2、開展農產品質量“創牌立信”活動,加強誠信體系建設。省市縣聯動,把“創牌立信”活動作為激勵生產主體自覺守法的平臺,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建立獎勵機制。聯合新華社江蘇分社召開發布會對2016年度評選出的101家省級示范單位進行了授牌。市、縣兩級共評選出本級“創牌立信”示范單位729家次。張家港在報紙和微信平臺上連續5天對參選企業進行了專題報道;無錫對轄區內市級示范單位每家獎勵5萬元。
3、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示范建設,推動全程監管。印發《全省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探索建立以名錄管理、準出證明、包裝標識、追溯系統、標準技術體系等為內容的追溯管理制度。以規模化生產主體為示范,新增追溯示范單位350家。句容將38個基地納入追溯信息系統管理,年打印二維碼標識1000余批。
4、建立責任承諾制度,推動質量安全責任落實到人。通過層層簽訂責任狀、承諾書等形式,推動生產者重視并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鹽城3000多個重點監管企業(合作社)對外懸掛企業法人責任承諾公示牌,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三)主要農產品抽檢查處力度不斷加強
1、風險監測規模穩步提高。全省年抽檢樣品達6.6萬個,檢測產品覆蓋蔬果、農畜禽產品、生鮮乳、稻麥、茶葉等主要農畜品種,及時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組織開展檢測技能競賽、農產品質檢機構能力驗證及農產品質檢機構考核等,切實提高檢測服務能力。
2、基層巡查抽檢工作扎實推進。全年共巡查檢查生產主體12.4萬家次,速測抽檢樣品83.3萬個,努力實現主要生產主體生產過程有監督,產品上市前有檢測。
3、專項整治和日常監管執法力度加強。全省六大專項整治和日常監管執法共出動執法人員34.2萬人次,檢查生產經營企業17.8萬家次,查處問題2480起,立案查處違法案件922件。大豐對全區所有51個大蒜主產村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拉網式檢查,印發承諾書4萬份;淮安每季度對各縣區開展督查,結果通報抄送縣區政府,推動落實日常監管執法。
4、監督抽查工作依法開展。省級監督抽查全年共抽樣2500個,并依法將11個不合格產品移交相關部門查處;下發省級例行監測預警信息11期,要求跟進開展監督抽查。市、縣積極開展本級監督抽查,全年抽查樣品9261個,查處不合格產品50個,監督抽查工作初見成效。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式不斷創新
1、網格化監管機制日益健全。
經過三年的推進和完善,“三定一考核”網格化監管機制得到全面落實,村級協管員管理工作日益制度化。全省監(協)管人員2.17萬名,其中村級協管員1.16萬人。寶應每季度對鄉鎮“三定一考核”落實情況進行督查,確保工作不走樣。
2、信息化手段推動監管精準化。推行將所有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部分生產大戶納入省監管信息系統,對每個監管對象的日常巡查、產品抽檢、宣傳培訓等信息建立信息檔案,監管對象更精準。加強數據對接,推動移動監管。南京通過為期3年的項目,推動涉農街鎮所有監管員、協管員使用APP終端實現智慧監管。推行省級監測工作信息化,提高抽樣規范性和監測結果分析效率。揚州、金湖、啟東、銅山等地主動應用省平臺實現本級監測工作信息化管理。
3、探索散戶監管模式。常州推進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象全覆蓋,對16.6萬個監管對象建立電子信息檔案,以信息化為載體推動“全員、全域、全程、全民”監管。鹽城聘用558名調查員對1萬家分散農戶進行調查走訪,手把手指導落實生產者責任。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思路再創新。當前,江蘇省穩步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農業適度規模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全省農業新型主體快速培育,農民培訓力度不斷加強,這些都為生產主體落實質量安全第一責任打下了良好基礎。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規模化、特色化農產品產業集聚加速推進,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點也會不斷變化。要切實轉變觀念,及時了解本地區行業發展趨勢,及時查找和防控風險隱患,消除監管盲區。
二是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再細化。發展“互聯網+”農業、休閑創意農業等新的經營方式以及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是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2016年,江蘇省農產品網絡營銷額達280億元,增幅25%以上。要更加重視這些新變化,深入研究部門職責分工,大膽探索創新監管制度機制,積極推進精細化監管,創新宣傳培訓方式,不斷提高監管的精度和深度。
三是消費結構升級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再提升。當前,綠色優質、適銷對路的高品質農產品國內市場供不應求,普通產品卻又賣不上價,結構性供過于求,不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需要。為此,江蘇省提出了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戰略,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要加強優質農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把控,不斷提高監測能力和依法監管能力,切實加大執法檢查,切實把好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各地要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認真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扎實推進質量興農,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思路是,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為目標,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年活動為抓手,聚力創新,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大力推進標準化建設,打造一批質量品牌
