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黃英
職業教育課程要聚焦與學生未來社會生活和就業息息相關的核心通用能力,因此,學校嘗試開設“三段式”職業教育課程,即通識能力學習階段、專業訓練階段和實習實踐與支持性就業階段,培養學生職業品格,提升職業綜合能力。
著眼通用能力,加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學校對一年級的新生進行職業通用的核心能力的培養,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依據職業課程評量表進行評估,為每個學生制定個別化職業教育支持計劃(IVESP),找準訓練重點和目標。開設職業人格、專業陶冶、社區生活、居家生活和娛樂休閑等課程,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重“通”和“同”,如工作習慣、工作常規、質量意識、時間管理、人際關系等今后各個專業學習中通用的學習內容,尋找它們之間的相同點。例如,分析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在《認識工作流程》中設計了認識工作流程圖和按流程操作兩個活動;在《了解工作質量》中設計了質量意識和質檢體驗兩個活動。這些內容是所有職業應具備的職業品質和職業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依托專業課程,提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在通識階段學習后,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決定,根據學生興趣、意愿和能力讓學生進入相應的專業班進行定向的專業知識、技能訓練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開設專業技能課、選修課、職業適應課和社會實踐課。其中,職業適應課就學生在專業學習和實習實踐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如對最低收入標準不了解、不按流程操作、不符合質量標準、不服從安排、不能與同事很好溝通等問題以案例分享、情景表演、分組討論等形式解決。通過職業技能和職業適應的整合,提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
構建支持系統,促進學生支持性轉銜與就業。學生支持性轉銜與穩定就業離不開“社會資源鏈”的開發。在第三階段的學習中,通過開拓支持性工作崗位,讓具備崗位能力的學生到真實的工作環境進行針對性培訓或實習,在就業輔導員的支持下,獲得工作體驗和就業的機會。學校成立社區聯合會,將社區內的理事單位如賓館、酒店、超市等資源進行整合,構建“培智學校+社會組織+市區殘聯就業服務機構+家長+用人單位”的支持系統,推動學生完成從學校向工作崗位的順利轉銜。支持性就業主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崗位評估,就業崗位開發—學校推薦學生—就業輔導員評估學生和家長需求—帶學生參加面試;上崗試工,就業輔導員密集性支持(工作技能、工作品質、人際溝通等);就業支持,用人企業表達用工意向,學校協助學生簽訂用工合同,專業教師和就業輔導員進行間歇性支持,逐步減少支持,實現學生獨立穩定就業。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一般課題《培智學校職業教育“包專業”課程實踐形式的開發與實施》(課題編號DEB13113)研究成果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