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鄧育+王蕾+丁藝璐


[提要] P2P平臺是一種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其剛剛進入發展期,但通過P2P融資取得的效果不容小覷。由2015年P2P網貸行業發展報告可知,P2P網貸總成交量、融資平臺數量均增長迅速,行業平均借貸期限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增長,綜合利率趨向合理性水平,資本金額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發展形勢較為樂觀。那么,P2P融資具體是怎樣彌補商業銀行的缺陷?P2P融資與商業銀行融資未來社會價值會呈現出何種形式?P2P以何種優勢在哪些方面超越銀行模式?深度挖掘P2P融資借貸平臺的潛力,預測未來發展走向及有效合理且安全的監管機制,這些都是我們應當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P2P;商業銀行;對比分析
本文為吉林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P2P平臺與商業銀行融資的對比分析——兼論普惠金融風險控制提升”(項目編號:2016B21102);指導教師: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王倩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9日
一、融資額與利率
P2P融資是一種聚集小額資金用以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商業模式,而商業銀行作為借貸雙方的中介,參考銀行信用,可以為社會提供不同數量、不同方式、期限長短不一的貸款。因此,P2P平臺的融資額和商業銀行的融資額有很大的差距。
由圖1可見,P2P成交額整體上呈上升趨勢,在發展上具有很大的潛力,此外,商業銀行貸款額與P2P平臺貸款額均波動幅度較大,然而有趣的是,兩者的波動方向相反,對于借款者來說,存在二者互為替代品的可能。P2P的累計待還金額和商業銀行貸款余額自2015至今均一直處于持續增長狀態,盡管P2P在規模上遠不及商業銀行,但是P2P累計待還金額增長迅猛,遠大于商業銀行增長速率,圖2中還可看出,商業銀行對于小微企業在投資的額度上有所增加,但相對于銀行整體貸款額,其對小微企業的投資額占總貸款額比例自2015年至今變化不大,呈現略微上升趨勢。(圖1、圖2、表1,注:由于P2P平臺和商業銀行自身的性質不同,指標名稱和含義略有不同,由于數額巨大,以億元為單位,對比研究觀察的是整體趨勢,所以可以忽略指標中不同的內容,大體上,P2P平臺的成交額相當于商業銀行貸款額,P2P平臺累計待還金額相當于商業銀行貸款余額。)
總覽行業近一年半的變化,隨著成交額逐漸走高的趨勢,貸款余額總體呈現單邊快速增長的態勢,截至2016年8月底,貸款余額為6,301.95億元,創歷史新高,環比增長2.94%,相比上個月增長幅度較小,是2015年8月余額的1.28倍,該行業業務擴張的態勢迅猛,可見金融行業大部分的資金流向愈加傾向于P2P網貸行業,預計未來還會出現較高增長。
二、融資對象
我國商業銀行作為提供間接融資的金融機構,通過以吸收個人和企業存款,并向企業發放貸款而進行間接融資,面對的對象主要為信用較好的大型企業,或對由國家政策支持下的企業提供融資;P2P作為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借貸平臺,籌集小額資金以滿足民間小額借貸行為,主要面對難以通過商業銀行進行融資的中小型企業及個人對個人的融資借貸行為。而由于二者的融資對象不同,融資方式與所面臨的風險也相應有所區別。
商業銀行在選擇融資對象時,通過自身的審查和較為完整的信用體系,嚴格考察企業的資產負債和流動能力,大部分企業無法達到標準,尤其是小微企業,這使得商業銀行融資風險相對較低,而無法達到商業銀行門檻的轉而通過P2P平臺進行融資,基于此和P2P融資平臺本身的門檻和性質,使得融資的風險高于商業銀行,且通過網絡平臺的融資手段很難進行有效的監管。同時,二者融資對象的不同對于整個金融市場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從某種角度上可以恰好實現互補。
三、風險控制
無論何種融資方式均會存在不可避免的風險,因此對風險的控制顯得至關重要。
(一)流動性風險。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流動性風險是不可避免而且難以估計的,借貸雙方供求不均、銀行內部運行不當等均會導致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通過制定流動性風險指標,合理調整備用資金,提高高額貸款標準等進行控制;P2P借貸平臺流動性風險主要存在于借方資金流動性問題,對其控制也只能于自主調查審核階段篩選出流動性較強的借方進行融資。
(二)信用風險。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的控制極為重視,因為一旦風險發生,則全部后果由銀行本身承擔,對信用風險的控制主要體現于信用審核階段,提高信用評級標準,減少不良貸款;P2P借貸信用風險控制原理也如此,只是審核方并不是融資平臺,而是第三方信貸平臺或是自主調查審核。
(三)操作風險。損失產生于審核系統的不完善或某些人為行為,商業銀行對此可以將風險帶來的未來可預計的損失量化為當期成本,調整當期盈利,彌補可能產生的風險;P2P則可以加強擔保方面以及事前調查審核。
