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面二孩”政策及其相應配套措施的出臺符合當前的社會形勢,然而私企女職工的生育權利與企業的經濟利益之間的沖突卻日益加劇。私營企業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視女職工合法權益的保障;女職工則在面臨家庭、職場的艱難抉擇中產生了極大的生理、心理壓力;法律意識的淡薄卻使女職工維權無門;種種問題導致雙方利益沖突更為焦灼。本文擬深入分析何種原因造成上述問題并提出簡單的解決途徑以期緩解兩者的利益沖突,進一步推進“全面二孩”政策在私企中的落實。
關鍵詞 “全面二孩” 女職工 生育權 私企利益 法律規制
基金項目:獲陜西師范大學大學生國家創新項目(國家級)資助,編號:201610718039。
作者簡介:秦瑞雪,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法學系本科。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26
人口問題始終是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福利制度日漸完善,人們的生活需求、價值觀念有了明顯的轉變,“養兒防老”的生育觀已悄然被“少生優生”所取代,致使我國生育率不斷下降,現已明顯低于正常的人口更替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廉價勞動力是我國亟需發展經濟時吸引外資的巨大優勢,即使在面臨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大的現在,勞動力仍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多年來計劃生育政策已深入人心,據統計,2015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遠低于人口更替率,很難維持人口代際平衡,這不僅使我國喪失了勞動力吸引外資優勢,人口紅利期逐漸縮短,更會使我國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的進步明顯提高了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根據我國“六普”數據顯示,全國總人口數為1339724852人,60歲及以上人口總量達到1.78億,占人口總數的13.26%,并且以每年500萬到800萬不等的數量在增加;65歲以上人口占8.87%比“五普”上升1.91%且仍在不斷上升。生育率不斷下降而老年人比例不斷上升使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愈來愈嚴峻。面對此種狀況,黨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政策的進一步放開確實擴大了育齡婦女的范圍,有利于緩解我國當前的人口局面,但卻激化了私營企業與其女職工生育權之間的利益沖突。本文將就“全面二孩”政策下女職工生育權與私企利益之間的沖突尋找解決思路,以期緩解二者矛盾,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最終,促進“全面二孩”政策的逐步落實。
一、女職工生育權與私企經濟利益之沖突
(一)私營企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何謂私營企業,即企業資產屬于私人所有,并存在雇工的營利性組織。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私營企業作為私營經濟的主要載體已經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據《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14-2015)統計,截止2013年年底,我國實有私營企業1253.86萬戶(含分支機構,下同),比上年年底增加168.14萬戶,增長15.49%;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金)為39.31萬億元,比上年年底增加8.21萬億元,增長26.40%。雖然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但經濟運行仍處于合理區間,私營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轉變投資格局、出口創匯、優化產業結構及促進就業方面依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
(二)女職工生育權不容忽視
生育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它是先于國家和法律發生的與生俱來的權利,不同與我國憲法、法律賦予公民的而政治性權利,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容被剝奪。19世紀70年代,美國女權主義者為爭取這一基本人權發起了西方歷史上第一次爭取生育權的運動。進入20世紀后,生育權才開始逐步被人們所重視。1968年聯合國國際人權會議通過的《德黑蘭宣言》進一步確定了父母享有自主決定生育幾個孩子、什么時候生及相隔多久生育的權利。我國也于1992年在《婦女權益保障法》第51條中第一次規定了生育權。2002年實施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17條則進一步規定公民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然而,面對人口老齡化規模加劇,性別比嚴重失衡,勞動力日益短缺的現實問題,我國開始逐步調整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
