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群
[提要] 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事關民生工程與生態文明建設,設計一套客觀公正、科學可行的指標體系可以加強對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本文旨在通過對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內容的分析,探討如何構建一套由定性和定量指標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6日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審計中的新領域,是審計中的重點與難點。目前,我們正處于一個資源約束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的社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環境質量是當務之急,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增強領導干部生態理念,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重要措施,是對其在任職期間履行自然資源資產開發、利用和保護責任情況進行獨立審查、評價、鑒定,并發表審計意見的活動。
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的研究,即主要集中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審計目標、審計主體、審計內容、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措施以及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進展,而且一些地區進行了試點,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關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研究較多,實證研究較少,亟須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來指導實踐和進行操作。
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依據與原則
(一)審計依據。經過地方人大常委會審查通過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方案》及相關規章制度。
(二)審計原則。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按《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方案》及其指標體系進行,而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本指標體系)的構建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通過借鑒國內外現有的指標體系,并根據指標體系的實際需求,遵循以下的原則考慮指標的選取。
1、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的構建目的主要是為了評估擬離任省、市、縣(區)主要黨政負責人在任期內對生態文明各個方面行政的效率和效果,需要考慮在縣級以上各項規劃中的控制與引導,即可操作性原則是首要原則。
2、相容性原則。本指標體系應當與國家、省、市有關生態的政策標準相結合。
3、可計量原則。指標體系應當定量化與定性化結合,做到能夠量化的,盡可能有定量的表征方法。
4、區域性原則。各省、市、縣(區)有其特有的生態環境條件,本指標體系評價方法的指標值對所有省、市、縣(區)適用。
5、前瞻性原則。指標體系不是靜態不變的,構建時要充分考慮到歷史演變過程,并且能夠對未來發展做出一定預測,以便做出合理的計劃安排,促進當地生態文明發展。
三、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方法與程序
(一)登記建賬。根據審計內容,由各地按照當地審計局的統一要求,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登記臺賬,定期更新臺賬,確認黨政主要領導干部上任時的自然資源資產初值。
(二)聯合檢查。由組織、審計、統計、環保、國土、林業、水利等職能部門成立聯合審計組,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對領導干部離任時的自然資源資產登記臺賬進行期末檢查和核對。
(三)抽樣調查。采取問卷調查或座談會的形式,向長期生活在該區域的有關人員進行問卷或座談會了解情況,并對環境保護執行情況有關指標進行抽樣調查。
(四)數據匯總。根據登記臺賬與抽樣調查結果,由聯合審計組完善《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表》數據采集。
(五)出具審計報告。根據數據處理方法,對《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表》進行數據處理,得到綜合評價數值,然后根據綜合評價數值的大小,出具客觀、公正的審計報告。
四、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主要內容
依據《中國自然資源手冊》,結合當地實際,審計內容主要為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資產及保護、耕地保護和國土征用、礦產資源開發、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及其制度執行等五個方面的職責與責任。
(一)自然資源資產及其保護責任。主要包括:單位GDP能耗、耕地保有面積、征用土地閑置面積、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單位GDP建設用地、綠色建筑比例、濕地生態保護情況、生態保護地面積及占轄區土地總面積比例、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水土流失面積、當年水資源量、人均綜合用水量、單位GDP用水量、徑流系數、節水灌溉面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瀕危動植物保護情況、礦產資源采礦回收率、森林蓄積量、森林覆蓋率、農田拋荒情況、名勝古跡保護(含物質文化遺產)情況、建設項目決策失誤造成重大安全資源破壞事故情況、人為造成的災害性天氣日數等24個指標。
