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維民
學校根據國家教育方針,結合本校辦學理念,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不斷完善三級課程體系,深挖各學科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體系,將各學科基礎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整體規劃各學科的課程實施方案,突出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自主性,強調課程內容的時代性與適應性。
1.國家課程校本化
學科內統整課程規劃和課程資源體系。學校從學校教育的性質、理念、目標、結構、內容、手段、資源、評價等方面進行學科整體課程規劃,并建立了學科資源庫,內容包括課程綱要、教材知識點梳理、習題庫、優秀教學設計和實錄等。
學科間進行結構化統整。學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學科間整合,如二年級語文“尋找春天”的主題,將識字、課文、古詩教學進行整合,讓學生感受表達“春天美”的多元方式,并且通過觀察、體驗、記錄、收集信息、繪畫等多種途徑進行結構化思維整合,并有序表達。
2.拓展課程特色化
學校積極推進音樂、體育、美術等各學科教師自主參與的拓展課程的開發,目前已開設繪本閱讀、經典誦讀、數學思維、巴烏、形體、老北京體育游戲、校園足球等必修校本課程。同時,依據學生個性發展,以“一個都不能少,個個都閃亮”為目標,每周五下午開設學生菜單式自選的校本選修課程,如合唱、布塞畫、泥塑、民族舞等。
3.發展課程有效化
站在兒童的立場,培養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兒童綜合素養。學校為學生設計了適合其發展需求的發展性課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課程體系。形成適合學生成長的綜合實踐課程,包括學科實踐課程、社會實踐課程、假期自主探究課程。
學科實踐課程——基于項目的學習。學科實踐課程的實施是基于項目的學習展開的,是把項目及項目管理的理念應用于教學中。從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出發,學生通過調查、觀察、探究、合作、分享、體驗等方式,綜合多種資源解決互相關聯的問題。
社會實踐課程——深入主題實踐。社會實踐課程以主題設計為主線,通過前期準備——實踐體驗——成果交流三個學習階段,讓學生走出學校,參與體驗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假期自主探究實踐課程——尊重個性發展。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假期學生自主課程坊”,豐富生活體驗。學生們自主開發了馬術、五彩繪畫、古生物等將近20個項目,通過這樣的課程設置,學生們學會了與人相處、合作、分享,學會與他人溝通和協調,理解了生活的意義。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