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職務侵占罪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引,就職務侵占罪中的“職務”、“非法占為己有”及職務侵占罪的行為對象進行簡析。
關鍵詞 職務犯罪 侵占行為 行為對象
作者簡介:李陽,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46
一、職務侵占罪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刑法對職務侵占罪的構成要件已有較為完整的表述,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公司、企業經營模式與用工方式的日趨復雜化,職務侵占罪犯罪現象更加復雜化,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司法實務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出現了一些例如:“出資人侵占設立中公司財產”、“快遞員利用送快遞期間占有所送快遞”等等立法中未曾提及的問題。立法往往是概括的、抽象的,而司法實務中的案件卻是具體的,立法與司法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這使得職務侵占罪仍存在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導致許多案件的司法認定十分困難。如得不到良好的解決,將會繼續造成司法實務中對職務侵占罪處理上的困難與分歧,不利于案件的處理與解決,也不利于司法效率的提升。
二、“利用職務便利”中對“職務”的理解
職務侵占罪作為一種侵占型犯罪,其與普通侵占罪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具有“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這一獨特構成要件。但《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中并未對上述概念作出詳細解釋。筆者認為,職務侵占罪中對認定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關鍵在于判斷行為人與財物之間是否具有實際的控制關系。
首先,從語義上看,從字面意思上看,職務是職位所規定應該擔任的工作。職務的內涵要比勞務廣,職務中包換了勞務。從刑法上看,對于利用職務便利而實施的各種犯罪中, 都比較明確規定的規定了其主體的范圍。 刑法上對上述犯罪明確規定主體的依據在于明確體現該罪的構成特征, 這同時為界定“利用職務的便利”的含義提供了法律依據 。因此,我們可以從職務侵占罪的構成特征來進一步明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范圍,即不僅僅包括公司中具有一定職務的管理層人員,也應當包括一般人員和勞務人員。
其次,從實質上看,職務應當包含管理的意思。管理,是管理者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在其管轄范圍內所進行的籌劃、指揮、調節、監督等一系列組織和活動 。因此,從實質上來看,無論是財產是否在行為人手中,財物都需被行為人實質上控制。所以,認定職務侵占罪時,我們無需再對職務或者勞務等進行一番紛爭,只需要轉換思路,從人與財物二者之間的關系入手,如果人與財物之間存在控制關系,則具有利用職務的便利;如果人與財務之間不存在實際控制關系,則不具有利用職務的便利,這樣使得職務侵占罪在實務認定中比較便于操作,而且符合職務侵占罪通過懲罰行為人破壞其與單位的信任關系的行為而保護財產法益的特征。
三、“非法占為己有”的侵占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規定將本單位財務非法占為己有,表面來看,規定的是業務侵占罪或者職務侵占罪,即將犯罪對象限縮為僅僅是因為業務或者職務所占有的財務。如果將“非法占為己有”限縮解釋為因業務或職務的占有,則與《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條中規定的貪污罪中“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相矛盾。從我國現行立法來看,1979年《刑法》在第一百五十五條中對貪污罪做了規定,但沒有規定職務侵占罪。198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懲治貪污罪賄賂罪的補充規定》中將貪污罪的主體范圍由原為“國家工作人員”擴大到“國家工作人員、集體經濟組織工作人員和其他經手、管理公共財物的人員” 。199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頒布了《關于懲治違反公司法的犯罪的決定》,其中設立了實質意義上的職務侵占罪;而直到1997年現行刑法頒布,才將“職務侵占罪”作為刑法分則的一個罪名。從我國職務侵占罪的起源來看,我國刑法上的職務侵占罪乃是源于貪污罪,后從中分離而出。刑法對貪污罪的規定中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對貪污罪的手段進行了具體描述,如果對職務侵占罪的侵占行為解釋為非法占有,則采用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非法占有公司財物構成職務侵占罪的行為竟無法進行合理解釋,這樣會將這部分行為排除在職務侵占罪之外,不符合設立本罪的初衷。而從貪污罪與職務侵占罪的立法進程來看,職務侵占罪僅僅是貪污罪中將非國家工作人員分離出來,只是主體上的分離,故行為手段上也可以理解為采用了竊取、騙取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因此,有學者認為,職務侵占罪中的“非法占為己有”不以非法占有為必要,采用侵吞、竊取、騙取等手段可以構成職務侵占罪。
筆者認為,此種觀點值得商榷。自職務侵占罪的入罪數額提高后,職務侵占罪的認定更加復雜,與盜竊罪、詐騙罪之間的區分更應當謹慎。在職務侵占罪的非法占有的具體形式上來看,采用侵吞、竊取、騙取的手段均認定職務侵占罪會造成利用職務便利的大額盜竊行為因不構職務侵占的數額而無罪,小額盜竊行為因構成盜竊罪而獲罪的情形,造成罪刑倒掛的現象。因此,隨著職務侵占罪起刑點的提高,對于竊取、騙取的行為應當從嚴把握,否則有放縱犯罪的風險。
四、職務侵占罪的行為對象
(一)虛擬財產能否成為職務侵占罪行為對象