1、要加強源頭管控。強化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檔案,對不適合食用農產品生產的區域要及時調整種植結構;加強產地污染防控和污染區修復,打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力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大經營準入管理,強化生產許可,推廣農資連鎖經營和直銷配送,提高優質放心農業投入品覆蓋面;加強高毒農藥經營使用管理,推進低毒低殘留替代藥的推廣使用。
2、要推動綠色生產,培育質量品牌。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加快推進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推進減量化綠色生產。大力發展“三品一標”優質安全農產品,持續開展園藝標準園、畜牧健康養殖示范場等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推動規模生產主體按標生產、綠色生產。推進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把質量建設融入品牌建設,打造質量安全品牌。
3、要加強生產過程質量風險管控。加強對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全過程的指導,突出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點管控,督促生產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合理用藥、科學施肥,切實落實禁限用規定和休藥間隔期、生產檔案記錄等制度,把農產品質量安全貫穿于整個農業生產過程。鼓勵生產主體建立生產過程質量控制體系,防范質量風險。
4、要強化科技支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標準化生產、檢驗檢測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技術的創新工作,加快優質安全生產技術的普及推廣。研究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險等市場手段,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二)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樹立一批質量安全典型
1、鞏固首批國家安全縣創建成果。首批4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要建立長效監管制度體系,努力打造成標準化生產、全程監管、監管體系建設、社會共治的樣板區。要加強動態管理,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或出現考核不合格的情況。要繼續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參加“雙安雙創”成果展,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
2、開展好第二批國家安全縣創建試點工作。近期農業部將公布第二批試點單位名單,今年還將修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方案、考核要求和管理辦法。待名單公布后,省里將召開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啟動會,各創建單位要充分發揮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及時開展創建動員,分解落實創建任務,重點補齊薄弱環節,著力推動制度機制創新。要把標準生產技術規程的進村入戶率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是否過關的核心指標,切實提高創建成效。
3、開展好省級創建。今年省級將選擇4個縣市開展第二批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創建單位要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標準為參照,用好創建補助資金,切實補齊薄弱環節,推動工作創新創優,力求通過創建,解決制約本地監管水平提升的關鍵問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三)提高風險監測和應急處置能力,織密風險預警網
1、進一步細化方案,加大風險監測力度。要穩定例行監測規模,省、市、縣三級開展定量風險監測6萬批次以上,進一步擴大抽檢品種、抽檢主體、監測參數規模。深入開展專項風險監測,省里繼續對稻麥等9大類產品開展專項風險監測,鼓勵各市結合區域特色產業選擇1~2個品種開展風險排查,切實發揮風險監測對產業的預警作用。各縣區、鄉鎮要不留死角、全面排查,對當地主要農產品按品種建立風險檔案,制定監測、檢查方案,實行精準化監管與風險防控。
2、建立聯動工作機制,加強結果會商。推廣應用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平臺,建立監測聯動工作機制,加強協調交流,避免重復抽樣。加強專家隊伍建設,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作用,建立監測結果分析會商機制,通過會商查找風險隱患。對風險隱患點,要精準發力,從嚴從細從實監管,以及時清除隱患,確保消費安全。
3、提高檢測技術服務能力。加強對通過認證的質檢機構的督導檢查,推動飛行檢查常態化。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要加強監測技術研究,積極開展相關參數認證、技術培訓、能力比對等工作,加大基層速測的技術指導力度,強化質量監管的技術支撐。
4、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加強正面宣傳,充分利用互聯網、微博、微信以及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科普解讀,及時應對各類謠言、傳言或不實信息。要健全應急預案,強化應急值守,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加大輿情監測和研判力度,鼓勵各地開展科普培訓與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四)強化農產品監管執法,保持嚴管嚴打的高壓態勢

強化源頭管控,是提升農產品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圖為如皋市相關工作人員對農資進行現場檢查。
