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特定的背景下提出,它并不是一項獨立的刑事訴訟制度,而是保障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一系列的制度總和。在研究此項制度時要認識到以下幾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同樣適用于偵查階段;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既適用于簡易程序、速裁程序,也適用于普通程序;要區分認罪認罰協商從寬制度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防止被追訴人虛假認罪,造成冤假錯案。保障被追訴人的權利尤為重要。本文針對開展此試點中的相關問題提出建議,期望對以后司法制度的改革有所裨益。
關鍵詞 認罪認罰 協商從寬 審判程序
作者簡介:喬娟娟,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方向:法律碩士(司法文明)。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55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被表決通過。此文件提出要“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決定》正式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北京、上海、青島、濟南等18個城市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完善工作由此拉開帷幕。
實際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已經存在于我國的刑事立法中。它在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都已經有所體現。《刑法》中規定的自首、坦白從寬、緩刑、假釋等,《刑事訴訟法》中的簡易程序、刑事和解制度、未成年人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等等都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相關體現,僅是之前未使用此種表述而已。但是我國當前的刑事訴訟程序還不夠完善,本文結合司法實踐中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改革現狀以及出現的現實問題,提出一些相關建議,希望對完善此項制度有所幫助。
一、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相關概念
(一)“認罪”、“認罰”、“從寬”的概念
何為“認罪”?縱觀我國相關法律的具體規定和司法實踐情況,筆者認為,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對自己被指控的犯罪事實有所認知無異議,并如實自愿地供述自己的罪行。其中,“無異議”是前提,“自愿”是重點。“認罰”是指犯罪嫌疑人在認罪的基礎上,自愿接受法院的審判以及法律的懲罰,用實際行動積極悔罪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 2018)》在“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提出“明確被告人自愿認罪、自愿接受處罰、積極退贓退賠案件的訴訟程序、懲罰標準和處理方式,構造被告人認罪案件和不認罪案件的分流機制,優化配置司法資源。”在此文中最高法將“自愿認罪”、“自愿接受處罰”、“積極退贓”相并列,可以得出認罰的概念中還應當包括積極退贓退賠的相關情形。“從寬”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在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基礎上做出的,實體上從輕、減輕、免除處罰,在程序上做出的不起訴、不予逮捕等相應決定。綜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便是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鼓勵、引導、保障確實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并予以從寬處理、處罰的由一系列具體法律制度、訴訟程序組成的法律制度。” 三者關系密切,相輔相成。
(二)認罪認罰協商從寬制度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本質上是追訴人通過認罪認罰得到刑罰上的寬大處理。此中的追訴人的認罪認罰不再是以往的被動選擇,而是一項積極主動的參與行為。這也是新時期下刑事司法注重被追訴人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在世界范圍內,大部分的國家在解決案多人少的問題時都會選擇“辯訴交易制度”。但是在大陸法系的國家更多的是強調“協商”而非“交易”。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筆者認為認罪認罰協商的制度應該更適合我國的司法選擇,將認罪認罰協商從寬制度正式納入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德國的刑事協商程序在2009年才成為其刑事程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協商在我國的刑事訴訟程序中已早有體現,只是刑事和解程序中的協商主體是受害人和被追訴人而不是控辯雙方;在司法實踐中的協商依然存在。在賄賂案件中,由于檢察院的取證相對比較困難,檢察院往往會與被追訴人進行協商。但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認罪認罰協商從寬制度并不是一個概念。前文已闡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由一系列訴訟制度和訴訟程序組成的法律制度總稱。它的內涵相對較寬,具有包容性。而認罪認罰協商從寬制度是一項具體的制度,他只是強調“在程序上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控方平等協商的權利,屬于程序法上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范疇。”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現行規定與存在問題
(一)相關概念模糊
雖然我國有與“坦白從寬”的刑事政策相配套的自首、坦白的制度,但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如何從寬實體法和程序法中卻未能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對于何為認罪、何為從寬、何為認罰、從寬的幅度等都未能給出一個嚴謹概括的概念。因此,在理論界和實踐中便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相關問題出現分歧和誤解。
(二)案件適用范圍
《試點方案》指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于“對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并簽署具結書的案件”。另外還規定:“對犯罪性質惡劣、犯罪手段殘忍、社會危害嚴重的犯罪分子,其坦白認罪不足以從輕處罰的,也必須依法嚴懲。”
由以上規定可以看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范圍應是所有的刑事案件。不僅包括輕罪案件還包括重罪例如被判處無期或死刑的案件。但是,我國現行的法律中對輕罪案件的認罪認罰程序比較健全,重罪案件的程序卻缺少相關規定。我國認罪認罰從寬的所適用的程序主要體現在簡易程序、刑事和解程序、速裁程序等。這些程序都主要適用輕罪案件,重罪案件中的認罪認罰卻缺乏相關程序的保障。
(三)司法機關啟動快審程序缺乏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