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濤, 黃 明, 王海云, 李保全, 劉新偉
(1. 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 武隆縣供電分公司,重慶 408500; 2. 新疆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8)
基于預測電流控制的光伏并網系統最大功率點跟蹤算法
劉江濤1, 黃 明1, 王海云2, 李保全1, 劉新偉1
(1. 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 武隆縣供電分公司,重慶 408500; 2. 新疆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8)
針對光伏發電的突變性及晝發夜停特性提出一種新型的基于預測電流控制的光伏并網系統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算法。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光伏陣列的非線性特性,最大功率點周圍光伏電壓的振蕩及逆變器、濾波器的設計等。為了確保系統采用控制算法的穩定性,MPPT的設計應運而生,在此基礎上通過改進算法從光伏系統的電壓與電流預測基準電流進而控制光伏并網系統。通過與傳統的波動相關控制方法對比給出了仿真結果。仿真結果表明:在光照發生突變時,與傳統的波動相關控制法相比,提出的改進算法的跟蹤速度較之提升9.3%,并能夠準確跟蹤光伏并網系統最大功率點,且性能穩定可靠。
光伏; 并網; 最大功率點跟蹤; 預測電流控制
近年,光伏發電作為清潔能源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光伏發電的不穩定性,大面積“棄光停發”的尷尬局面長期存在,如何行之有效的利用光伏能源一直困擾著廣大專家學者。由于光伏發電的突變性以及晝發夜停特性,傳統的最大功率點跟蹤(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算法的光伏并網系統的性能時常受到速度與準確度的雙重困擾[1]。為了穩定可靠的獲取太陽能并使光伏系統產生最大功率,提出一種高效、簡單可靠的MPPT算法迫在眉睫。眾所周知,光伏陣列的非線性特性一直是阻礙MPPT算法發展的瓶頸。光伏陣列的非線性特性主要取決于溫度、光照幅度、運行電壓以及最大功率點周圍光伏電壓的振蕩。
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針對光伏陣列的MPPT算法這一熱點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大多為非真正意義上的MPPT,且與實際應用相差甚遠。文獻[1-2]采用簡單實用電路結構的開路電壓比例系數法。文獻[3-5]針對光伏發電的突變性采用高效簡單的波動相關控制法,但其具有需要變流器持續工作的弊端。文獻[6]研究了不同光照環境下采用滑模控制法的MPPT對光伏并網運行狀態及其出力的影響,雖然顯著提高了光伏系統MPPT速度,但變量Δu的引入會影響系統跟蹤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綜上所述,至今針對真正意義上的光伏發電系統MPPT,并與實際應用結合緊密的簡單穩定可靠的控制方法鮮有研究。考慮到光伏陣列的非線性特性,本文采用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的數學模型進行建模,通過對光伏系統電壓與電流的跟蹤,進而預測出基準電流,對不同邊際條件、不同場景下光伏的電壓、電流及其出力進行實時預測,達到對光伏并網系統穩定可靠控制的效果。
傳統的基于波動相關控制的光伏并網系統MPPT算法主要依賴直流側電壓控制器跟蹤最大功率點,并通過維持直流側電壓穩定產生基準電流到控制器得以實現。圖1給出了傳統的光伏并網系統。

圖1 傳統的光伏并網系統MPPT結構圖
本文將通過向電網中注入阻性電流獲取線路頻率,并控制逆變器獲得統一功率因數。綜合考慮諸多因素,本文采用兼具經濟與實用性的電流控制器;同時為了消除靜態誤差與電網諧波對試驗的干擾,還選用了比例諧振控制器[7-8]。
光伏陣列由串聯光伏電池組成,通過分析I-U特性曲線得出光伏出力的數學模型:
(1)
式中:u0、α0、α2、α4——光伏瞬時功率近似系數。
由于給定運行條件下上述系數保持恒定,故此種情況下輻射及溫度變化可忽略不計。考慮穩態時光伏系統輸送到電網的最大功率并對式(2)求導得出:
(2)
鑒于傳統的電壓控制器線性化周圍的最大功率點易產生小信號干擾;一般來說,對于直流電壓附近最大功率點產生較大波動的系統模型應采用式(3)中的數學模型,而不是高度非線性化的數學模型。
光伏模型產生最大功率PMPP時光伏出力可等效為
(3)
u0、α0、α2、α4的值取決于光伏陣列的工藝以及環境條件。對于一個由NS個模塊串聯以及Np個模塊并聯的光伏系統,u0、α0、α2、α4可以通過式(4)近似得到:
(4)
式中:P1——單一光伏電池的功率。

圖2給出了不同算法下的P-U曲線對比。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較之前算法的收斂速度整體提升了9%,因此更加實用于MPPT。

圖2 采用不同算法的近似P-U曲線


圖3 兩種條件下P-U特性曲線對比
本文提出基于式(3)中數學模型作為光伏模型的非線性控制器。其控制系統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基于式(3)中非線性模型的控制系統框圖
非線性控制器由基于預測電流的MPPT控制策略與電流控制器組成。本文提出的光伏并網系統MPPT結構圖如圖5所示。