1、狠抓突出問題整治。專項整治活動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突出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種植業重點是落實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治理限用高毒農藥違規使用和禁用農藥隱性添加等問題,切實規范農藥使用行為,著力解決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畜牧業重點是打擊使用“瘦肉精”和禁用抗菌藥、非法收購屠宰病死畜禽、私屠濫宰、注水及注入其他物質等行為,著力解決獸藥殘留超標問題。農資打假要抓住重點農時和重點產品,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嚴懲坑農害農違法犯罪分子,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維護好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各地在省級統一部署的基礎上,要著重針對1~2個本地主導產業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切實消除風險隱患。
2、強化日常監管執法。加強日常巡查檢查,充分發揮鄉鎮監管員、村級協管員作用,定期組織開展日常巡查,使生產主體巡查覆蓋率達100%。加強對庫存高毒農藥、分散農戶使用高毒農藥等專項督導檢查。推動實施風險分級管理,加大對高風險農產品生產主體的檢查頻次。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查處力度,對巡查檢查、監督抽查、群眾舉報等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有案必查、查必徹底,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主動化、常規化。
3、依法開展監督抽查。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理解監督抽查工作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推動基層依法開展監督抽查。各地要把風險監測、巡查檢查中發現有隱患的企業(基地)作為重點抽查對象,加強檢打聯動,通過主動執法查處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案件。
(五)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優化監管執法手段
1、繼續推進“三定一考核”監管模式,抓好典型示范帶動。各地要動態更新監管網格,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充分調動發揮好村級協管員作用,不斷優化網格化監管體系。今年省里將啟動實施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再提升工程,支持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儀器設備更新升級,推進監管站標準化建設。同時,開展示范鄉鎮監管站評選活動,推出一批典型站所,示范帶動鄉鎮監管工作上水平。
2、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建立長效投入機制。優化省級績效考核方案,推動市級對轄區考核全覆蓋,健全縣市對鄉鎮的績效考核體系,實現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各級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推動建立穩定的長效投入機制。
3、優化信息化監管手段,推動監管工作痕跡化。省里今年將對監管信息系統進行升級,優化系統界面,提升運行速度,推動網格化監管信息數字化、痕跡化,開發APP移動客戶端,實現監管信息實時錄入,監管情況實時掌握。各市縣要加大創新力度,在省級平臺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發個性化監管模塊,加快系統對接,推進移動監管,盡快實現監管信息痕跡化、電子化。
4、加大業務培訓力度,提高監管工作水平。建立完善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制度,積極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內容納入農業科技示范戶、新型職業農民、農技人員培訓,加大監管人員法律法規、日常監管、行政執法、應急工作等培訓力度,不斷提升監管工作水平和能力。
(六)加快追溯管理工作試點,打造一批監管新亮點
推動建立“從農田到市場”的追溯體系,發揮追溯機制倒逼作用,推動生產主體責任落實、消費透明放心。
1、繼續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示范單位建設。新增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試點單位350家,鼓勵各地開展本級追溯試點示范創建,擴大各地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追溯試點規模。加大資金扶持,支持追溯試點單位提高包裝標識使用率,通過包裝標識追溯到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地址、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省里將推薦評選一批好的追溯典型,形成一套追溯經驗集錦。
2、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運行機制。今年農業部將出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制定發布一批相關標準,并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試運行。屆時我們將加強工作銜接,加大培訓力度,積極推進平臺對接和應用,努力實現江蘇優質農產品在全國范圍內可追溯。省里將進一步探索以包裝標識為載體、以生產銷售記錄臺賬為內容、以二維碼等信息化手段為查詢方式的追溯管理機制。各地要將追溯管理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之一,盡快理順工作思路,創新管理方式,打造一批追溯管理亮點。
3、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
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主動出具產地證明、合格證等,支持企業開展產品上市前自檢或委托檢測;加強與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協作,充分發揮市場準入倒逼作用,推動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制度銜接。
4、加強誠信建設,落實追溯企業主體責任。繼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創牌立信”活動,重點在追溯試點示范企業(基地)中樹立誠實守信、高度負責的質量安全主體意識,守住追溯產品質量安全底線。推動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黃、黑名單制度,探索建立分級分類監管模式,不斷優化監管資源配置,努力實現監管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