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各國在立法體制、司法實踐和國家利益上的不一致以及國際間缺乏統一的國際條約,涉外民商事訴訟管轄權的沖突層出不窮。我國在涉外民商事訴訟管轄權方面也存在較多的不足和立法缺陷,本文從國內外公認的涉外民商事訴訟沖突現狀和解決途徑著手,分析我國立法現狀和缺陷,提出完善我國涉外民商事訴訟管轄權沖突的構想。
關鍵詞 涉外 民商事訴訟 立法現狀
作者簡介:黃華剛,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民商專業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94
一、我國相關立法的現狀
我國涉外民商事管轄權制度在立法上存在比較多的缺陷,首先,我國法律對涉外民商事訴訟管轄權的規定十分零散,具體規定欠缺。除了在《民事訴訟法》中的規定外,并無額外規定,涉及其他內容僅是規定參照國內管轄權的規定。在立法上的欠缺導致確定管轄權時的模糊性,這對我國法院確定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轄權時有較大的影響。因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轄權的歸屬無法依據現有法律準確的確定,勢必在一些較為復雜的案件中對一些無管轄權的涉外民商事案件主張了管轄權,導致平行訴訟的產生,而對一些應屬我國法院管轄的案件拒絕管轄,導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維護。
其次,最高院在涉外管轄權問題上頒布了大量的司法解釋,它們多散布在不同的司法解釋之中,沒有統一的規定,造成我國法院在適用中的極大不便。同時,多種解決管轄權沖突的方式存在于我國與他國訂立的雙邊協議中,也給法院在適用種造成極大的不便。如我國多數雙邊條約規定“若被請求國正在審理該案,則可就該案外國法院做出的判決拒絕承認與執行”。 而我國與另一些國家確定的“只有被請求國在比做出判決的法院先受理該訴訟時,才能拒絕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的判決”。
最后,結合我國《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法院《意見》的規定,我國在涉外民商事訴訟中并不反對平行訴訟,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平行訴訟,如《民訴意見》的第15、306、318條的相關規定。我國承認平行訴訟,勢必導致同一案件在兩個不同國家的法院進行受理并做出不同的判決。在這種情況下內國的判決必然得不到外國家承認與執行,導致糾紛難以解決,造成了兩國司法資源的浪費和國與國之間的矛盾。
二、涉外民商事訴訟管轄權立法的域外考察
(一)不方便法院原則
不方便法院原則即是以另一更適合管轄的法院替代目前管轄的法院。 其法理基礎即最密切聯系原則。不方便法院原則的適用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的規定。普通法系中,“不方便法院”的適用屬于法官個人的自由裁量權。普通法系國家對在做出該原則適用時法官該考慮那些具體因素并無統一規定,但不可否認的是其都體現了該原則的合理性和靈活性。英國法官迪普洛克指出,兩個必須考慮的條件在法院運用該原則時:一是被告向受訴一方法院證明有另一更方便法院;二是中止訴訟不損害原告在本國訴訟所享有的利益。而在美國,其分析方法是:先確定是否存替代法院,后確定案件由替代法院審理更合適。在確定替代法院是否更合適的問題上,美國法院保持了適用不方便法院的靈活性,在決定替代法院是否更合適的問題上,美國法院認為應考慮的包括獲取證據的便利性、強制證人到庭的可能性、法院管理困難的可能性等等因素。美國法院在充分分析多方面因素后,若要做出不方便法院撤訴令,必須是發現他國法院更適合審理該案件或案件在原告選擇的法院進行審理將會施加不合理的負擔給法院或被告。
(二)一事不再理原則
在實踐中,涉外民商事案件的當事人在涉外民商事訴訟中處于不利地位時,為了獲得一項對自己有利的判決抑或是為了使對方當事人遭受訴累,通常會對同一案件向另一有管轄權的法院另行起訴。倘若該國法院不顧外國法院判決而受理該案件,即“一事再理”。“一事不再理”原則為各國立法和司法實踐所強調,即是為了避免因該種情況而產生的管轄權沖突。其基本含義是,如果該案件的某一請求已經某國法院受理并已經做出生效判決,另一國法院不得對該請求再予受理。 世界各國對于一事不再理的處理方法,基本上是中止本國訴訟。通常本國法院可以以不方便法院為由,承認先受訴法院有管轄權。先受訴法院原則,指在涉外案件發生管轄權沖突時,案件由先受訴法院審理。阿根廷與希臘在國內法規定了先受訴法院原則,后被擴大適用于涉外民事訴訟。承認預測說德國法院處理平行訴訟時的規則:德國法院可根據本國訴訟法規定限制德國法院的訴訟當德國法院能預測外國法院判決能為德國承認時。 即作為駁回內國法院訴訟的要件是外國法院的判決能否為內國法院承認。
(三)協議管轄
協議管轄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是一種約定管轄權。對于協議管轄的效力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知道:
第一,意思自治原則是協議管轄的基礎,被廣泛接受于國際間民商事交往中。當意思自治原則應用于涉外民商事案件中當事人協議選擇處理爭議的法院,一國法院理應對這種基于意思自治達成的選擇協議表示認可。
第二,當事人自由處分原則是協議管轄的重要依據。當事人有權利自由處分自己的訴訟權利,所以法院也應當認可當事人基于此達成的協議管轄。按照民事訴訟中“不告不理”原則,案件的處理理應當事人選定的法院進行,協議未選擇的法院不能對當事人已進行協議管轄的案件主張行使管轄權。因此,減少“一事兩訴”情況的發生不能少了協議管轄的作用。當事人協議管轄的效力為許多國家立法和司法實踐認可,對與當事人一方不顧管轄協議而在另一國法院起訴的,通常,該國法院應當拒絕受理。例如美國1972年的Bremen案,美國最高法院確立了支持外國法院選擇協議的標準“一個司法協議,除受到欺詐、不當影響或過分的交易力量妨礙,則應當被賦予效力。” 對于協議管轄的限制條件也在該案中得到確立,即協議管轄的條款是否有效,在于:
(1)當事人是否能表明對他的執行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2)條款因欺詐或顯失公平而無效。
(3)條款違反了法院地的公共政策。除了以上三種情況,條款則是有效的。
三、我國相關立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
完善我國相關立法的建議:
(一)采用不方便法院原則
不方便法院原則雖然在我國立法中并無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有適用該原則的案例,同時在理論與實務中均有承認不方便法院原則的現象,足以證明該原則在我國具有相當高的可行性。1987年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處理美國美麗公司與其雇員澳門居民陳瑞香勞資糾紛一案與上海法院審理的大倉大雄案都是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的典型案例。在立法上,若要在我國確立不方面法院原則,可從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找到依據。其所倡導的“便民”、“便審”原則,與不方便法院原則其實相得益彰。無論如何,若某個案件在我國法院進行審理無法符合“便民”、“便審”原則,在能確定某外國法院更方便對此案進行審理時,我國法院便可主動放棄管轄權,所以該原則在我國立法上不存在任何障礙。具體制度上,我國立法可以借鑒英美法以有“更適當的法院“為前提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避免產生管轄權的消極沖突。同時,應以公平正義為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的出發點,堅持國內外當事人一律平等的理念和對國際社會負責的態度,杜絕英假借不方便法院原則之名實則拒絕給予外國原告合理救助的行為。慮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應采取更為嚴格的標準,對于法院的自由裁量權也應有更為嚴格的限制。
(二)堅持一事一訴原則
一事一訴原則在我國的明文規定是在《意見》第306條:“我國法院可予以受理一方當事人向我國法院起訴的而我國法院與外國法院均有管轄權的案件。并不承認外國法院判決在我國法院作出判決后。” 關于一事一訴的規定也存在于我國與外國訂立的雙邊司法協議中。一事一訴原則應以效益和公平為價值取向,一方面最大限度的減少一事再理,另一方面關注和滿足當事人的合理訴求。我國首先應改變目前的放任平行訴訟的做法,而讓法官擁有一定限度的自由裁量權對是否受理當事人提起的重復訴訟進行判斷。但由于我國司法體制的不完善和法官法律素質的缺陷,也不能賦予法官過多的自由裁量權。即原則上承認拒絕平行訴訟但特殊情況允許其存在。而在具體制度上,我國立法可以借鑒大陸法系的承認預測說,同時中止或駁回內國訴訟,如此一來既能有效的防止平行訴訟,又能順利的解決裁決做出后的承認與執行問題。
(三)協議管轄制度的完善
《民事訴訟法》中關于協議管轄的規定要求協議選擇的法院與爭議有實際聯系。關于實際聯系的要求,筆者認為存在兩個問題:
其一,對實際聯系界定不清。在1996年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對中化連云港進出口公司與中東海星綜合貿易公司的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中,最高法院肯定選擇原本與案件不具有聯系的第三國法律作為準據法可以使第三國產生與該案的實際聯系。而在上海衍六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有限公司與長榮海運股份有限公司一案中,最高法院認為實際聯系應理解為客觀上的聯系,不包括法律上的聯系。則法律上的聯系能否作為與案件有實際聯系的因素,在我國并無統一規定。
其二,要求有實際聯系過分苛刻。筆者認為,在國際民事交往中當事人都是理性的人,當事人選擇一國法院,則表明該國法院有值得其追求的東西,如該國更加中立、法律較為完善、法官更加專業等。此外,被選擇的外國法院若審理此案確有困難,可基于不方便法院原則等拒絕管轄。故立法上要求實際聯系要求過于苛刻。具體制度上,筆者認為應當取消與爭議與被選擇法院有實際聯系的要求,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和契約自由,無需在立法上做過多限制。
注釋:
徐卉.涉外民商事訴訟管轄權沖突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79,147,172.
吳一鳴.國際民事訴訟中的拒絕管轄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24.
李雙元、謝石松.國際民事訴訟法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314.
湖北省高院民事庭.涉外民事訴訟管轄權問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96-197.
[英]J.H.C.莫里斯.法律沖突法.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94.
歐福永.國際民事訴訟中的禁訴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