圖5 本文提出的光伏系統MPPT結構圖
考慮到光伏發電晝發夜停的現象以及光伏陣列的非線性特性,本文提出一種新型的基于預測電流控制的光伏并網系統MPPT算法。此算法改進的關鍵是實現預測電流的控制。采用改進后算法不僅跟蹤收斂速度大幅提升而且使光伏并網系統性能更加穩定。
本文將針對影響預測電流控制的電網電流波動以及控制變量的靜態誤差,進行逐一改進。基于預測電流控制的MPPT算法與傳統的基于相關波動控制算法原理較為相似,均采用電流控制器控制光伏并網系統輸入輸出電流保持平衡達到跟蹤最大功率點的目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算法主要采用直流側電壓控制器跟蹤最大功率點;而本文采用的算法略去電壓控制器,主要依靠預測電流控制算法,并結合電流控制器對光伏系統最大功率點進行跟蹤。


采用新算法設置仿真參數并對光伏并網系統進行仿真。在光電時域局限下對2 MW小型光伏電站進行研究,并在圖6給出了光照強度在2 s時間內從1 000 W/m2下降到700 W/m2,相同條件下針對傳統算法與新算法進行仿真的波形。

圖6 本文提出的預測電流控制MPPT算法與傳統波動相關控制MPPT算法在不同條件下光伏出力、光伏電壓以及電網電流的仿真結果

算例采用接近真正意義上MPPT算法,在實際應用中具有普遍性,另外研究傳統算法在同等條件下的性能發現本文提出的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根據仿真結果分析該算法不僅能有效跟蹤負荷,而且能對光伏并網系統實行穩定可靠的控制。
本文對不同邊際條件、不同場景下光伏的電壓、電流及其出力在采用傳統算法與采用新算法的最大功率跟蹤點進行實時跟蹤預測,分析兩種算法下光伏系統負荷跟蹤度和出力性能。綜上所述:


[1] BRITO M D, GALOTTO L, SAMPAIO L,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main MPPT techniques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J]. IEEE Trans Ind Electron, 2013, 60(3): 1156-1167.
[2] MEZA C, NEGRONI J, BIEL D, et al. Energy-balance modeling and discrete control for single-phase grid-connected PV central inverters[J].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8, 55(7): 2734-2743.
[3] 吳理博,趙爭鳴,劉建政,等.單級式光伏并網逆變系統中的最大功率點跟蹤算法穩定性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626,(6): 73-77.
[4] 周林,武劍,栗秋華,等.光伏陣列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方法綜述[J].高電壓技術,2008(6): 1145-1154.
[5] 趙敏.光伏并網發電的最大功率點跟蹤算法的研究[D].重慶: 重慶大學,2009.
[6] BERES R, WANG X, BLAABJERG F, et al. A review of passive filters for grid-connected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s[C]∥ In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APEC), 2014 Twenty-Ninth Annual IEEE, 2014: 2208-2215.
[7] CASTILLA M, MIRET J, MATAS J, et al. Linear current control scheme with series resonant harmonic compensator for single-phase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inverters[J].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8, 55(7): 2724-2733.
[8] VILLALVA M, GAZOLI J, FILHO 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photovoltaic arrays[J]. 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9, 24(5): 1198-1208.
[9] THOTTUVELIL V, CHIN D, VERGHESE G C. Hierarchical approaches to modeling high-power-factor AC-DC converters[J]. 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1, 6(2): 179-187.
[10] 蔡曉峰.基于輸出電流的光伏發電系統最大功率點跟蹤算法研究[D].合肥: 合肥工業大學,2009.
[11] CHAVARRIA J, BIEL D, GUINJOAN F, et al. Energy-balance control of PV cascaded multilevel grid-connected inverters under level-shifted and phase-shifted PWMs[J].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3, 60(1): 98-111.
Computed Current Control Method for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of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
LIUJiangtao1,HUANGMing1,WANGHaiyun2,LIBaoquan1,LIUXinwei1
(1. Wulong Power Supply Branch, STATE GRID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Company,Chongqing 408500, China;2.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08, China)
A new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 topology for a grid-connected PV system considering the sudden changes in environmeons wa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voltaic array according to actual condition, maximum power point of PV voltage oscillation around as well as the design of the inverter and filter and so 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adopts the control algorithm, the design of the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arised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rough the improved algorithm from photovoltaic system reference current and voltage and current predictive control photovoltaic (PV) grid-connected system. Based on compared with the ripple correlation control (RCC) method of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giv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ripple correlation control (RCC) method when the solar radiation generate the sudden changes, the proposed improved algorithm of tracking speed increased 9.3%, the new algorithm not only could accurately track the maximum power point of photovoltaic (PV) grid-connected system, but also had the stable and reliable performance.
photovoltaic (PV); grid-connected;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 computed current control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267017);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IRT1285)
劉江濤(1985—),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清潔能源及其并網技術。 黃 明(1969—),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綜合自動化和并網發電系統穩定性等方面的研究。
TM 301.2
A
1673-6540(2017)05- 0098- 04
2016 -0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