(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主要包括:重大生態破壞環境污染事故、單位GDP碳排放量、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率(含二氧化硫、煙塵、NOX、COD、NH3-N)、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實際監測的地表水斷面Ⅲ類地表水質量標準達標率、城市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達標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秸稈還田率等14個指標。
(三)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及執行責任。主要包括土地出讓稅費征收、礦產出讓稅費征收、水資源稅費征收、生態補償金使用情況、生態建設專項資金使用合規性、環保專項資金使用合規性、林業政策的執行力、水資源政策的合規性、土地政策的合規性、建設項目環境評價合規性、資源開發與環境治理項目管理合理性、環境質量的監測開展情況等12個指標。
五、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結合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內容,本文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分別設置定量和定性指標(均為一級指標),并設置相應的二級指標。定性指標包括:一是環境保護目標落實情況。確保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生態環境保護等)和具體目標(確保環境質量、實現污染物減排等)的實現;二是環保政策、法規制定情況。重點關注資源節約使用、環境保護等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執行和落實情況;三是環保政策執行情況。重點關注環保專項資金在征收、分配和使用等過程中是否存在偷漏拖欠、擠占挪用、損失浪費等問題;四是資源環境滿意程度,主要考察社會群眾對重點環境問題解決的滿意度。
依據《中國自然資源手冊》,并結合當地實際,審計具體指標的設計主要以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五大類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為維度來進行。
(一)土地資源。包括耕地保有面積,可利用山地丘陵、灘涂、濕地、草地的面積,森林覆蓋率,單位GDP建設用地面積,水土流失率,土壤質量系數等情況。
(二)氣候資源。包括太陽能利用率、風能使用率、水電站水能利用率、地熱資源利用率、災害性天氣日數、廢氣處理率、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達標率等情況。
(三)水資源。包括可利用水域面積、人均綜合用水量、灌溉用水量、單位GDP水消耗量、廢水處理率、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等情況。
(四)生物資源。包括生物能利用率、秸稈還田率、野生動物保護違法率、城鎮人均綠地面積、農副產品污染超標率、低產田改造率等情況。
(五)礦產資源。包括能源礦產保有量、金屬礦產保有量、非金屬礦產保有量等情況。
六、建議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為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提供了科學和可靠的依據,也為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提供了有利的參考,促使領導干部更積極地履行經濟責任的目標在審計過程中,還需要關注以下幾點保障措施:
(一)明確審計主體與審計對象。審計主體:各省、市、縣黨委、政府、人大常委會;審計對象:各省、市、縣、鄉擬離任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執行主體:自然資源資產聯合審計組。
(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資源數據庫。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設立資源數據的臺賬,對自然資源的流量和存量進行準確的統計;各級政府部門和環境統計部門也應該建立公開的環境數據平臺,使環境審計做到量化可行,為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提供依據。
(三)建立審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經濟責任聯席會議的作用,明確資源環境主管部門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中的職責、分工,做到各盡其責、密切配合、提高效率。同時,建立健全部門協調機制,要求紀檢、組織等部門從審計進點到審計結果反饋,最后到整改督查落實全程參與,確保審計結果運用的客觀公正。
(四)強調審計結果運用。將審計結果作為地方年度評優評先、干部提拔重用的依據之一。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結果不合格的所在地黨政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和問責,不納入提拔重用的范圍。對雖然不夠違紀但環境破壞嚴重,搞“形象工程”等問題比較突出的,不能參與各類先進的評選;情結嚴重的,要予以組織調整,對嚴重違法違紀的,應及時移交紀檢、司法機關進行立案查處。
主要參考文獻:
[1]Anthony Steele.Audit Riskand Audit Evidenee[M].AeademiePress,2011.
[2]Zisse,Melinda.Fedsto and ithurrleaneloan[J].South Florida Business Joumal,2012.5.
[3]DanCrowley.Audit:pVT Amis used publie funds[N].DailyHampshireGa·zeRe,2014.
[4]Tom Eldred.Audit finds state bidding errors.Delaware Capitol Review,2014.27.
[5]林忠華.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討[J].審計研究,2014.5.
[6]蔡春,畢銘悅.關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思考[J].審計研究,2015.5.
[7]李鳳鳴,時現.經濟責任審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