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226300)
張 毅●
?
“多媒體”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226300)
張 毅●
多媒體優(yōu)化了我們的教學,對于高中生物教學而言,作用頗多,方便了學生對微觀世界的觀察和生物模型的建立.
多媒體;高中生物課堂;動態(tài)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結合高中生物學科的特點,筆者認為多媒體在如下兩個方面對于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貢獻最為突出.
在微觀領域(比如細胞和細胞內化合物的研究)生物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的深度與難度的,借助掛圖與模型進行講解使得學生知識建立與理解是我們通常會用到的手段.但是很多有關反應或變化的現象在這種手段下卻難以得到充分的展示.若想把問題的難度降低層次,教師可以合理設置動態(tài)并引導學生觀察其變化,使得微觀現象的生物知識得到具體展現.
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這一過程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借助板書和教師講解的傳統(tǒng)教學并不能使得全體學生都能理解還耗費大量的課堂時間.筆者在這個內容教學時運用Powerpoint依據設計的思路進行了動態(tài)效果的設定:隨著兩個氨基酸的出現,教師把一個氨基酸的羧基與另一個氨基酸的氨基用方框將其圈出,并用指向下方的箭頭表示這兩者形成一個水分子的動態(tài),再用指向右側的箭頭來表示二肽和一分子水的動態(tài)生成,氨基和羧基的部分用方框圈出表示“脫去”,最后進行連接形成肽鍵.如圖所示:

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利用簡單的動態(tài)設置被展示得尤其完整,變化的地方被筆者運用特殊的符號作出了鮮明的標識,學生帶著問題邊仔細觀察邊認真思考,在建立理解型的認知后,復述和書寫出這個過程對于學生來講也就不是難事了,省去教師很多口舌的同時教學目的也順利達成了.
再比如有關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這個內容的師生共學中,面對分泌蛋白是在哪里合成的這個問題時,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很快就得到核糖體這個答案.但是在面對分泌蛋白從合成至分泌再到細胞外依次經過了哪些細胞器或細胞結構這個問題時,在沒有文字對實驗現象進行解說的情況下,學生基本沒有辦法直接從書本的靜態(tài)圖形中找出正確的答案,為了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并為他們構建出思維活動的平臺,筆者又設置了一組動畫演示:用亞顯微鏡放大的一個豚鼠胰腺細胞的結構,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3H標記的亮氨酸制作的顆粒,以及一系列關于兩者移動的軌跡制成一組動畫,學生在遵循軌跡以及先后出現時間的觀察中很快就找出了正確的答案.
觀察事物連續(xù)發(fā)展過程也是生物學的范疇,不過,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整體全面掌握其特點與分析比較各發(fā)展階段的聯系和區(qū)別都是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對某一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為了使得高中生物的課堂生成精彩,有效播放動態(tài)和合理調控教學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比如,在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探究活動中,因為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完成的連續(xù)性這一特征,學生的思維在靜態(tài)插圖的觀察中得不到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無法聯想出完整的過程.但多媒體帶給學生的動態(tài)演示使得學生的觀察可控制并且清晰簡單,學生對于各時期的分裂特征也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再比如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轉錄”和“翻譯”這兩個重要步驟.筆者首先為學生演示“轉錄”過程并停留在細胞核的結構簡圖上,使得DNA雙螺旋結構突出展現,解螺旋以及一個一個片段合成mRNA的過程用動畫演示后,再暫停且要求學生指出圖中DNA的模板鏈并能歸納轉錄的條件,筆者再把mRNA合成、從核孔出來與細胞中核糖體結合的動態(tài)進行演示,并過渡到“翻譯”這一過程:一個攜帶啞鈴狀氨基酸的tRNA,在木偶似動作中將其另一端上的堿基與mRNA上的密碼子互補配對后,它卸下了它所攜帶的氨基酸并再去轉運其它相應的氨基酸,這些不同的顏色和形狀表示的氨基酸連接起來就是蛋白質,且其具有一定的有序性.
Flash動態(tài)播放一般只放映動態(tài)過程,因此,教師要把控好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并適度提出課前已經精心預設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動態(tài)演示的觀察中建立討論交流的氛圍,引導學生進行層次分明的探究活動并在各個層次的探究活動中建立各個不同的知識信息,只有這樣才能使動態(tài)演示的模型在師生交流互動的探究式學習中發(fā)揮其最大的作用,使得學生既能保持鮮明良久的記憶,又能產生更多的思維突觸達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當然,我在應用多媒體組織課堂教學時,也應該意識到多媒體僅僅是輔助教學的手段,更主要的還是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生物學素養(yǎng).
[1] 施憶.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的活動與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 李新旺.教育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61~64
G632
B
1008-0333(2017)15-0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