社會瞬息萬變,而法卻不能朝令夕改,目前對于虛擬財產,我國法律中尚未有明確規定。刑法中侵犯財產類型的犯罪中明確規定了犯罪對象為財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何理解刑法中財物的范疇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通過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方式,來解析虛擬財產能否成為侵犯財產類犯罪的主體,進一步理清財產型犯罪中的盲區,更好的懲治犯罪。
首先要明確何為虛擬財產。針對虛擬財產的定性,存在不同的學說,主要有“商品說”、“物權說”、“知識產權說”、“無形財產說”、“債權性權利說”等。商品說認為,網絡虛擬財產與貨幣相關聯,符合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的二重屬性,應與生活中其他財產同等保護。“物權說”則認為,虛擬財產是存在于磁盤中的電子數據,可以做為物權的客體受到法律保護。“知識產權說”認為虛擬財產是智力成果的體現,具有知識產權的屬性。“債權性權利說”認為,虛擬財產是基于商家與玩家間的債權性權利。“無形財產”說認為,虛擬財產具有商品的一般屬性,雖然不是一個實體的實物,但應受法律保護。
筆者較為同意無形財產說,認為虛擬財產知識在存在形態上與有形財產不同,其實質上與具有真實的財產屬性,應當同有形財產同等對待。虛擬財產的獲得,不僅僅是需要在網絡中消耗勞動,也需要花費貨幣獲取“裝備”、“游戲豆”等虛擬等價物,其價值與重要性不亞于有形財產 。且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中的虛擬財產往往能夠與現實中的財產進行等價兌換,故筆者認為虛擬財產應當與有形財產同等對待,虛擬財產也可以成為職務侵占罪的犯罪對象。
(二)代管財物能否成為職務侵占罪行為對象
公司在開展經營活動中,對于財物的占有形式多種多樣,不僅存在對自己財務的占有,還存在對他人財物的占有。公司人員利用職務之便侵占本公司為他人代管的財物是否構成職務侵占罪,在司法實務中存在爭議。下面就通過實務中的案例,結合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被告人汪某某系重慶某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員工。2007年7月開始負責管理該公司倉庫。2007年10月15日至27日期間,被告人汪某某利用管理倉庫的職務之便,將黃某某存放在重慶市渝中區某倉庫內價值人民幣87616元的各類服裝私自賣給潘某某,獲贓款人民幣5150元。2007年11月10日,該公司委派他人管理倉庫,在進行盤點時發現物品丟失遂向公安機關報案。案發后,全部贓物被追回,并已發還被害單位。本案中涉案贓物的所有人為黃某某,其事前經該公司負責人孫某某同意后將其個人經營的服裝存放于公司倉庫。
本案中,對單位代管財物的界定,直接關系到行為人是構成職務侵占罪還是構成盜竊或者侵占罪,直接影響了定罪量刑。爭議點為本單位保管的他人財物能否認定為“本單位財物”。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對“本單位財物”作文理解釋,即按照財物的字面意思將本單位財物認定為本單位享有所有權財物,被告人汪某某的行為以按盜竊或者侵占罪論處。被告人汪某某私賣的各類服裝系黃某某所有,而非公司所有,因而汪某某的行為不構成職務侵占罪,而構成盜竊罪。另一種觀點認為,從職務侵占罪的具體形態來看,該罪所危害的實質是行為人因利用本單位的職務便利,侵吞并不屬于自己所有的財產,但只需該財產為本單位所持有即可,而至于本單位是否享有財產的所有權則并不重要。故而,被告人汪某某的行為構成職務侵占罪。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認為本單位保管的他人財物可以認定為“本單位財物”,也就是說《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中“本單位財物”在此應解釋為不僅限于已處于本單位占有、管理之下并且所有權屬于本單位的財物,也包括本單位僅是持有但是并不享有所有權的財物。這是基于對“本單位物”的擴張解釋而作出的。根據法律解釋的理論,所謂“擴張解釋”,是指“刑法條文所使用的文字失于狹隘, 不足以表明刑法的真實意義, 于是擴張其意義, 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意義的解釋方法 ”。 對“本單位財物”進行擴張解釋不僅是彌補成文法在許多方面所存在的瑕疵、疏漏及滯后等局限性的需要,也是發揮刑法功能的要求,更好實現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功能。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單位財物”,從職務侵占罪的實質社會危害性和職務侵占的具體形態兩方面進行解釋。從職務侵占罪的實質社會危害性來看,職務侵占罪所侵害的客體是財產安全以及職務的操守。任何犯罪所侵犯的都是一種現實中的法益,而“所有權”本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并非事實上的狀態,并不能為犯罪行為所侵害。例如,盜竊罪的行為模式是秘密竊取他人財物,而其中的關鍵是秘密竊取不屬于自己的財物這一行為,而不是被害人是否對財產享有所有權,故盜竊罪所侵害的實際是“占有”這一事實。職務侵占罪同樣可以以此類推。從職務侵占罪的具體形態來看,該罪所危害的實質是行為人因利用本單位的職務便利,侵吞并不屬于自己所有的財產,但只需該財產為本單位所持有即可,而至于本單位是否享有財產的所有權則并不重要。因此,《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中“本單位財物”在此應解釋為不僅限于已處于本單位占有、管理之下并且享有所有權的本單位財物,也包括本單位僅是持有但是并不享有所有權的財物。
注釋:
劉志偉.職務侵占罪的理論與司法適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153.
馮子標. 國民經濟管理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1.轉引自張峰.含有勞務因素的受賄行為之探析.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0(3).
于志剛.論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法律性質及其刑法保護.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3(12).123-124.
梁婷.職務侵占罪中“本單位財物”的認定.人民法院報.2008年10月22日.
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