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臣
學生的成長不僅僅體現在學業的進步上,還應體現在品行的成長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上。基于這樣的理解,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以責任、自信、包容、創新為育人目標,結合時代特點與學生興趣,設計了獨具特色的德育活動課程育人體系。該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儀式活動課程和月節活動課程,而遠洋詩會、歌會則是月節活動課程——五月校慶的重頭戲。
詩歌同行,培養學生藝術表現力
藝術實踐是學生走進藝術,獲得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
在詩會籌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反復吟誦琢磨,將詩詞中的美學因素內化為人格修養。歌會的籌備則經歷了選歌、排練、選伴奏和領唱等一系列過程,最后,再通過合唱、獨唱等演唱形式將歌曲呈現在舞臺上。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共同體驗音樂藝術的魅力,感受到了表現藝術的樂趣,學習到了表達藝術的方式,個人藝術修養得以提升。
全員參與,提升班級凝聚力
團隊合作是建設班集體、提升班集體凝聚力的重要方式。要想將班級培養成為優秀團隊,首先要樹立共同愿景,有了目標才有奮斗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形成協作的氛圍,有了氛圍才能最終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級凝聚力。學校歷年的詩會、歌會就為班級團隊合作、實現共同愿景提供了恰當的機會。
詩會、歌會采用全員參與的形式,分為初賽和決賽。初賽以班級為單位,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參加,在年級組內進行評比,選出較為優秀的班級參加決賽。決賽最終評出優勝獎三名和最佳原創詩歌、最美聲音獎等各類專項獎項。這樣的形式在保證了全員參與的基礎上,給予了各個班級一個努力的目標。同時,在排練與演出的過程中,班級同學之間必須進行溝通、協作和配合,這也進一步提升了班級凝聚力。
自主編創,提高學生創造力
“遠洋少年負壯氣,笑看風雨哪得憂。閑來踱步日影下,融融詩情,意氣卷風流。愿得孟子浩然氣,讀盡圣賢意未休。愿乘莊子快哉風,泠泠飄渺,北冥化鯤游。愿騎李白銀鞍馬,月下霜雪映吳鉤。愿做秦漢少年俠,打馬江湖,試收五十州。一卷夫子書,一把焦尾琴,莫道我輩皆安逸,遠洋寥廓志崢嶸。莫道少年無膽氣,敢教日月換新天!”
這是學校高三學子的一首原創詩歌,詩詞氣勢磅礴,表現了高三學子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從容心態。學校鼓勵師生和家長在遠洋詩會上自主創作,展現當代師生良好風貌,主題上不做硬性規定,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這種開放的形式,讓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點燃了他們創作的欲望。在他們創作的詩歌中,有對祖國的熱愛,也有對學校的深情,還有自己內心的獨白。
在歌會上,自主創編則體現在班級表演形式的多樣性和集體表演中展示出班級的個性上。學生們發揮各自的創新思維,有的以唱為主,有的唱、舞結合,還有的集歌、舞、樂于一體,演出了一場穿越古今的音樂劇。
不論歌會還是詩會,學生們都發揮了各自的聰明才智,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自主創造力。
家校協作,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充分發揮家長在學校工作中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孩子們的成長。
學校各個班的詩會和歌會都融入了家長們的智慧。如八(1)班從籌備歌會比賽開始,從事音樂工作的李上媽媽就全程參與進來,選歌、排練、指揮、選擇服裝、彩排……最終這個班在決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一年級家長們更是別出心裁,對服裝進行獨特設計,從卡通人物到蔬菜水果,盡顯班級的個性特點的同時,又與主題貼合密切。在決賽的賽場上,家長們又組成啦啦隊,成為孩子們堅強的后盾。
學校的一詩一歌系列活動教育,從藝術入手,在培養學生表現力的同時,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且提升了班集體的凝聚力,也實現了家校攜手助力學生成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