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從華 戚曉春 高 幸/江蘇省鹽城市農業委員會
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制度的鹽城樣本
黃從華 戚曉春 高 幸/江蘇省鹽城市農業委員會
合格的農產品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但歸根結底是“產”出來的。如何全面貫徹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向市場和消費者提供更多質量合格、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已經成為當前老百姓關注的共性問題,也是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的問題。加強農產品質量源頭監管,研究和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鹽城市是江蘇省最大的農業市,全市有3500多家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僅蔬菜種植面積就達490多萬畝,產量1400多萬噸。隨著農產品市場流通的加快,地產農產品不但供應本地市場,還跨江過洋銷往外地市場,同時,外地反季節產品也不斷涌入。為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十二五”以來,鹽城市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建立了市、縣、鄉鎮、村四級網格化監管體系,落實了監管人員和生產主體的“一對一”掛鉤責任制,實現了市、縣、鄉鎮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能力全覆蓋,信息化監管手段也逐步建立,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在“管”的層面上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農產品在“產”的環節上與工業產品不同,具有特殊性,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生產規模難控制。生產規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土地承包經營規模,地塊小而分散是當前農產品生產主要特征。二是產品種植指導效力低。農業部門只對大宗作物種植具有一定指導作用,農戶在其余作物品種上具有極大的種植自主權。三是農業用藥不規范。農作物病蟲草防治用藥具有經驗性強、隨意性大的特點,亂用、濫用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四是價格導向影響生產質量。規模產品生產有標難依、“提籃小賣”產品無標可依,追求產量和效益最大化,價格導向始終高于對質量安全的追求。五是品牌效應難發揮。“三品”等品牌農產品“優質不優價”問題多年來一直制約著農產品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質量管控投入方面,還存在“牌子歸牌子,牌子是給人看的;產品是產品,產品是要賣錢的”錯誤觀念。六是市場管理不到位。農產品市場經營主體規范化管理水平較低,產品入市質量不設防,無準入門檻,市場倒逼機制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導致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處于雷聲大雨點小的“管不透”狀態。
綜合上述情況,就農產品質量保障方面分析,現階段“產”的問題尤為突出,特別是在市場不設防的狀況下,率先研究和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制度,將對提高農產品源頭質量監管水平產生廣泛的指導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鹽城市積極探索建立農產品生產的產地準出制度。該制度的核心目標是“產品合格”,建設內容是農產品生產要達到“八有”標準,即:農產品生產主體應按照“質控有制度、人員有責任、產品有標準、藥肥有臺賬、生產有記錄、售前有檢測、準出有證明、信息可查詢”,確保上市農產品達到安全優質的標準,具體要求如下:
(一)質控有制度。農產品生產主體要建立農產品質量管理制度,包括田間管理制度(生產環境)、農藥購用制度、肥料購用制度、倉庫管理制度、生產記錄(檔案)管理制度、產品采收上市管理制度。
(二)人員有責任。農產品生產主體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負直接責任,法定代表人為第一責任人,作出質量安全承諾并公示;落實內部質量管理人員的責任并公示,將藥肥購用、安全間隔期、日常記錄、質量檢測等責任逐一細化,分別落實到具體人員。
(三)生產有標準。農產品生產必須有相應的符合質量安全要求的生產標準或技術規程,并按照標準、規程進行生產。對員工開展標準、技術規程等安全知識培訓,企業質量管理人員進行日常督查,確保合理使用農藥、生長調節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遵守農業投入品安全間隔期規定,不超范圍、超劑量使用農業投入品。
(四)藥肥有臺賬。農產品生產主體要建立農藥、肥料等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投入品的購進、入庫、領用、回收等記錄臺賬,全體員工參加用藥技術培訓,落實用藥責任,嚴肅用藥紀律,人人掌握農藥安全間隔期知識并認真執行。
(五)過程有記錄。農產品生產主體要依法做好農產品生產過程記錄,記錄包括作業時間、作物名稱、作業田塊、作業內容、用藥施肥名稱(成分)和用量、天氣狀況、施藥(肥)責任人等信息,特別要及時如實記錄采收前最后一次用藥情況,確保記錄真實有效,記錄依法保存2年。