還有一些其他風險如商業銀行市場風險、國家風險、聲譽風險、P2P運營風險、政策風險等,對于商業銀行融資和P2P融資來說,因為融資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不同,對風險的控制也大不相同。
綜上可以看出,對于商業銀行,融資過程中的大部分風險留給了銀行本身,風險的控制也主要體現于銀行內部組織結構,而P2P融資平臺本身存在的風險很少,大部分被轉移到借貸雙方或者第三方信貸平臺。而風險的產生歸根結底是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以及不可避免的突發情況。因此,對風險的控制方面,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P2P借貸平臺,對信用審核及監管都顯得極為重要。而商業銀行由于產生較早,系統趨于完善,雖然無法保證完全沒有問題,但審核監管有效程度遠遠強于P2P;然而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融資金額遠高于P2P,一旦出現問題,損失也遠高于P2P,因此對比商業銀行與P2P風險控制還需綜合起來衡量。除信用審核和監管方面需加強,將風險產生的損失計入收益中也是對風險控制的一種方法,其思路均是秉持著如何將損失降到最低的原則。總的來說,風險控制主要是由風險回避、減小損失、風險轉移、風險保留四個基本方法來進行控制,還可以采取SWOT分析方法,通過對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的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并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四、審批流程
(一)P2P平臺的審批流程。(1)借款人提交申請,提供身份證原件、車房相關憑證(包括房產證、購房貸款合同、產權調查證明等;如果沒有車房可不提供)、最近超過6個月的發薪銀行流水、工作證明、個人征信授權委托書等材料;(2)內部審核:調查了行業中排名前20的運營較成熟的P2P平臺,其中7家平臺采取第三方合作機構審核方式,13家采取公司內部風險控制團隊審核方式,其中一家采取第三方機構和自主審核相結合方式審核;(3)審核通過后放貸。
(二)商業銀行審批流程。(1)借款人提交申請需提供身份證、戶口簿、婚姻狀況證明(已婚需提供配偶的有效身份證、戶口簿及結婚證)、收入證明,需要有抵押物才能貸款的,必須提供抵押物的權利證明;(2)層層審核:首先客戶經理調查形成基礎報告,方式有網絡查找資料、實地走訪等;然后向上交給支行審查,在這里一般只對客戶經理的調查報告與材料的表面及授信可行性進行審查;接下來分行審查員審查,該步驟主要的目的是剔除支行與企業對授信項目的包裝,還原企業真實經營情況,充分發現風險;最后總行流程與分行類似;(3)審核通過后可放貸。
總體來說,在提供的資料上,審批的流程大致相同,主要的區別是:在P2P平臺方面,有些P2P公司的審核交給第三方審核機構,有些公司內部自建風控機構審核。雖然不能說銀行內部審核就一定安全,但第三方審核會使P2P平臺產生更多成本。除此之外,大多數P2P平臺個人借貸資料沒有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體系中去,P2P作為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自然人在P2P平臺上的逾期記錄不會更新到個人信用報告上,會使個人信用信息不全面不能真正反映一個人的信用情況。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出P2P作為單純信息中介的性質。互聯網金融、網絡借貸是一個龐大的概念,P2P只是其中提供信息的一環,它與商業銀行不同,不是一個擁有成熟的、完整的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所以,有關P2P平臺的問題與矛盾,更多的是整個互聯網金融體系不夠完善所造成的,而不單純是P2P平臺的責任。這里要厘清P2P平臺和P2P公司的區別,P2P平臺是一個提供借貸信息的信息中介,P2P公司指公司實體,與其他企業一樣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機構。很多新聞報道的大批問題P2P平臺,是其作為一個公司的概念時,沒有按照國家要求私自建立資金池等違反了四條紅線的規定,超越了P2P平臺本身作為信息中介的職能范圍,從而使經營者獲得不合理的利益。除此之外,P2P平臺自身的存在是合理且必需的。
五、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初步看出,在融資額上,P2P平臺有可能作為商業銀行的補充,可以看出P2P平臺在金融行業的地位已經形成,并且對于小微企業和個人的作用已經十分重要。P2P平臺的門檻低以及在互聯網時代里人們對互聯網生活方式的依賴性,使得P2P平臺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的產物,在金融領域的作用日益凸顯。同時,我們得出P2P平臺作為單純信息中介的根本性質,未來國家關于P2P平臺的建設和完善應緊緊圍繞著P2P信息平臺的性質,P2P只發揮自身對于整個互聯網金融微小但必要的功能即可,規范了行業的要求,再謀求更深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