生育政策的逐步放開是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表現,是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適時性政策調整。育齡婦女作為二孩政策得以有效落實的關鍵主體,其生育權理應得到保護。私企女職工作為該群體中的一部分且處于雇傭關系中弱勢地位的一方,其生育權更加不容忽視。
(三)私營企業經濟利益與女職工生育權之沖突
勞資關系不和諧是多年來我國私營經濟發展中的顯著問題。“全面二孩”政策的出臺無疑加劇了私營企業代表的資方與女職工代表的勞方之間的利益沖突。大致如下:其一,二孩政策及其相關配套措施的出臺加劇了企業雇傭女職工的時間、成本負擔,然而其作為“理性經濟人”卻并未在承擔責任的同時獲取利益補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再生產,加劇了就業歧視;其二,女職工孕產期面臨家庭、工作的雙重負擔產生了極大的生理、心理壓力,不利于其產后恢復;其三,企業利用法律漏洞侵犯女職工權益,女職工法律意識淡薄,不知如何維權,如此惡性循環不利于二孩政策的落實。筆者將在下文中就以上三點一一闡釋。
二、利益沖突之緣由
(一)私營企業利益與負擔不平衡
私營企業作為一個營利性的組織,獲取利益才是其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對于企業的成長做了這樣的解釋,他認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會同時存在大中小企業,在這些企業成長的過程中一些小企業會承受不了市場的激烈競爭而被淘汰,而另一些經得住考驗的小企業則會羽翼漸豐成長為大企業,但企業成長的成本也會消耗其生命力,使其被一些新生的、具有青春活力的、實力較強的中小企業所取代。因此,從一開始私企便會考慮雇傭怎樣的員工更能在企業成長中降低企業成本。
從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點來看,絕大多數女性都不可能像男性一樣在工作中始終保持連貫性和順序性,私企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免就會在各種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對男性和女性區別對待 。根據一份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報告我們更能直觀的感知到,盡管我們一直在倡導男女就業平等,但在過去的20年中全球就業市場的性別差距僅縮小0.6%。我國全面二孩的放開無疑會加劇就業歧視。
從生育保險及孕產假角度來說,一般規定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 ,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若生產中遇難產狀況的可增加產假15天;對于高領產婦基于其身體狀況可享受晚育產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省計劃生育條例規定。與此同時,企業還需為女職工繳納生育保險,尋找職工替代其孕產期的工作。二孩政策的放開則將原本的企業負擔成倍的增加,影響企業的再生產,企業為保障自身利益而變相苛待女職工,侵犯女職工生育權。
(二)孕產期家庭、工作雙重負擔造成女職工極大壓力,不利于身體健康
生育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從醫學角度來說,女性一次完整的孕產期包括孕期、產期和哺乳期三個階段,一般長達22個月。在這一漫長過程中,女性不僅要承擔生理壓力還有因家庭或工作產生的巨大心理壓力,對于職業女性來說更是如此,譬如孕期由于孕吐等生理反應影響食欲和心情或者隨著懷孕周期的增長、體型的變化影響工作進程;分娩階段巨大的生理消耗及心理壓力;哺乳階段面臨的密集型喂養、照顧新生兒與快節奏的工作狀況之間的沖突造成女職工的雙重壓力 。可見孕產期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女性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免造成了女性在工作中的力不從心從而影響工作的整體進度。然而,在快節奏的利益共同體中不可能因個人問題影響集體利益,適者生存。女職工唯有在家庭、職業的雙重壓力下超負荷施加壓力于自身以兼顧家庭與工作,然而,如此超負荷的狀態嚴重影響其身體恢復,不利于其長期的身體健康。
(三)企業利用法律漏洞侵犯女職工權益,女職工法律意識淡薄,不知如何維權
我國在相關的法律及行政法規中對公民享有的生育權利作了較為具體的規定,尤其是當國家、社會、企業等的公共利益與公民的生育權利相沖突時應如何解決都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只是并未統一規定在一部法律中而是散見于《憲法》、《民法通則》、《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收養法》、《勞動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規中。就我國關于生育權利的法律及行政法規而言,大致確定女職工享有以下幾種權利:依法生育或不生育權;生命健康權;人身安全保障權;孕產期和哺乳期不離婚、不被解雇權;產期休假權;勞動時間哺乳權;孕產期和哺乳期受特殊勞動保護權;享受社會生育保險待遇權等等。然而,全而散的法律規定卻往往成為企業規避法律的完美借口,他們利用女職工對自身權利了解的不全面、維權意識淡薄,單一適用個別法律,利用法律之間的漏洞“合法”侵犯女職工生育權,破壞二孩生育的有益環境,制約“全面二孩”的全面落實。
