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文
咸陽市渭城區防汛抗旱農田基建辦公室
【摘 要】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深受旱澇災害的困擾,防汛抗旱減災一直都是我國在預防和抗擊自然災害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但是,不同的時期防汛抗旱減災工作有著不同的特點。當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此項工作的展開提供了物質和技術支撐,黨和人民也更加重視該項工作,本文通過具體分析我國水旱災害的國情,討論防汛抗旱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對于增強防汛抗旱減災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時期;防汛抗旱;成效;減災對策
引言
我國國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非常大,因此南北旱澇多發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南方氣候濕潤,雨水充足,很有可能發生水災,北方氣候干旱,降水量少,就容易發生旱災,旱澇急轉的情況時有發生。旱澇多發給我國的人民帶來了不可估計的損失,特別是近些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嚴重破壞了自然的生態環境,更是加重了災情。所以,我們必須更加重視防汛抗旱工作,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提出新的解決對策,來減少自然災害給我國帶來的損失。新的時期有新的理念,現在應對旱澇多發,不再是原來的被動應對,而是化被動為主動,提前監測和預防災情。防汛抗旱理念的轉變,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旱澇災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1.防汛抗旱減災的現狀
從有大禹治水開始至今,我國一直都非常重視防汛抗旱救災工作,尤其是我國國力逐漸強盛之后,防汛抗旱減災體系越來越完善。首先是理念上的認知,防洪抗災不再是局部地區人民的事情,而是全國人民的責任。國家建立了完善的組織機構來管理控制災情,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其次,經濟的發展為抵御災情提供了技術支持,更多的技術應用到防汛抗災,更多的工程技術人員投入到工作中,形成了完善的工程體系,大大提高了防御災情的能力。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出臺,有效抑制了破壞防汛抗旱工作行為的發生,從現實角度解決了旱澇難以抵御的問題。
2.防汛抗旱減災取得的成效
近些年來,觀念上的轉變推進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順利展開。從以前被動地加固堤壩來控制洪水到現在的給洪水放行進行洪水管理,從以前對抗旱片面的認識到現在的考慮周全。事實告訴我們,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妥協,人類才能更好地在自然界中生存,才能以最小的代價最大的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些地方的水利工程體系就依據了當地的自然環境,體現了當地獨特的自然風情,盡量減少人為干預,還原大自然的淳樸。這樣在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又體現了人水和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也滿足了人民的需求。提前防范意識的加強,預先監測洪水,時時關注降水量的變化,就能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搶得先機,面對災害的時候,我們才能處變不驚,沉著應對。
3.防汛抗旱減災面臨的挑戰
人為活動導致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全球變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而由此引發的氣候條件的變化更是加劇了中國的旱澇災情,極大地挑戰著防御工作。同時,從現實來看,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壓力巨大,糧食壓力大,再加上自然災害,糧食減產,無疑更是雪上加霜。然后,是理念上的挑戰,當前的防汛抗旱不再是以前減少經濟損失,而是著眼于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首先要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我們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牢記以人為本的理念,開發洪水資源,開展抗旱等工作的前提均是要保證人員安全。接著,跟隨我們國家的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我們當前的社會目標是構建和諧社會,這就要求我們,防汛抗旱工作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兼顧各個方面、各個群體、各個地區的利益,才符合當前的趨勢。最后,面臨不斷變化的環境而導致的災情的不確定性,我們要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系統,怎么樣去建立,建立什么樣的應急系統都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綜上,當前的防汛抗旱減災工作仍然面臨很多的挑戰,必須緊跟社會發展的需要,變革管理模式,完善防汛抗旱保障體系,以及提高技術水平等等都需要改進。
4.防汛抗旱減災的對策
4.1更新防汛抗旱減災的理念
解決洪水問題,除了人類無法改變的大自然的力量,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人類活動對于氣候
4.2完善防災工程體系
旱澇災害相比較其他自然災害來講,有著自己特點,發生迅速、破壞力強、持續時間久這些特點要求我們要及時做好預防旱澇災害,減少損失。為了保障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展開,必須建環境的影響,從我們自己的角度,掌握好人類活動的尺度,不超過大自然正常運轉的承載量,做到人與自然和諧。規范人類活動,通過法律法規的強制力,制止不合理的開發、胡亂填湖造陸等不良行為。在防范洪水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學會利用洪水資源,變不利為有利,為人類創造財富。同時,還要提高風險意識,建立洪水和干旱風險公示制度,提前編制防洪抗旱預案,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設完善的防災工程,為其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保障根據。應對沒有辦法準確預測的災害,要建立完善的減災工程,以期在災害發生之后能夠將危害減到最低。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力量,加強對災害的監控。GPS定位系統、遙感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監測和預防災害,為進一步應對災害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有助于下達最為符合實際狀況的決策方案,以及開展救災工作。
4.3構建科學的管理制度
只有構建科學的管理制度,有對于全局整體的把握和統一的指揮,才能夠應對復雜的防汛抗旱工作 。堅持統一指揮與分部門行動的原則,有利于加強全局觀念,做出更符合大局的決策,分部行動又能發揮各個部門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配置人員及物資,做到防洪抗災工作的有序進行。加強各級管理機構的應急反應能力,對管理人員進行不定期的培訓,提升管理人員的素質。同時,推進防汛抗旱現代化建設,提高工程抵御災情的能力。一定要做好防汛抗旱的基礎工作,提出合理有效的抗洪抗旱方案,并進行評估演練。還要不斷規范人類社會活動,對附近的村民進行宣傳教育,共同抗旱抗洪,要輔以法律手段,必要的時候強制村民遵從黨和國家的有關安排。我們要更為科學合理地規劃、設計防洪防旱的工程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效,為人類創造效益。
4.4加強防汛抗旱能力建設
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是人類創造再多的物質財富都不能彌補的。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雖然為防汛抗旱提供了技術和物質支持,但是,也在另一方面破壞了自然界的環境加劇了災害的產生,我們除了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尊重自然、規范自身的行為,還要增強抵抗災害以及應對災害的能力。普及防汛抗旱的知識和理念,對頻繁發生洪澇災害的地方以及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的人民,要加大防汛抗旱知識的宣傳力度,讓他們樹立抗大洪、救大災的思想意識,同時培養他們抗災自救的能力。選拔青年才俊組建一支防汛抗旱搶險工作隊伍,讓他們率先成為先進的群體,熟練掌握防汛抗旱的豐富知識和先進技術。以優良的素質,精湛的技能,帶領當地居民共同進行防汛抗旱工作。
5.結束語
總而言之,防汛抗旱工作十分重要,關系著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以及經濟發展,在新的時期對于防汛抗旱工作有著新的要求以及挑戰,面臨快速發展的經濟帶來的雙重效應,一方面,我們要規范人類自身行為,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要利用經濟發展帶來的優勢,科技地快速發展也為我們開展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支撐。本文對防洪抗旱減災提出了幾點小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開展防汛抗旱工作,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孫東亞,丁留謙,姚秋玲.關于改進我國堤防工程護坡設計的建議[J].水利水電技術,2015(2):34-35.
[2]唐傳利.關于開展河湖連通研究有關問題的探討[J].中國水利.2015(06):37-38.
[3]董哲仁,孫東亞,等.生態水利工程原理與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