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鈞
【摘要】中國的國際貿易從促進閑置資源的利用、資本積累、國際分工、規模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和制度創新等多方面形成對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但是在技術進步和創新渠道上因內部條件的缺乏和投入不足而未充分發揮作用
【關鍵詞】國際貿易 中國經濟增長 區域差異性 作用機制
1.貿易增長的緒論
1.1 古典貿易理論。主要是由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構成,而比較優勢理論又是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出于利己的目的會產生社會物質的交換,交換又產生社會分工,從而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而使社會財富增加;對于國家而言,每個國家都應該生產其具有絕對優勢條件的產品,然后進行交換,從而促進該國及世界經濟增長;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自然稟賦和生產條件,每個國家都應該按照自己具有的絕對優勢條件進行生產、分工和交換,最大有效地利用本國的資源和資本,從而在對外貿易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1.2 新貿易理論。一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主要取決于國內需求,因為如果沒有國內需求,生產者就很難了解適合國外需求的商品,或者要花昂貴的代價才能得到國外信息,這就不能生產出具有出口優勢的商品;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又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流向與流量,需求偏好相似程度越大兩國間進行國際貿易的可能性就越大。
1.3 新型貿易理論。新興貿易理論對國際貿易的原因作出了新的解釋,它認為分工所產生的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相互沖突是貿易產生的原因,將外生的比較利益引入模型,把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起來,使貿易理論的核心重新回到規模報酬遞增上來,是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2.國際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2.1國際貿易與資本積累。經濟發展一個基本條件是生產要素,資本要素,特別是資本的積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生產各種要素,勞動力一般比較豐富,所以生產的核心因素是資本的積累。在這里,國際貿易的作用不僅是商品與商品的簡單的交流,隨著國內的生產因素,包括資本貨物和技術管理的軟要素商品交易所短缺。
2.2國際貿易與閑置資源的利用。早期的亞當?斯密有關“剩余產品出路”(Vent for Surplus)學說以及本世紀 30 年代羅伯特遜提出的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Engine for Growth)命題,都是根據當時的落后國家也有很多農產品和原材料,閑置資源,一旦被先進工業國家的進口刺激,會導致使用這些閑置的資源出口產業的迅速擴大,從而推動增長整個國民經濟。
2.3 國際貿易與比較利益。國際貿易將一國的生產廠商置身于全球的范圍來考慮生產,從而擴大市場容量,以實現規模經濟生產,產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國際貿易一直能夠促進規模經濟的形成,這是因為國家之間的貿易,有利于個人市場國家的組合成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這個統一的世界市場遠比在國內市場的任何國家大得多。
3.中國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的現狀
3.1經濟增長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性。中國的經濟形成有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提高經濟開放度,外貿和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具體表現逐年擴大;其次,有利于擴大區域發展差距,發展中經濟東部沿海地區的步伐,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速度明顯高于中西部落后地區。三是經濟1978年至2002年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數倍于發達國家; 這些特點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特別是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和地區差距的影響,那么在開發過程的第一件事和中國的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現狀有一個了解。
3.2國際貿易增長的整體性與區域差異性。從集成的觀點,中國的對外貿易改革已經證明是有效的。外經貿改革初期發展緩慢,但它是一個必要條件,隨后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在獲得高速發展的同時,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上升,由1978年的9.8%上升到2002年的50.2%,其中出口依存度由1978年的4.6%增加到2002年的26.3%。同時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和比重不斷上升,197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排名第22位,占世界貿易總額比重1.1%.其中出口總額排名為第19位;到了2010年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就上升到第3位,出口總額在世界各國出口貿易的排名也上升到了第5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實現了快速增長,貿易和出口商品結構,也有高檔和多元化發展。
4.我國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發展的對策
4.1 積極促進加工貿易出口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我國出口加工產業的轉型發展,首先要建立多層次的加工貿易體系,使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具備完善的承接產業轉移政策配套體系、完整的加工制造配套體系及完整的物流配套體系,為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創造良好的政策、加工制造及物流運輸環境。其次積極結合“十二五”規劃外貿政策,加快我國加工貿易出口轉型升級,注重延長加工貿易增值鏈及提高加工貿易產品附加值,逐步實現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由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為以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提升我國在外貿加工貿易生產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
4.2 優化出口貿易結構。優化出口貿易結構,推動出口貿易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的方向轉變、由成本競爭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首先要保持現有的出口競爭優勢,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提升我國出口貿易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出口,減少污染重、耗能多及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其次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出口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發展需求為基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及生物等戰略性出口新興產業,使戰略性出口新興產業的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
4.3 努力提高引資水平。加大引資力度,擴大引資規模,總體思路是:抓住機遇,用好政策,廣開門路,重點突破,積極有效合理地吸引外資。首先,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家鼓勵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的機遇,進一步拓寬引資渠道,嘗試利用外資的新方式。要多爭取國外貸款,尤其是外國政府和金融組織的優惠貸款,更要積極主動爭取聯合國的某些援助性資助。
參考文獻:
[1]黎孝先,王健.《國際貿易實務(第五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2]薛榮久.《國際貿易》.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2月
[3]國彥兵.《西方國際貿易理論:歷史與發展(電子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