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蕾
從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看我國的反腐敗斗爭
◎葉丹蕾
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的播放在觀眾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劇中塑造的貪官形象可謂現代版的貪官現形記。該劇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追捧一方面是老百姓對貪腐的痛惡、對反腐的歡迎,另一方面也說老百姓對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和各部門權力的運行不甚了解,對權力運行有著很強的好奇心。作者看完了整個劇集,感觸良多,下面就該劇所反映的腐敗與反腐問題提點自己淺薄的見解。
反腐的效果好不好主要取決于監督機制是否起作用?;趯Ω瘮〉耐春?,人們通常恨不得把十八般酷刑都用到貪官身上,希望以嚴刑峻法制止貪腐行為。但從歷史經驗來看,以嚴刑峻法反腐只能取得一時的效果,并不能從根本上驅除腐敗。漢朝和唐朝以酷吏反腐聞名,出了張湯、郅都、來俊臣、周興等酷吏,明朝更是設立了錦衣衛,后來更是增添了東廠和西廠特務組織,但這些酷吏和組織后來逐漸淪為當權者打擊報復政敵和異己分子的工具。在電視劇中,“高育良”這位省政法委書記對腐敗行為是知曉的,且其本人也有一些腐敗行為,但由于他為了自己的私利——權力和美女——而對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采取了縱容的態度,甚至拼命地提拔腐敗分子“祁同偉”。作為省政法委書記尚且如此,那么在其領導下公檢法系統在反腐敗問題上豈不形同虛設?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R. Selten,1996年3月在上海的一次演講中,講述了一個關于小偷與守衛的著名例子。在這個例子里,小偷選擇“偷竊”與“不偷竊”;守衛選擇“睡”與“不睡”。這個例子的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讓小偷少干偷竊的事,就必須加大對守衛失職的處罰力度。該結論對我們的反腐工作也有著重要的啟示:反腐工作需要加大對監督失職人員的懲戒,以調動他們認真履行監督職責的積極性。
在腐敗這個問題上,“預防腐敗”比“懲治腐敗”更好。加強反腐監督制度的建設,減少腐敗分子腐敗行為得逞的可能性,真正實現“不能伸手,伸手就被抓”,就可以對腐敗分子形成直接的震懾作用,從而打消許多腐敗分子腐敗的念頭。從腐敗分子“趙德漢”事情敗露后的反應來看,他是真的后悔了,當初之所以犯錯是在誘惑面前沒有能夠把握住自己,以致釀成了讓他后悔終身的錯誤。從片子最后的結局來看,大腐敗分子“高育良”也后悔了。如果當初相關監督部門能夠及時提醒或者制止他的腐敗行為,他也許就不會犯更大的錯誤甚至不會犯錯誤。
人民賦予的權力要受人民的監督。為官者手中的權力是人民委托給他們的權力,他們手中的權力只能為人民的利益服務,不能為個人的利益服務。然而人民如何監督官員行使權力呢?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人民民主專政。每隔幾年,我都會看到我的長輩們都會投票選人大代表。后來我慢慢了解到人大是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人民對官員行使權力的監督很大一部分要落在各級人大的肩上。腐敗嚴重現象的出現意味著人大的職能沒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網絡上曾經報道過,某些地方的人大代表的選舉存在著大面積的腐敗現象,期望這些通過腐敗手段被選上的人大代表去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現實嗎?因此,作為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人大代表的選舉一定要公正公開,在陽光下進行,選德才兼備者作為人民的代表而不是僅僅看誰的名氣大,誰的職位高或者誰的社會地位高。為了讓人民選出能夠代表人民的人大代表,還應該多宣傳人大代表制度,給人民多提供了解候選人的途徑,鼓勵人民多參與政治,讓人民感覺到選人大代表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而不再認為自己的一票無足輕重。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而盡可能地減少發現腐敗和反腐敗的成本,增加腐敗者從事腐敗活動的成本。人如果長期見不到陽光是不健康的,同樣地,權力如果不在陽光下曬一曬,也會出現問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官員在行使權力的時候時刻受到監督,減少了官員“操作”的空間,不讓權力的運行脫軌,既保護了人民的利益,同時也保護了為官者。信息化全球化時代,新聞傳播的渠道變得多種多樣,傳播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發生的事情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擴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因而,獲得新聞的成本也變得越來越低,控制新聞的傳播變得越來越難。這種傳播的新特點一方面會倒逼各級官員在行使權力的時候不能夠“太任性”,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他們的行為,另一方面也為政府部門公開相關業務提供了技術基礎。
當然,反腐工作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無論過程多么痛苦,需要做出多大的犧牲,都必須堅持下去,因為“腐敗不除將亡黨亡國”。同時反腐敗也不是某一黨某一派的任務,國家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國家,國家的命運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因此反腐敗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付出行動。讓我們以刮骨療毒的勇氣,堅決同腐敗現象作斗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掃除腐敗的這顆毒瘤。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市洛陽理工學院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