三、沖突之解決思路
對癥下藥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針對上述引起利益沖突的三方面原因,我認為我們應從如下方向思考:
(一)平衡私企利益,維護女職工生育權
1. 制定反就業歧視法
反就業歧視法應當明確就業歧視的概念,建立專門的反就業歧視機構,設置完整的救濟機制維護女職工的就業權 ,使女職工擺脫“生育等于失業”的尷尬境地,通過國家強制力緩解就業歧視的現狀,將“男女平等”在職業市場上得以相對落實。
2. 進一步完善陪產假制度和生育保險制度
我國目前的陪產假時間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規范中自行規定,大多為15至20天,我認為我國陪產假制度應當進一步上升為統一的全國性立法,統一規定陪產假時間增強該制度的強制性效力。借鑒英美等國的陪產假制度,我國可以在現有基礎上適當加長男職工陪產假的時間,當男職工的陪產假與女職工的產假相差無幾時便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女職工因生育而面臨的就業壓力 。
再者,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生育保險與醫療保險的合并試點工作,正式實施后將會更大程度的簡化相關程序提高辦事效率,還可能提升原本的保險待遇。然而,我想在生育保險的繳納方面,我國可以從企業繳納向個人、企業和政府共同繳納轉變 。個人可以承擔較少的部分,由個人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由保險公司與企業商談企業應當承擔的部分,在某種程度上該方案能有效提高生育保險的參保率保障女職工的生育權。
3. 發揮政府的關鍵作用,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第十條“女職工比較多的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女職工的需要,建立女職工衛生室、孕婦休息室、哺乳室等設施,妥善解決女職工在生理衛生、哺乳方面的困難。”該條中提及的女職工衛生室、孕婦休息室、哺乳室等設施的建立若由政府主導用人單位配合,不僅可以更好的落實該政策以保障女職工權利,還能降低用人單位的成本負擔給予其更大的發展空間。從企業方面而言,政府可以在要求企業落實政府有關保障女職工權益配套措施的前提下設置企業完成度的評價標準,對完成相應標準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收的獎勵 ,以符合企業“理性經濟人”的定位。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企業文化
生育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的事,從備孕到撫養孩子長大成人都應是一個家庭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女性步入職業崗位的現在,家庭更應扮演好其角色,合理分擔女職工孕后的家庭、職業負擔,幫助女職工身體恢復,關注女職工生理、心理健康。
女職工在其職業生涯中身處最久的環境除了家庭便是工作單位。企業應當建立人性化的企業文化,對女職工給予更多的關懷,加深女職工的企業歸屬感,提升其恢復之后的工作效率。
(三)提升女職工的法律意識
信息化時代給我們的信息傳播帶來了更多便利,我想提升女職工的法律意識除了加強政府宣傳,開設各種宣傳講座外,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化平臺傳播現實案例、相關條文并配以專業的直播講授向女職工宣傳法律知識,提升其維權意識。伯爾曼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女職工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將法律變成自己的信仰,真正通過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才是法律存在的最終意義。
四、結語
馬克思、恩格斯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無論對于私企還是對于國家,人始終是發展的前提。生育政策的全面放開堅持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適應了我國當前的發展形勢,值得我國各方力量共同努力貫徹實施。面對全面二孩政策對女職工利益與私企利益帶來的沖擊,我們應當從各方面尋求解決之策尋求利益平衡點,促進“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實。
注釋:
王子林.中國私營企業成長與制度創新.吉林:吉林大學.2014年6月.38-51.
張韻.“全面二孩”政策對女性職業發展的影響及其因應之策.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6(4).104-110.
孫昊、張煒煒.二孩政策背景下女性勞動權益的法律保護.行政與法.2016(4).125-128.
⑤侯建斌.全面二孩政策或加劇女性就業歧視委員建議盡快制定反就業歧視法.法制日報.2016年3月15日,第009版.
莫柳宣.分析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育權利的維護.法制與經濟.2016(5).90.
參考文獻:
[1]張之馨、何彥雨.女性就業發展陷新困境——基于全面二孩政策分析.中國市場.2016(34).