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產生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靈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教材,找準學生情感的興奮點和宣泄點,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讓課堂成為和諧的“樂章”。
找準學生情感的興奮點。備課時,教師必須了解和揣摩學生的情感需要,盡量用學生的心態和眼光去解讀教材,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去設想他們在閱讀時哪里會出現情感的“碰撞點”。例如,《草帽計》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第九冊中的一篇課文,講的是長征時期賀龍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在由湘西前往貴州的途中,巧用草帽計,使敵軍自相殘殺,最終脫離險境的故事。教學中,如果我們用“賀龍同志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想到用草帽計的”這個大問題貫穿全文,雖然問題整、思路順,但這樣攀附課文脈絡的講授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更不會與學生產生情感的碰撞。于是,我采取反向思維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用賀龍的這個計策,會有怎樣的結果?敵機如何能辨別敵我?如此危急時刻,該如何讓紅軍“隱身”?丟掉草帽,真的便宜了追兵嗎?這樣反其道而行,牽動著學生的心緒,讓學生成為計謀的“實施者”,點燃了他們的興奮點。
把握教材,找準學生情感的宣泄點。朗讀對激發學生的情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情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的過程中,學生自悟、自得的。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找準學生情感的宣泄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例如,《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全文從《義勇軍進行曲》的譜寫、傳唱、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過程來反映《義勇軍進行曲》代表“中華民族的最強音”這個主題,闡述了它被定為國歌的意義,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的感召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領悟到音樂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當學習到歌詞創作這部分內容時,如果還依照常規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中田漢作詞的句子,就會使學生的情感出現一個斷層——雖然可以感受到田漢因何作這樣的歌詞,但對于它如何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還是無法深入理解。于是,我引導學生朗讀《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將其作為情感的一個延續和宣泄口: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連續的引讀歌詞中,逐漸與詞作者田漢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并通過朗讀歌詞將情感抒發出來,感受歌詞的振奮人心。這樣,學生對于理解《義勇軍進行曲》為何會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就水到渠成了。而突破這個難點,關鍵就在于對教材的把握,找準學生情感的宣泄點。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