(六)售前有檢測。農產品生產主體執行農產品檢測合格上市制度,在產品采收前,每個批次都經檢測合格后才能采收和上市銷售。積極創造條件建立農殘快速定性檢測點,提高自行檢測能力。暫不具備條件的,應委托所在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進行檢測。生產主體(委托方)提供的檢測樣品應代表本批次產品的質量。鄉鎮快速定性檢測室應無償提供檢測服務,并提供來樣檢測結果證明,農產品生產主體也可委托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定量檢測。經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不得采收和上市銷售。
(七)準出有證明。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應根據不同產品類型和數量采取相應包裝之后上市銷售,并向銷售對象提供相應的產地證明和質量合格證明。通過認證的且在有效期內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由獲證單位在“三品”證書復印件上加蓋公章后,作為產地準出的依據證明提供給銷售對象。非“三品”農產品應按照市場準入的要求,向銷售對象提供相應的《農產品產地準出證明》,或提供《農產品產地證明》和《農產品質量檢測證明》。
(八)信息可查詢。上市銷售的農產品,應當按規定采用相應手段向銷售對象明示產品生產相關信息,便于信息查詢。生產主體對上市銷售的農產品在建立原始生產記錄的基礎上,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將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情況錄入電腦,并及時上傳到相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對于包裝上市的“三品一標”農產品,應在包裝表面標明品名、產地、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名稱、生產日期等信息,或者通過粘貼附加標識、產品質量追溯二維碼、企業追溯二維碼等方式標明產地準出信息;對未包裝上市銷售的農產品,應當采取附加標簽、標識牌、標識帶、說明書等形式標明農產品的品名、生產地、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名稱等相關信息。

東臺市中糧豬肉分割主產線 張 捷 攝
目前,鹽城市已經在全市9個縣(市、區)試行“八有”標準,并推動建立一批產地準出示范基地。針對在此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對推行產地準出制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全面實行市場準入,發揮倒逼作用。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還廣泛存在于蔬菜、畜禽、水產、水果、茶葉等初級農產品中。在市場不設防的前提下,僅通過法規、政策來規范和限制農民生產行為的做法,見效時間較長,效果滯后。但是,如果設置了市場準入門檻,建立健全準入制度,讓不按標準管理和生產的農產品如同工廠中生產出的殘次品一樣,不得進入市場銷售,市場準入的倒逼作用就能得到有效地發揮,產地準出制度就能得到更有效的落實。因此,要落實好產地準出制度,必須首先健全并嚴格執行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
二是加強政府引導,調動生產積極性。目前,不少地方農產品生產處于“一靠天二靠藥”的現狀,而低毒生物農藥取代高毒化學農藥、有機肥取代化學肥料、專業技術人員標準化生產取代傳統經驗種植養殖等提高農產品生產質效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力、資金和設備設施的投入。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各級政府重要的民生工程,對此,政府應該出臺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如按照企業實施產地準出產品的總量給予一定的政策性獎勵等,調動企業增加質量管理投入的積極性,從而使更多的農產品生產企業主動按照產地準出標準進行質量管理。
三是擴大生產規模,拓寬制約范圍。我國農村人多地少,農產品生產的分散性問題突出,即使市場實行了準入制度,受到制約的也只是生產規模大、批次產品總量多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對小散戶很難發揮制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推行聯耕聯種,擴大農產品生產規模,創建品牌產品,降低生產成本,消化質量管理成本,提高質量品牌效益。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企業+農戶” “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以企業和基地的生產技術和規范要求,指導農戶開展標準化生產,不斷擴大覆蓋面,以減少小規模生產的小批量產品,從而增加產地準出的產品比例,使產地準出制度得到更大范圍內實行。
四是建立崗位責任制,發揮監管職能。加強對農產品生產主體的監督管理是各級農業部門的重要職責。由于農產品種植、養殖品種多,地域分散,必須堅持“管業務必須管安全,抓生產必須抓質量”原則,自上而下地建立全員監管崗位責任制,切實加強對農產品生產企業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指導、過程質量管理督導,強化巡查督查,開展產品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溯源查處,消除隱患。同時,將實施產地準出的行為列入誠信企業建設內容,進行廣泛宣傳和推介,積極發揮產地準出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